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忏宿冤凤姐托村妪 释旧憾情婢感痴郎(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最新章节。

刘姥姥是《红楼梦》中一个极具特色的人物,她身上有着质朴善良、知恩图报、聪明世故等多种性格特点。

质朴善良是刘姥姥最为突出的性格特征之一。她来自农村,带着外孙女青儿来看望病重的凤姐。看到凤姐骨瘦如柴、神情恍惚的样子,她心里十分悲惨,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担忧和关心。她提到乡下人生病会求神许愿,虽然这话在平儿看来不在理,但却是她质朴内心的真实体现,她真心希望凤姐能好起来。当巧姐与青儿相处融洽时,她也感到十分欣慰,展现出她善良的一面。

知恩图报也是刘姥姥的重要品质。她深知自己一家曾经得到过贾府的救济,尤其是王熙凤的帮助。所以,当听闻贾府变故、凤姐病重的消息后,她不顾路途遥远和家人的劝阻,天没亮就赶着进城来探望。在凤姐将巧姐托付给她时,她虽然推辞,但也是出于真心为巧姐考虑,担心自己无法照顾好巧姐,而并非不愿意帮忙。她的这种感恩之情,在贾府衰败之际显得尤为珍贵。

刘姥姥还十分聪明世故。她在与凤姐等人的交流中,说话得体,既不会过于冒犯,又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当她提到给巧姐做媒时,虽然是开玩笑,但也显示出她的机灵。她知道贾府的门第观念,所以用这种方式来缓解气氛,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巧姐未来的关心。她能敏锐地察觉到平儿的暗示,适时地停止说话,避免搅烦了凤姐,这体现了她的世故和对人情世故的洞察。

在本回中,刘姥姥对凤姐和巧姐起到了重要的帮助作用。对于凤姐来说,刘姥姥的到来给她带来了一丝温暖和安慰。在她病重绝望之时,刘姥姥的关心和陪伴让她感受到了人间的真情。凤姐将巧姐托付给刘姥姥,也是因为信任她的为人,相信她能照顾好巧姐。对于巧姐而言,刘姥姥的出现为她的未来带来了希望。她与青儿的相处,让巧姐感受到了不一样的生活乐趣,也为她日后融入农村生活埋下了伏笔。

在推动情节发展方面,刘姥姥的出现起到了关键作用。她的到来引出了凤姐托孤这一重要情节,使故事的发展更加紧凑和连贯。她与凤姐、巧姐等人的互动,展现了人物之间复杂的情感关系,也进一步揭示了贾府衰败的命运。同时,她的言行也反映了农村与贾府两种不同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碰撞,丰富了小说的内涵。

3.小红

小红在《红楼梦》第一百十三回中,展现出了聪明伶俐、有主见和重情重义的鲜明人物形象。

小红的聪明伶俐在诸多细节中得以体现。她本是怡红院的小丫鬟,却凭借着自己的聪慧和机敏,得到了王熙凤的赏识。在复杂的贾府环境中,她能迅速理解王熙凤的指令,并高效地完成任务,展现出了远超同龄人的应变能力和办事能力。她善于观察周围的人和事,懂得把握机会,主动争取表现自己的机会,这种聪明才智使她在众多丫鬟中脱颖而出。

她也是一个有主见的人。在贾府这个等级森严、规矩繁多的地方,小红并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坚持自己的想法和原则。她不满足于只做一个普通的丫鬟,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当她有机会接近王熙凤时,她果断地抓住了这个机会,努力展现自己的才能,为自己争取更好的发展空间。这种有主见的性格,让她在困境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寻找出路,而不是被动地等待命运的安排。

