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43《七修巷里话春秋》(1/1)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九州民间志》最新章节。

正德年间的杭州府总有股子说不出的韵味,青石板路上的苔痕被晨露浸得发亮,河坊街的老字号飘出桂花香,连茶馆里的茶博士拎着铜壶倒茶时,那滚水冲激茶盏的声响都带着三分故事感。要说这城里最聚人气的地儿,还得是七修巷口的“听风阁”,檐角悬着七串风铃,风过时叮咚作响,倒像是给那些流传百年的老话儿打着拍子。

一、断簪记

秋老虎最盛的时节,听风阁来了位生客。那男子青衫半旧,腰间挂着个牛皮囊,进门便要了壶粗茶,倚着柱子直勾勾盯着说书先生的醒木。直到日头偏西,茶盏见了底,他才摸出半枚断簪,往桌上一放:“先生可曾听过正德三年,西冷桥畔的断簪案?”

说书先生姓周,人称“周铁嘴”,最善从故纸堆里翻出些带血带泪的段子。此刻见那断簪青玉泛着水色,簪头刻着并蒂莲纹,心下便知这是段藏着金粉的旧事。他清了清嗓子,醒木一拍:“列位看官,今儿个咱们不说才子佳人,单讲这断簪里头藏着的忠烈魂——”

正德二年的霜降,西冷桥边的绣娘阿巧在桥头拾到个浑身是血的少年。那少年左腕缠着染血的布帛,展开来竟是半幅海图,上头标着“双屿港”三个字。阿巧将人藏进绣坊的阁楼,用绷架上的蜀锦盖着,每日借着送绣活的由头,往阁楼送些稀粥。直到第七日夜里,少年突然抓住她的手腕,声音像浸了冰:“大姐可听说过‘净海王’?”

阿巧的手猛地一抖,绣绷上的并蒂莲失了线头。净海王汪直,那是在沿海闹得沸反盈天的大海盗,朝廷悬了海捕文书,画像贴满了杭州城的城门。她低头看着少年眼底的血丝,忽然想起三年前父亲出海未归,邻里都说遇上了倭寇,可父亲临终前塞给她的玉佩,却刻着与这少年海图上相似的纹路。

“我爹是宁波卫的百户。”少年掀开衣襟,心口有道三寸长的刀疤,“双屿港那帮贼子打着互市的幌子,实则私运兵器,我爹带人去查,却被内应断了后路。这海图是他用最后一口气描在我里衣上的。”他忽然抓住阿巧的手腕,眼中泛起狠色,“大姐可知,杭州城里有他们的眼线,连知府衙门的主簿都收了他们的银子!”

阿巧的绣针“噗”地扎进掌心。她想起上个月给主簿娘子送绣品时,曾在书房瞥见半幅青蚨图,与父亲临终前画在沙地上的纹路分毫不差。血珠滴在绷架上,晕开一片红,她忽然笑了:“公子若信得过,明日卯时,我带你去见个人。”

第二日天还未亮,阿巧揣着父亲留下的玉佩,领着少年进了清波门的破庙。供桌上的烛火忽明忽暗,墙角转出个拄着拐杖的老丈,腰间玉佩与阿巧的正是一对。“是你爹的好兄弟。”老丈掀开裤脚,腿上有道箭伤,“那年我们跟着备倭指挥佥事袁大人查双屿港,却不想船上的伙夫是贼子的人,夜里放火烧了粮船——”

话音未落,庙外突然传来马蹄声。少年猛地拔剑,却见十几个黑衣人破窗而入,刀刃上泛着蓝汪汪的光。阿巧认得那是倭刀,三年前父亲就是被这样的刀砍断了手臂。老丈突然扑过来,将她和少年推进暗格,自己却被一刀捅穿了胸口。暗格里飘着霉味,阿巧听见黑衣人用倭语交谈,混着几句江浙官话:“那海图若落在官府手里,咱们在杭州的生意就完了!”

