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那些事35 魂附术(1/1)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九州民间志》最新章节。
泥人张:津门传奇与神秘魂附术
天津卫的盛夏,热意与海河的水汽交织,如同一床厚重的棉被,将整个城市捂得密不透风。老城里,青砖灰瓦的院落错落有致,狭窄的街巷蜿蜒其间,仿佛一条条沉默的时光隧道。就在这片古老的街区中,流传着一个神秘的故事,这故事像是夜幕下的低语,让孩童们听得屏息敛气,让老人们听后不禁颔首感慨——据说,每当夜深人静,更鼓敲过三更,九河下梢的街巷深处,便会悠悠地浮起一阵细碎的泥土香气。这香气,是泥人张传人世代守护的谜团,也是三百年来津门百姓口耳相传、津津乐道的奇谭:那些栩栩如生的泥人偶,是否真的承载着匠人的魂魄,在暗夜中悄然苏醒、活动?
泥胎初塑:少年成名,惊世之作显奇能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直隶总督府门前,两尊丈余高的门神泥塑拔地而起,威风凛凛地矗立着。这两尊泥塑,恰似守护府邸的巨灵神,引得往来行商纷纷驻足,惊叹之声不绝于耳。瞧那秦琼与尉迟恭的面相,全然不似庙宇中刻板的彩绘,倒像是从说书人绘声绘色的故事里,活生生地走了出来,每一道皱纹、每一丝神情,都饱含着无尽的生动与鲜活。更为奇妙的是,每逢阴雨天气,泥塑的表面竟会缓缓渗出细密的水珠,颗颗晶莹,宛如武将在闷热天气里,额角沁出的热汗,让人啧啧称奇。
而这令人拍案叫绝的作品,正是初代“泥人张”张明山十八岁时的成名之作。张明山自幼便在杨柳青画坊当学徒,那些色彩斑斓的年画,是他艺术启蒙的摇篮。他整日沉浸在画坊之中,如饥似渴地学习着各种绘画技巧,对色彩的运用、线条的勾勒烂熟于心。久而久之,他突发奇想,为何不将年画的技法融入到泥塑之中呢?于是,他开始了大胆的尝试,经过无数次的失败与摸索,终于独创出“三分塑七分韵”的惊世绝活。
据《津门杂记》详细记载,张明山塑人像时,有着一套独特而神秘的讲究,他必定会选择在子时开工。他常常对旁人说道,子时乃是天地阴阳交泰之时,世间万物都在这一时刻进行着微妙的交融与转换。此时,取自老城根下三尺处的胶泥,仿佛也沾染了天地间的灵气,最是“活泛”,充满了创作的灵性。
某年腊月,估衣街绸缎庄王掌柜听闻张明山的大名,不惜重金,恳请他塑一尊财神像。张明山深知此次任务的重要性,接到邀约后,便将自己关在屋内,潜心创作,整整三日不曾踏出房门一步。待到开光那日,阳光洒在新塑的财神像上,众人惊得合不拢嘴,只见泥塑赵公明左手捧着的元宝,竟在晨光的映照下,泛起一层柔和而神秘的金芒,仿佛真的蕴含着无尽的财富与祥瑞。更为离奇的是,从那以后,每逢初一十五,王家库房中总会传出算盘珠子无风自动的清脆声响,“噼里啪啦”,好似有一双无形的手,正在忙碌地计算着账目。这声响,为王家的生意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也让张明山的名声愈发响亮。
魂附异闻:诡谲故事,泥偶暗藏神秘传说
道光年间,泥人张第三代传人张玉亭,迎来了一个颇为蹊跷的活计。一日,鼓楼脚下,来了个操着关外口音的皮货商。此人神色匆匆,手里紧紧攥着一幅泛黄的小像,径直找到了张玉亭。他言辞恳切,请求张玉亭照着这幅小像,塑一个等身人偶。张玉亭仔细端详着小像,心中虽有些疑惑,但还是接下了这单生意。
经过多日的精心雕琢,人偶终于完成。交货当晚,客栈里发生了一件怪事。值夜的伙计路过皮货商的房间时,隐隐约约听见房内传出女子轻柔的哼唱声。这声音悠扬婉转,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清晰。伙计心中一惊,好奇心作祟,他蹑手蹑脚地凑近房门,想要一探究竟。可当他将耳朵贴在门上时,哼唱声却戛然而止。伙计犹豫片刻,还是壮着胆子,用力推开了房门。
眼前的景象,让他目瞪口呆。只见泥偶端坐在妆台前,身姿婀娜,宛如真人。而那妆台上的铜镜里,竟分明映着个正在梳头的美人,眉眼如画,神态悠然。伙计吓得瘫倒在地,连滚带爬地跑了出去。
三日后,皮货商突然暴毙,死状安详,仿佛只是沉睡过去。人们在他的枕边,发现了那尊泥偶,此时的泥偶,眼角竟挂着一滴永不凝固的泥泪,在昏暗的光线下,显得格外诡异。这桩离奇的公案,很快在天津卫传开,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后来,还被改编成评书《泥娘子》,在茶楼酒肆里传唱了整整数十载,每一个听过这个故事的人,都会为那神秘的泥偶和背后的故事而深深着迷。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的铁蹄无情地践踏了天津卫,战火纷飞,硝烟弥漫。就在这国难当头之际,泥人张作坊里,突现了一幕令人匪夷所思的奇观。据当时的亲历者回忆,在八国联军破城的那一天,泥人张作坊内,数百尊尚未上色的泥胚,竟像是被一股无形的力量驱使着,自发地转向紫竹林方向。它们或持枪,或举棍,摆出一副英勇迎战的阵势,仿佛要与侵略者决一死战。