重情重义是小红最为可贵的品质之一。她被逐出贾府后,依然不忘旧主王熙凤的恩情。在凤姐病重之际,她毫不犹豫地前来探望。当凤姐恍惚间呼唤时,她迅速赶来,时刻关注着凤姐的状况。她的这种行为,体现了她对王熙凤的忠诚和感恩之情。在贾府衰败、人情冷暖的现实面前,小红的重情重义显得尤为珍贵。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情义,与那些在贾府得势时阿谀奉承、失势时落井下石的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小红的人物形象丰富了《红楼梦》的人物画廊,让读者看到了在封建社会的黑暗中,依然存在着人性的光辉。

4.司棋

司棋是《红楼梦》中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她的刚烈执着和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令人印象深刻。

司棋的刚烈在她的言行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大观园中,她行事大胆,毫不畏惧封建礼教的束缚。当她与潘又安的私情被发现后,她没有丝毫的怯懦和退缩。面对众人的指责和羞辱,她坦然承认自己的感情,这种敢作敢当的态度,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是极为罕见的。她的刚烈还体现在她被逐出大观园后的表现上。即便生活陷入困境,她依然坚守自己的爱情,没有因为外界的压力而放弃对潘又安的感情。

她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更是令人动容。司棋与潘又安在大观园中暗生情愫,这份感情在她心中无比珍贵。被逐后,她日夜思念着潘又安,心中只有他一人。当潘又安回来求复合时,她毫不犹豫地想要与他在一起,哪怕面临着母亲的强烈反对和社会的舆论压力,她也没有动摇。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为了爱情,她可以不顾生死。

司棋的爱情悲剧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问题和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在封建社会中,婚姻往往被视为家族利益的结合,个人的感情和意愿被完全忽视。司棋和潘又安的爱情违背了封建礼教的规范,因此遭到了社会的强烈反对。司棋的母亲作为封建礼教的维护者,坚决不同意他们在一起,她只看到了潘又安的贫穷和不稳定,却没有考虑到女儿的感情需求。这种以家族利益为出发点的婚姻观念,让无数像司棋和潘又安这样的有情人无法终成眷属。

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还体现在对女性的束缚上。在那个时代,女性的地位低下,她们的行为受到严格的限制。司棋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这在封建礼教看来是大逆不道的行为。她的反抗最终以悲剧收场,她撞墙而死,潘又安自刎殉情,这对苦命鸳鸯的爱情悲剧,是封建礼教下无数悲剧的一个缩影。它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封建礼教的残酷和对人性的摧残,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现代社会中自由、平等的爱情观念。

5.宝玉

在《红楼梦》第一百十三回中,宝玉的思想变化和情感状态极为复杂,通过对妙玉被劫的反应、与紫鹃的对话等情节,展现出他内心的挣扎与成长。

妙玉被劫的消息如晴天霹雳,让宝玉深受打击。妙玉在他心中是高洁、超凡脱俗的象征,她的才情和气质使宝玉对其怀有别样的尊重。得知妙玉被歹人掳走,宝玉先是震惊,难以相信这样的事情会降临到妙玉身上。他陷入深深的自责,觉得自己没能保护好她,内心充满愧疚。四处打听妙玉下落却毫无头绪,这让他痛苦不已。此事让宝玉深刻感受到命运的无常,曾经以为妙玉能超脱尘世纷扰,可现实却打破了他的幻想,使他对人生的脆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进一步加深了他对尘世的厌倦。

宝玉去找紫鹃解释并对话时,情感真挚而急切。他神情略显慌乱,带着愧疚向紫鹃解释自己对黛玉的深情从未改变。他深知自己的一些行为可能让紫鹃误解,害怕紫鹃因此对他怀恨,影响他在紫鹃心中关于对黛玉感情的形象。他的声音微微颤抖,眼神中透露出焦急,试图让紫鹃理解他的心意。紫鹃起初冷淡戒备,不时地质问宝玉,这让宝玉内心煎熬。但随着对话深入,紫鹃态度转变,宝玉也感受到了一丝欣慰,这体现出他对紫鹃理解的渴望,也反映出他对黛玉感情的执着。

