《赠花卿》杜甫(1/1)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最新章节。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诗歌赏析
描绘繁华喧闹的音乐场景
- “锦城丝管日纷纷”,开篇点出地点为成都(锦城),描绘这里整日都回荡着美妙的丝竹管弦之声。“丝管”指代弦乐器与管乐器,暗示演奏的是精致的音乐。“日纷纷”形容音乐连绵不断,如纷纷扬扬的雪花,从早到晚充斥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营造出一种繁华喧闹且富有艺术气息的氛围,展现出当时成都音乐活动的频繁与热闹。
展现音乐的灵动悠扬与感染力
- “半入江风半入云”承接上句,进一步描绘音乐的传播与扩散。美妙的旋律仿佛有了生命,一半随着江风悠悠飘散,一半袅袅升入云端。“入江风”给人以音乐灵动、轻盈之感,似乎能随着微风在江面泛起涟漪;“入云”则赋予音乐一种高远、缥缈的特质,好像能直达天际。此句从空间上拓展了音乐的传播范围,生动展现出音乐的悠扬动听,感染力十足,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沉浸在这美妙的旋律之中。
表层赞美与深层讽喻的巧妙结合
-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从字面意思看,诗人是在高度赞美乐曲的美妙绝伦,认为这样的曲子只应是天上神仙才能欣赏到的,人间难得听闻几次。然而,结合诗歌创作背景,花敬定因平叛立有大功,居功自傲,经常大宴宾客,且僭用天子音乐。杜甫此句实则运用了双关和讽喻的手法,表面赞美音乐,实则委婉地讽刺花敬定的僭越行为。在古代,天子之乐有着严格的使用规定,花敬定的做法违背了礼制。杜甫以这种含蓄的方式,既避免了直接指责可能带来的麻烦,又巧妙地表达了对这种行为的不满,使诗歌在赞美与讽喻之间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言辞恳切而意味深长,体现出杜甫诗歌委婉含蓄、绵里藏针的艺术风格。
创作背景
- 花敬定的行为:花敬定是唐朝的武将,在平定梓州刺史段子璋的叛乱中, 立下赫赫战功。然而,他居功自傲,在成都僭用天子音乐。在古代,音乐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只有天子才能享用特定的乐舞。花敬定的这种行为属于严重的僭越,是对封建礼制的公然挑战。杜甫在成都时,听闻或亲见花敬定宴会上的奢华与音乐的违规使用,有感而发创作此诗。
- 社会背景:安史之乱使唐朝元气大伤,中央集权被削弱,地方势力逐渐膨胀。各地节度使拥兵自重,对中央政权形成威胁。朝廷为了安抚这些地方势力,在一定程度上采取了妥协的态度。这种政治局面导致地方上纲纪松弛,僭越之风渐起。花敬定的行为并非个例,而是当时社会秩序混乱、礼制崩坏的一个缩影。杜甫一生忧国忧民,对这种现象深感忧虑,他以诗歌为武器,通过《赠花卿》委婉地表达对花敬定行为的批判,同时也反映了对整个社会秩序的担忧。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基于花敬定行为的复杂情感
- 对音乐的赞美:花敬定虽有僭越之举,但他宴会上演奏的音乐确实美妙绝伦。杜甫亲耳聆听,被那“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的动人旋律所打动,所以诗中毫不吝啬对音乐的赞美之词,这种赞美是基于真实的听觉感受,展现了杜甫对美好艺术的敏锐感知与欣赏。
- 对僭越行为的讽刺:花敬定居功自傲,公然僭用天子音乐,严重违反封建礼制。杜甫秉持着对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坚守,对此深感不满。“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表面是夸赞音乐超凡脱俗,实则绵里藏针,委婉地讽刺了花敬定的违规行为,透露出杜甫对这种破坏等级制度行径的批判态度。
社会背景引发的深层忧虑
- 对社会秩序崩坏的忧虑:安史之乱后,唐朝地方势力膨胀,纲纪松弛,僭越之风盛行,花敬定的行为是这一乱象的典型表现。杜甫以小见大,通过对花敬定僭越行为的讽刺,表达对整个社会秩序崩坏的深深忧虑。他深知礼制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如今礼制被破坏,意味着社会可能陷入更大的混乱,这种忧虑在诗歌委婉的表达中暗暗涌动。
- 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地方势力无视中央权威,肆意僭越,反映出唐朝中央集权的削弱。杜甫心系国家命运,明白这种局面若不加以遏制,国家将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所以,《赠花卿》不仅是对花敬定个人行为的批判,更饱含着杜甫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切担忧,使诗歌的情感表达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和历史厚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