待得硝烟散尽,战争的喧嚣渐渐平息,人们怀着忐忑的心情走进作坊。眼前的景象让他们大为震惊,只见所有泥人的后背,都布满了细如针尖的孔洞,密密麻麻,恰似被铅弹穿体而过。这一奇异的现象,被详细地记载于《津沽战事录》之中,成为了庚子国难中,最诡谲、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民间记忆。它就像一个无声的见证者,诉说着那个动荡年代的悲惨与壮烈,也让泥人张的故事,增添了一抹神秘而悲壮的色彩。
秘术承续:技艺传承,科学揭秘神秘根源
民国十八年(1929年),劝业场里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泥人张第五代传人张景祜,在这里摆下擂台,展示泥人张的高超技艺。他站在台上,气定神闲,手中的泥料在十指间上下翻飞,仿佛有了生命一般。只见他取来海河冰层下的寒泥,这寒泥质地细腻,带着冬日的凛冽气息。又掺入北塘炮台遗址的朱砂,朱砂的鲜艳色泽,为泥料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在众人的瞩目下,张景祜将祖传的“一捧雪”绝技演绎得出神入化。短短时间内,一尊威风凛凛的关公像便在他的手中诞生。更令人称奇的是,在冬至正午,阳光最为强烈的时刻,这尊关公像竟呵气成霜,白色的雾气从泥像的口鼻间缓缓溢出,宛如一位战神在吞吐天地之气。围观的人群顿时爆发出一阵惊叹,掌声、喝彩声此起彼伏。
人群里,有个日本商人,眼中闪烁着贪婪的光芒。他被张景祜的技艺深深折服,同时也对这尊关公像垂涎欲滴。于是,他挤到台前,出价千元,欲购下这尊泥像。然而,张景祜却面色一沉,毫不犹豫地将泥像摔得粉碎。他大声说道:“泥胎离了天津卫的水土,不过是个死物。这泥人张的技艺,是与天津卫的水土、文化紧紧相连的,绝不能被你们这些外人随意带走。”张景祜的这番话,掷地有声,展现出了他对泥人张技艺的坚守和对家乡的热爱。
这种“水土论”,在1992年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天津大学材料实验室的专家们,怀着对泥人张技艺的好奇与探索精神,对泥人张祖传配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他们发现,泥人张所用的泥料中,含有独特的微生物群落。这些古老的菌种,源自海河沉积层,在漫长的岁月里,它们与海河的水土相互交融,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共生关系。在特定的温湿度条件下,这些微生物会产生微弱的生物电流,或许,这正是泥偶“活态”的奥秘所在。
正如民俗学者冯骥才所言:“所谓魂附术,实则是匠人将生命体验融入物件的极致境界。”泥人张的匠人们,用他们的双手和心血,将对生活的感悟、对世界的认知,都深深地融入到了每一尊泥像之中。这些泥像,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他们生命的延续,是天津卫文化的象征。
泥魂永驻:传承不息,泥人守护城市魂灵
2017年深秋,古文化街的泥人张老店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泥土香气。九旬老师傅张宇,正坐在工作台前,全神贯注地塑一尊抗疫医护像。老人的双手虽然布满了岁月的痕迹,但依然灵活而稳健。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专注与执着,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剩下他和手中的泥料。
月光如水,透过格窗洒在未干的泥胎上,为泥像蒙上了一层柔和的银纱。值班的保安路过店铺时,不经意间往店内一瞥,这一瞥,让他惊得瞪大了眼睛。他分明看见,那尊泥像身上白大褂的衣褶,竟在微风中轻轻摆动,宛如医护人员在忙碌地奔走。保安揉了揉眼睛,以为是自己看花了眼。可当他再次定睛细看时,衣褶依然在缓缓飘动。
次日,保安怀着忐忑的心情,向张宇老人问起此事。老人听后,微微一笑,指了指工作台前供奉的祖师牌位,缓缓说道:“打康熙年间起,咱家的泥人就得沾点活人气儿。这泥人啊,承载着咱泥人张几代人的心血,也承载着天津卫的精气神。那些抗疫的医护人员,都是英雄,我把他们的样子塑出来,就是想让这份精神,在泥人里延续下去。”
老人的话语,朴实而真挚。此时,香炉里三柱线香青烟袅袅,升腾而起,仿佛在诉说着泥人张几百年来的传奇故事。那青烟,在空气中缓缓飘荡,隐约勾勒出历代传人伏案抟泥的身影,他们专注的神情、灵巧的双手,仿佛就在眼前。
从三岔河口的漕运号子,到滨江道的霓虹光影,泥人张的传奇始终在津门大地上流转不息。那些被岁月包浆的泥塑,静静地陈列在店铺里、博物馆中,或许正以我们尚未知晓的方式,默默地守护着这座城市的魂灵。正如老辈人常说的:天津卫的风里,总掺着点海河的泥腥味——那是六百年来匠人们留在作品里的呼吸,是天津卫独有的文化印记,它将永远在这片土地上传承下去,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