少年的手抖得厉害,腰间的断簪突然滑出,撞在石壁上发出脆响。黑衣人立刻围过来,暗格的木门被劈开的瞬间,阿巧看见月光照在为首那人的脸上——竟是常来绣坊取货的绸缎庄老板。刀刃落下的刹那,少年突然扑过来,血溅在阿巧眼前,染得那半幅海图通红。

“后来呢?”听客里有人忍不住追问。周铁嘴摸了摸胡子,目光落在那生客手中的断簪上:“后来阿巧带着半幅海图和断簪,冒死闯了按察使司衙门。可谁能想到,那绸缎庄老板早买通了衙役,竟说阿巧是贼党,要将她下狱。恰在这时,新任浙江巡抚王阳明到了杭州——”

生客突然插话:“王巡抚审这案子时,发现断簪的并蒂莲纹,与他在双屿港缴获的贼首信物一模一样。”他指尖摩挲着断簪,声音有些发颤,“那少年姓陈,名九皋,原是宁波卫的总旗,他爹临终前将断簪掰成两半,一半给了他,一半给了阿巧的父亲——两位老兄弟约好,若有不测,便以断簪为凭,互为援手。”

周铁嘴点点头,接着道:“王巡抚顺藤摸瓜,查出杭州城里十八处贼窝,双屿港的匪巢也被端了。可阿巧姑娘……”他叹了口气,“结案那日,她捧着那半枚断簪,站在西冷桥头哭了整整一夜。后来有人说看见她坐船去了宁波,在陈总旗的坟前种了满坡的并蒂莲。”

生客忽然笑了,笑声里带着几分苦涩:“不瞒先生,我便是陈九皋的侄儿。这断簪是婶娘临终前交给我的,她说这辈子最后悔的,是没问清楚你父亲乳名里的‘阿雾’,究竟是晨雾的雾,还是水雾的雾。”他仰头灌了口茶,喉结滚动,“婶娘临终前还说,那年在破庙的暗格里,你父亲曾偷偷在她掌心写过一个‘等’字,可她直到头白,才明白那是让她等王巡抚来的‘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茶馆里静悄悄的,只有风铃声叮咚作响。不知谁往茶博士的铜盆里丢了枚铜钱,清脆的声响里,周铁嘴忽然轻咳一声:“列位看官,这断簪虽断,却连着重泉之下的忠烈魂。咱们杭州人常说‘断桥不断’,这情分啊,比断桥的石还坚。”

二、焚书案

隆冬腊月,听风阁来了位不速之客。那女子头戴斗笠,面纱遮面,进门便往周铁嘴桌上放了卷火漆封印的文书。“先生可曾听过嘉靖初年,吴山脚下的焚书案?”声音像浸了霜,却带着股书卷气。

周铁嘴见那火漆印上刻着“浙江提学司”,心中一凛。嘉靖三年,正是大礼议闹得沸反盈天的时候,各地提学司奉命查禁“异书”,杭州城里不知烧了多少家藏典籍。他展开文书,见里头夹着半片焦纸,上头残着两句诗:“欲辨已忘言,悠然见南山”——分明是陶靖节的句子,却被烧得只剩半阙。

“列位看官,今儿个咱们说说这焚书背后的墨香魂——”周铁嘴的醒木重重拍下,“嘉靖二年的重阳,吴山脚下的“知不足斋”来了个书生。那书生姓柳,名文焕,头戴方巾,袖中藏着本《王文成公全书》,进门便对着掌柜的作揖:‘晚生听闻贵斋藏有宋刻《梦溪笔谈》,能否一观?’”