经历妙玉被劫和与紫鹃的对话,宝玉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妙玉的遭遇让他领悟到佛教“无常”的观念,一切事物都在变化,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他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意识到尘世的繁华和美好都是虚幻的。他对紫鹃的解释,也是在回顾自己与黛玉的爱情,更加珍惜曾经的感情。他在痛苦和迷茫中,逐渐倾向于通过佛教思想来寻求内心的解脱和安宁,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不再像从前那样单纯地沉浸在儿女情长和富贵生活中,而是开始思考命运的安排和人生的归宿。

宝玉在本回中的思想变化和情感状态,展现了他在经历一系列变故后的成长和成熟,也为后文他的思想转变和出家做了铺垫。

6.紫鹃

在《红楼梦》第一百十三回中,紫鹃的人物形象发生了显着转变,从对宝玉的不满逐渐走向理解和释怀,其思想发展历程丰富而深刻。

起初,紫鹃对宝玉充满了不满。她作为黛玉的贴身丫鬟,亲眼见证了黛玉与宝玉之间的爱情悲剧。黛玉在相思中含恨死去,紫鹃认为宝玉在这段感情中表现得不够坚定,没有给黛玉足够的安全感,导致黛玉伤心落泪,最终香消玉殒。因此,当宝玉来找她解释时,她态度冷淡,充满戒备。她冷冷地回应宝玉,不愿开门让他进屋,言语中透露出对宝玉的指责和不满。她质问宝玉,提及黛玉在世时的委屈,表达了自己对宝玉的失望和怨恨。

然而,随着与宝玉对话的深入,紫鹃的态度开始转变。她看到宝玉真诚的眼神和急切的神情,感受到了宝玉对黛玉的深情。宝玉的解释让她回忆起宝玉和黛玉曾经的点点滴滴,那些美好的时光让她意识到,宝玉对黛玉的感情或许是真挚的。她开始理解宝玉在那个复杂的环境中所面临的无奈和压力,不再仅仅从表面去看待宝玉的行为。她的语气不再那么强硬,眼神中也多了几分柔和,内心的坚冰开始慢慢融化。

紫鹃的思想发展历程体现了她的成长和成熟。她从最初的感性愤怒,到后来能够理性地看待问题,站在宝玉的角度去思考。这种转变不仅展现了她善良和通情达理的一面,也反映了她对爱情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本回中,紫鹃的作用不可忽视。她与宝玉的对话是展现宝黛爱情悲剧的重要环节,通过她的态度转变,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宝黛爱情的曲折和无奈。同时,她的思想转变也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暗示着宝玉在经历了与紫鹃的交流后,思想会进一步发生变化。紫鹃在本回中的形象转变,丰富了《红楼梦》的人物内涵,使读者对书中的人物关系和情感世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四、艺术特色探究

1.情节跌宕起伏

《红楼梦》第一百十三回情节跌宕起伏,松紧结合,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吸引力和可读性。

本回开篇,赵姨娘暴病而死的场景凄惨惊悚,她混说胡话、痛苦挣扎的模样,营造出一种阴森恐怖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封建家族内部斗争的残酷和因果报应的无常。这一情节如同沉重的鼓点,为整回故事奠定了悲凉的基调。

紧接着,情节转向了凤姐托孤这一温情无奈的场景。病重的王熙凤骨瘦如柴、神情恍惚,她将巧姐托付给刘姥姥,言语中满是对女儿未来的担忧和牵挂。刘姥姥质朴善良的回应,以及巧姐与青儿天真无邪的互动,为紧张压抑的氛围带来了一丝温暖和慰藉。这一情节的舒缓,让读者在感受到王熙凤脆弱无奈的同时,也体会到了亲情的珍贵。

