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散余资贾母明大义 复世职政老沐天恩(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最新章节。
一、《红楼梦》第一百七回概述
《红楼梦》第一百七回“散余资贾母明大义 复世职政老沐天恩”处于全书的关键转折位置,此时贾府已遭受抄家重创,家族陷入风雨飘摇的困境。本回情节围绕着贾母散余资和贾政复世职展开,展现了家族在衰败之际的挣扎与转机。
贾府被抄家后,经济陷入极度困境,贾母虽年事已高且身体抱恙,但她挺身而出,强撑病体召集众人。她将自己多年积攒的财物一一分配,尽显睿智与家族责任感。她先安排贾赦、贾珍等子孙的生活用度,如给贾赦三千两,让他拿二千两做盘费,留一千两给邢夫人;给贾珍三千两,只许他拿一千两,留下二千两给尤氏过日子。又为宝玉、黛玉等孙辈的未来考虑,还特意留下五百两银子,让贾琏明年将林黛玉的棺材送回南去。此外,贾母还将祖父留下的衣服和自己少年时的衣服首饰分给众人。
与此同时,贾政得到朝廷复职的消息。此前,贾政被传至枢密院,面对朝廷对贾赦、贾珍等人罪行的询问,他诚恳认罪,称自己因公务繁忙未留心家务,不能管教子侄,辜负圣恩。最终,朝廷从宽将贾赦发往台站效力赎罪,对贾珍的指控也因证据不足从轻处理。贾政复世职让摇摇欲坠的贾府看到一丝希望,但经历此番大劫,家族往日的繁华已难再现,众人也都陷入深深的忧虑与反思之中。
二、情节解读
1.贾府抄家后续与朝廷处置
贾府抄家之后,朝廷对相关人员的处置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这一处置结果不仅关乎贾府众人的命运,也深刻影响着家族未来的走向。
朝廷对贾赦的判罚是发往台站效力赎罪。贾赦被御史参奏交通外官、恃强凌弱、包揽词讼等多项罪名。不过,经过严鞫,平安州姻亲来往未干涉官事,该御史无法指实;而倚势强索石呆子古扇一事虽属实,但因是玩物,与强索良民之物有别,且石呆子自尽被认定系疯傻所致,与逼勒致死不同,所以朝廷从宽发落。贾赦平日里行事嚣张跋扈,仗着自己的身份地位为非作歹,此次判罚也是他长期肆意妄为的结果。
贾珍被参强占良民妻女为妾不从逼死以及尤三姐自刎掩埋未报官等事。经提取都察院原案查明,尤二姐是张华指腹为婚未娶之妻,因贫苦自愿退婚,其母愿结贾珍之弟为妾,并非强占;尤三姐是贾珍妻妹,本意是为其择配。因此,贾珍在这些事情上并未被认定有严重罪行。然而,贾珍在家族中行为不检,生活荒淫,虽此次在这些指控上逃过严惩,但他的所作所为早已为家族埋下了祸根。
贾政在面对朝廷询问时,表现得极为恭顺。他详细陈述了自己自被主恩钦点学政后的一系列任职经历,强调自己日夜不敢怠惰,对家务并未留心伺察,承认自己糊涂,不能管教子侄,辜负了圣恩,并请求主上重重治罪。贾政一直以正统形象示人,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应对体现了他对朝廷的敬畏和对自身责任的认识。他深知家族出现这样的问题,自己作为家族重要成员难辞其咎,所以以诚恳的态度面对朝廷的询问,希望能减轻朝廷对家族的处罚。
朝廷对贾府相关人员的处置,既体现了律法的公正,也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各种实际情况。但这一系列事件也让贾府元气大伤,曾经的繁华景象一去不复返,家族的命运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2.贾母散余资的过程
贾府遭受抄家重创后,经济陷入了极度困境,宛如一座摇摇欲坠的大厦,随时可能轰然倒塌。在这危急存亡之秋,贾母挺身而出,强撑着病体,召集众人,开始了散余资的艰难之举,试图为家族的未来撑起一片天。
贾母深知家族的现状,她明白必须合理分配自己多年积攒的财物,才能最大程度地安顿好家族中的每一个人。她首先考虑到了贾赦和贾珍这两支子孙。“这里现有的银子,交贾赦三千两,你拿二千两去做你的盘费使用,留一千两给大太太另用。这三千两给珍儿,你只许拿一千两去,留下二千两交你媳妇过日子。仍旧各自度日,房子是在一处,饭食各自吃罢。”从这一安排可以看出,贾母对贾赦和贾珍的情况有着清晰的认识。贾赦被发往台站效力赎罪,需要盘费,贾母给予他一定的资金支持,让他能够顺利前往;而留给邢夫人的一千两银子,则是考虑到她日后的生活开销。对于贾珍,贾母只允许他拿走一千两,其余二千两留给尤氏过日子,这是因为贾珍平日里生活荒淫,不善理财,贾母担心他会挥霍无度,所以将大部分银子留给尤氏,以保障他们这一支的基本生活。