掌柜的姓沈,名归愚,年近五旬,两鬓斑白,却是个痴书如命的主儿。他扫了眼柳文焕手中的《王文成公全书》,见封皮上盖着“南京吏部验讫”的朱砂印,心下稍宽,便引着人进了内室。暗格里的樟木箱打开时,满室墨香扑鼻,沈归愚小心翼翼捧出宋刻本《梦溪笔谈》,泛黄的纸页上,沈括的小楷清晰如昨。

柳文焕刚要伸手,忽听得外头传来砸门声。“提学司的人!”沈归愚脸色大变,忙要收书,却见柳文焕突然将《王文成公全书》塞进他怀里:“老伯快从后巷走,我去应付!”说着整了整衣冠,大步走向前厅。

前厅里站着三个差役,领头的手里举着榜文:“奉提学使大人令,查禁‘伪学邪说’,凡藏有王守仁、李贽等人着作者,一概焚毁!”他一眼看见柳文焕腰间的玉佩,上头刻着“南京国子监”字样,语气稍缓:“这位公子,你可曾见过有人私藏禁书?”

柳文焕正欲答话,忽闻后巷传来惊呼。一个差役拎着沈归愚的衣领进来,老人怀中的《王文成公全书》掉在地上,封皮翻开,露出里头夹着的《焚椒录》。领头差役脸色骤变:“好啊,不仅藏伪学之书,还有辽国萧观音的诗词,这可是通敌之罪!”

沈归愚突然挣脱差役,扑向那本《梦溪笔谈》:“这是先人留下的心血,求各位大爷高抬贵手!”差役一脚将他踹倒,火盆被踢翻,炭火星子溅在书箱上,瞬间腾起火苗。柳文焕眼睁睁看着宋刻本在火中卷曲,沈归愚突然冲过去,从火里抢出半片纸页,却被差役一棍打在手上,焦纸落在他衣襟上,烧出个洞。

“把人带回去!”领头差役一声令下,差役们拖着沈归愚往外走。柳文焕忽然瞥见墙角的竹篓里藏着个布包,露出半截书角,正是他遍寻不着的《东京梦华录》残卷。他心一横,弯腰捡起炭块,在墙上写下两句诗:“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这是唐诗人章碣的《焚书坑》,却在此时应景得刺目。

差役们回头看见,立刻揪住他的衣领:“好哇,竟敢借古讽今!”柳文焕被按在地上,看见沈归愚被拖过门槛时,手中还紧攥着那半片焦纸,纸上“活字印刷”四个字已被烧去半边,却像烙在他眼里。

“后来呢?”戴斗笠的女子突然开口,声音有些发颤。周铁嘴看了她一眼,见她指尖捏着那半片焦纸,指节泛白,便接着道:“后来柳公子被关在府衙的地牢里,同牢房的还有个老学究,竟是天一阁范家的旁支。那老学究见柳公子胸前玉佩刻着‘敬惜字纸’,便偷偷告诉他,沈掌柜被带走前,曾将《梦溪笔谈》的书版埋在吴山的土地庙里——”

女子忽然摘了斗笠,露出鬓角的白发:“不错,那老学究是我祖父。”她指尖抚过焦纸,“柳先生后来托人带出消息,我父亲带着书版连夜翻山,藏进了天目山的岩洞。直到嘉靖十年,提学使换了人,我们才敢把书版取出来,重新印了《梦溪笔谈》。”

周铁嘴点点头:“听说后来柳文焕成了浙江提学副使,上任第一件事便是为沈归愚平反,还在吴山脚下立了块‘敬书碑’。”他看着女子眼中的泪光,忽然轻叹,“可惜沈掌柜没等到那一天,他在狱中得了寒症,临终前把那半片焦纸缝在衣襟里,说要带给地下的先人看,咱们读书人,骨头比墨还黑,比纸还白。”

女子忽然笑了,从袖中取出一本簇新的《梦溪笔谈》,封面上“知不足斋藏版”六个字格外醒目:“先生可知,我父亲临终前说,当年在火里抢出的半片纸,其实是沈括记载活字印刷的那页。如今我们重刻此书,便是要让老祖宗的智慧,像活字一样,在这世上代代相传。”