然而,情节并未一直沉浸在温情之中。司棋与潘又安的爱情悲剧接踵而至,如同一记重锤,再次冲击着读者的心灵。司棋被逐出大观园后,依然坚守对潘又安的爱情,而潘又安回来求复合却遭到司棋母亲的阻拦。最终,司棋撞墙而死,潘又安自刎殉情,他们的惨烈结局令人痛心疾首,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

随后,妙玉被劫的情节又为故事增添了一份神秘和紧张。妙玉清高孤傲,却在庵中被歹人掳走,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让读者为她的命运担忧。宝玉得知消息后的强烈反应,也进一步渲染了悲剧的氛围。

最后,宝玉与紫鹃的对话情节则相对舒缓,充满了情感的波澜。宝玉真诚地向紫鹃解释,紫鹃从最初的不满到逐渐理解,两人的交流展现了宝黛爱情的曲折和无奈,也让读者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情感的真挚。

这种情节的跌宕起伏、松紧结合,使读者的情绪随之起伏波动。紧张的情节让读者揪心不已,而舒缓的情节则让读者得以喘息,同时也为下一个高潮的到来做好铺垫。情节的转换自然流畅,毫无突兀之感,极大地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使读者沉浸在故事的世界中,欲罢不能。

2.人物刻画细腻

在《红楼梦》第一百十三回中,作者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多方面的细腻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不同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

从语言描写来看,王熙凤病重时与刘姥姥的对话,充分展现了她的无奈与母性。她对刘姥姥说“姥姥你是有年纪的人,说的不错”,体现出她对刘姥姥的认可和信任。当提及巧姐时,她温柔地对巧姐说“你的名字还是他起的呢,就和干娘一样,你给他请个安”,尽显母亲的慈爱。而刘姥姥的语言则充满了质朴和感恩,她对凤姐说“我们若不仗着姑奶奶,他的老子娘都要饿死了”,真诚地表达了对贾府的感激之情。

动作描写也十分传神。赵姨娘暴病时,“双膝跪在地下,说一回,哭一回,有时爬在地下叫饶”,这些动作生动地描绘出她痛苦挣扎的惨状,暗示了她生前作恶多端,如今遭到报应。宝玉去找紫鹃时,“神情略显急切又带着几分愧疚”,他的急切动作体现出他渴望得到紫鹃的理解,对自己曾经的行为感到愧疚。

神态描写同样细腻入微。紫鹃见到宝玉时,“起初神情冷淡,眼神中带着一丝戒备”,这一神态表现出她对宝玉的不满和不信任。随着对话的深入,“她的神态中既有对黛玉的心疼,也有对宝玉的失望”,生动地展现了她内心复杂的情感。而当她逐渐理解宝玉后,“眼神中也多了几分柔和”,神态的变化体现了她思想的转变。

心理描写则深入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王熙凤在病重之际,深知贾府衰败,自己无力回天,对巧姐的未来充满担忧。她将巧姐托付给刘姥姥时,内心充满了无奈和不舍,希望刘姥姥能给巧姐一条生路。宝玉得知妙玉被劫后,“先是震惊不已,难以相信这样的事情会发生在妙玉身上”,随后“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痛苦之中”,这些心理描写深刻地展现了他对妙玉的尊重和关心,以及对命运无常的感慨。

作者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的细腻描写,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让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不同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进一步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3.象征意义运用

在《红楼梦》第一百十三回中,诸多情节和人物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这些象征意义对深化主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赵姨娘之死象征着封建家族内部的腐朽和因果报应。赵姨娘一生争权夺利,为了让自己和儿子贾环在贾府有更高的地位,不择手段地算计他人,使用毒心害人。她的暴病而死,死状凄惨,是她恶行的报应。这一情节暗示了封建家族内部的黑暗和腐朽,每个人都在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最终导致了家族的衰败。赵姨娘的死也警示着人们,善恶到头终有报,为非作歹之人必将受到惩罚。