接着,贾母又想到了凤丫头王熙凤。“只可怜凤丫头操心了一辈子,如今弄得精光,也给他三千两,叫他自己收着,不许叫琏儿用。如今他还病得神昏气丧,叫平儿来拿去。”王熙凤为贾府操持多年,尽心尽力,却落得个精光的下场,贾母对她充满了怜惜。给她三千两银子,一方面是对她多年付出的补偿,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她能够好好调养身体,度过难关。同时,贾母特意强调不许贾琏使用这笔银子,可见她对贾琏的行为也有所不满,担心他会将银子胡乱花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对于孙女四丫头,贾母也没有忘记。“四丫头将来的亲事还是我的事。”在那个封建时代,女子的婚姻是人生大事,贾母主动承担起四丫头的亲事,体现了她对孙女的关爱和责任。她希望能够为四丫头找到一个好归宿,让她的未来有保障。
此外,贾母还考虑到了林黛玉的身后事。“这五百两银子交给琏儿,明年将林丫头的棺材送回南去。”林黛玉已经去世,贾母依然惦记着她,安排银子将她的棺材送回南方,这不仅是对林黛玉的尊重,也体现了贾母的善良和重情重义。
贾母还将祖父留下来的衣服以及自己少年穿的衣服首饰进行了分配。“男的呢,叫大老爷、珍儿、琏儿、蓉儿拿去分了,女的呢,叫大太太、珍儿媳妇、凤丫头拿了分去。”这些衣物首饰虽然不是什么贵重之物,但对于此时的贾府众人来说,也是一种安慰和纪念。
贾母散余资的每一项安排都深思熟虑,背后蕴含着她对家族成员的了解与关爱。她在家族危难时刻,展现出了非凡的魄力与担当,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维护着家族最后的体面与安宁。她深知这些财物或许无法让贾府重回昔日的辉煌,但至少能够让家族成员在困境中暂时得以生存,为家族的未来保留一丝希望。她的这一行为,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深明大义、顾全大局的家族长辈形象,令人敬佩不已。
3.贾政复世职的影响
贾政复世职的消息如同一束光,穿透了笼罩在贾府上空的阴霾,给这个历经抄家重创、摇摇欲坠的家族带来了一丝希望。
对于贾府众人而言,这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家族成员们原本低落的情绪有所振奋,仿佛看到了家族复兴的曙光。尤其是贾母,这位在家族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强撑大局的老人,听到这个消息后,心中或许稍感宽慰,觉得多年来坚守的家族尊严和荣耀似乎有了延续的可能。而一直以来以正统形象示人的贾政,复职让他重新获得了朝廷的认可,也让他在家族中的地位更加稳固。他的内心既有对皇恩的感激,也有对家族未来的一丝期许,仿佛又有了为家族重新拼搏的动力。
然而,这看似充满希望的复世职,对贾府未来发展的作用实则有限。尽管贾政恢复了官职,但贾府的根基已被严重动摇。抄家使得家族的经济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大量的财产被查没,家族的产业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即使贾政重新回到官场,凭借他的俸禄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填补家族巨大的经济窟窿。而且,贾府多年来积累的奢华无度、子孙不肖等问题,并非一朝一夕能够解决。贾赦、贾珍等虽未受到极刑,但他们的行为早已让家族声誉受损,在社会上的地位大不如前。家族内部的矛盾和纷争也并未因贾政复职而消除,各房之间的利益纠葛依然存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家族的复兴。