茶馆里不知何时飘起了雪,风铃声混着炭火的噼啪声,竟像是千年前的墨香穿越时空,落在了众人的茶盏里。周铁嘴拿起醒木,却迟迟没有拍下:“列位看官,这焚书焚得掉纸页,焚不掉的是刻在骨血里的文脉。当年沈掌柜攥着焦纸的手,如今还在每个爱书人的心里,暖着墨香呢。”

三、祭江令

万历年间的梅雨季,听风阁来了个拄拐的老者。青布衫洗得发白,却浆得笔挺,进门便向周铁嘴作揖:“老朽想讲讲万历二十年,钱塘江的祭江令。”说着从袖中取出半幅残破的素绢,上面用朱砂画着个戴枷的水神。

周铁嘴见那素绢边角浸着水痕,朱砂已有些晕染,心下暗惊——万历二十年,正是杭州知府主持“祭江”大典,却遇上百年一遇的大潮,冲垮了半座堤坝。他接过素绢,只见背面写着首歪诗:“潮头未到先闻声,疑是忠魂带血行”,落款是“戍卒李二顺”。

“列位看官,今儿个咱们说说这祭江背后的水魂怨——”周铁嘴的醒木刚落下,外头便传来闷雷般的潮声,倒像是应和着故事里的江涛。“万历十九年的霜降,钱塘江边的老闸工陈阿爹,在退潮时捡到个木匣子。那匣子泡得发胀,打开来却是本账册,上头记着‘杭州府治河银两万两,购石五千方,实得两千方’,落款是‘万历十八年冬,水利通判王大人’。”

陈阿爹认得那是修堤坝的账册,手立刻抖得像筛糠。他想起去年修闸时,本该用五尺长的条石,送来的却是三尺短料,潮水一来便被冲得七零八落。儿子大牛就是在那次决堤中被卷走的,连尸首都没找着。他攥紧账册,连夜去了府衙,却被门子挡在外面:“王大人病了,不见客!”

第二日夜里,陈阿爹刚躺下,忽听得窗纸“噗”地被捅破,一枚飞镖钉在床头,上面绑着纸条:“老东西,再敢多嘴,让你去江里陪你儿子!”他摸着火塘里的账册,老泪纵横,忽然想起儿子临终前说的话:“爹,那石头缝里长着海草,分明是从旧堤拆下来的……”

三日后,钱塘江迎来秋潮。陈阿爹揣着账册,混在祭江的人群里。知府大人穿着簇新的官服,正在祭台上宣读祭文,忽然听见人群里有人大喊:“祭江不如祭民心!堤坝偷工减料,天理难容!”众人回头,只见陈阿爹举着账册,在潮风中摇晃,像片随时会被卷走的枯叶。

王通判脸色铁青,喝令衙役抓人。陈阿爹转身就跑,却被浪头打湿的石板滑倒,账册落在祭台上。知府大人扫了眼账册,脸色大变,刚要说话,忽然听见惊天动地的潮声,只见丈高的潮头像堵水墙,朝着堤坝压过来。“不好,堤坝要垮!”有人尖叫着逃窜,陈阿爹却爬起来,朝着决口处跑去——那里正是去年儿子被冲走的地方。

潮水冲垮堤坝的瞬间,陈阿爹看见水中漂着个熟悉的银镯,正是儿子大牛成亲时买的。他猛地扑过去,抓住银镯的刹那,却被浪头卷进江里。临终前,他仿佛看见儿子在水中向他招手,父子俩的手刚要相握,却被一股暗流冲散。

“后来呢?”老者突然插话,声音沙哑,“后来新任按察使来查案,在王通判的密室里发现了二十箱生丝,每箱都夹着治河银买办的收条。”他指着素绢上的水神,“那年冬天,戍卒李二顺在江边巡逻,看见水面漂着半幅素绢,上面画着个戴枷的水神,胸前写着‘陈大牛’三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