刘姥姥象征着平民世界的质朴和善良。她来自农村,带着外孙女青儿来看望病重的凤姐。她的言行举止充满了质朴和真诚,看到凤姐病重,她真心地表达自己的担忧和关心;当凤姐将巧姐托付给她时,她虽然推辞,但也是出于真心为巧姐考虑。刘姥姥的出现,与贾府的奢华和虚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代表了平民世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他们虽然生活艰难,但却有着善良、感恩和坚韧的品质。刘姥姥的存在,让读者看到了在封建贵族的腐朽生活之外,还有另一种真实而美好的生活。

妙玉被劫象征着命运的无常和美好事物的消逝。妙玉清高孤傲,在庵中过着与世隔绝的修行生活,但却遭遇了歹人的觊觎,被掳走。她的被劫打破了宝玉心中美好的幻想,让他意识到即使是像妙玉这样看似超凡脱俗的人,也无法逃脱命运的捉弄。这一情节暗示了贾府的衰败已经无法阻挡,周围的美好事物正在逐渐消逝,预示着更大的灾难和变故即将到来。

司棋与潘又安的爱情悲剧象征着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他们的爱情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无法自由发展,最终以悲剧收场。这一情节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不合理,人们的感情和意愿被忽视,个人的幸福被牺牲。

这些象征意义的运用,使《红楼梦》的主题更加深刻和丰富。通过这些象征,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封建家族的衰败、命运的无常、人性的复杂等主题,感受到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美好的向往。

4.语言艺术特色

《红楼梦》第一百十三回的语言艺术特色鲜明,在简洁生动、富有表现力和个性化方面表现卓越,对塑造人物形象、营造氛围和表达主题起到了关键作用。

简洁生动是本回语言的一大亮点。在描写赵姨娘暴病而死的场景时,“赵姨娘双膝跪在地下,说一回,哭一回,有时爬在地下叫饶,说:‘打杀我了!红胡子的老爷,我再不敢了。’”寥寥数语,便将赵姨娘痛苦挣扎、惊恐万分的惨状生动地展现出来,让读者如临其境。这种简洁而生动的描写,避免了冗长的叙述,却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语言富有表现力,能够精准地传达人物的情感和心理。王熙凤病重时,对刘姥姥说:“姥姥你是有年纪的人,说的不错。你见过的赵姨娘也死了,你知道么?”简单的话语,既体现了王熙凤对刘姥姥的认可,又透露出她对赵姨娘之死的感慨,以及内心的凄凉和无奈。又如宝玉得知妙玉被劫后,“先是‘每日长吁短叹’,然后联想到大观园里的很多人,再想到《庄子》上写的‘虚无缥缈’‘风流云散’,不觉大哭起来”,通过对宝玉动作和心理的描写,生动地表现出他的悲痛和对命运无常的感慨。

人物语言具有个性化,不同的人物说话风格迥异,符合其身份和性格特点。刘姥姥来自农村,她的语言质朴、粗俗却又充满生活气息。她对凤姐说:“我们屯乡里的人不会病的,若一病了就要求神许愿,从不知道吃药的。”这种直白的语言,体现了她的淳朴和无知。而王熙凤作为贾府的管理者,语言则显得精明干练。她在与刘姥姥交谈时,虽然病重,但依然能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展现出她的威严和智慧。

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个性化的语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人物的语言,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如紫鹃对宝玉的冷淡回应,“二爷有什么话?天晚了,请回吧,明日再说吧。”体现了她对宝玉的不满和怨恨,也从侧面反映出她对黛玉的忠诚。

在营造氛围方面,语言的运用也十分巧妙。赵姨娘暴病时的恐怖场景描写,以及妙玉被劫后宝玉的悲痛表现,都营造出一种悲凉、凄惨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了命运的无常和人生的苦难。

在表达主题方面,语言成为了作者传达思想的重要工具。通过对人物语言和情节的描写,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家族的衰败、命运的无常以及人性的复杂等主题。本回的语言艺术特色使《红楼梦》的文学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