从外部环境来看,朝廷对贾府的态度虽然有所缓和,但抄家事件已经引起了各方的关注,贾府在官场和社会上的形象已经大打折扣。其他家族可能会对贾府保持警惕,与之交往也会更加谨慎。贾政复职后,在官场中可能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压力,想要重新建立起往日的人脉和影响力并非易事。
此外,贾府的子孙们大多缺乏进取之心和实际能力。宝玉依然沉浸在自己的情感世界中,对家族事务漠不关心;贾琏等虽有一定的办事能力,但也难改其纨绔子弟的习性。家族中缺乏能够真正支撑起家族未来的人才,这使得贾府即使有了贾政复职这一契机,也难以实现真正的复兴。
贾政复世职给贾府带来了短暂的希望和振奋,但从长远来看,对贾府未来发展的作用是有限的。贾府要想真正走出困境,重新恢复往日的辉煌,还需要解决诸多深层次的问题。
三、人物分析
1.贾母形象剖析
在《红楼梦》第一百七回中,贾母在家族危难时刻的表现,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她独特而鲜明的性格特点,以及对家族深沉的责任感和关爱。
贾母首先展现出处变不惊的特质。贾府遭遇抄家这一重大变故,犹如晴天霹雳,整个家族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乱与恐慌之中。然而,贾母却表现得异常镇定。当听闻朝廷对贾赦、贾珍等人的处置结果时,她并未像尤氏和邢夫人那样悲戚哀伤。贾赦被发往台站效力赎罪,贾珍革去职位派往海疆效力,这对于贾府来说是沉重的打击,但贾母深知此时悲伤无济于事,她需要以冷静的态度来应对家族的困境。这种处变不惊并非是她对家族命运的漠视,而是她多年来在复杂的家族环境中历练出的一种强大的心理素质。她明白,只有自己保持镇定,才能稳住家族的阵脚,给子孙们树立一个榜样。
精明能干也是贾母的显着特点。在散余资的过程中,她的精明能干体现得淋漓尽致。她对家族中每个人的情况都了如指掌,在分配财物时,每一项安排都经过了深思熟虑。对于贾赦和贾珍,她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给予不同的资金支持。贾赦需要盘费前往台站,她便给贾赦三千两,让他拿二千两做盘费,留一千两给邢夫人另用;而贾珍虽也得到三千两,但只允许他拿一千两,其余二千两留给尤氏过日子,以防他挥霍无度。这种细致的安排,充分显示出贾母对家族成员的了解和对财物的合理规划。她清楚地知道每个子孙的性格和需求,通过合理分配财物,尽可能地保障了家族各支的基本生活。
顾全大局更是贾母的重要品质。在家族面临经济困境时,她没有只顾自己的安逸,而是毅然决定拿出自己多年积攒的财物来帮助家族渡过难关。她将自己的钱财分给贾政众人,剩下的留给宝玉,希望能够缓解家族的经济压力。她还考虑到了家族的未来,主动承担起四丫头的亲事,为孙女的终身大事操心。她深知在这个时候,家族的团结和稳定至关重要,所以她的每一个决策都是从家族的整体利益出发。她的这种顾全大局的精神,不仅维护了家族的尊严和体面,也让家族成员感受到了她的关爱和温暖。
贾母对家族的责任感和关爱在散余资的情节中体现得尤为深刻。她对王熙凤的怜惜之情溢于言表。王熙凤为贾府操持多年,尽心尽力,却落得个精光的下场,贾母给她三千两银子,并特意强调不许贾琏使用,这既是对王熙凤多年付出的补偿,也是对她的一种保护。她担心王熙凤的病情,关心她的生活,希望她能够好好调养身体,度过难关。对于林黛玉,即使她已经去世,贾母依然惦记着她的身后事,安排银子将她的棺材送回南方,这体现了贾母的重情重义。她对待家族中的每一个成员,无论亲疏远近,都充满了关爱和责任。
贾母在家族危难时刻的表现,还展现出她的远见卓识。她知道贾府的衰败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要想让家族在困境中生存下去,必须从长远考虑。她通过散余资的方式,不仅解决了家族眼前的经济困难,也为家族成员的未来生活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她希望子孙们能够珍惜这些财物,重新振作起来,努力恢复家族的往日辉煌。她的这种远见卓识,在当时的家族环境中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贾母在家族危难时刻展现出的处变不惊、精明能干、顾全大局等性格特点,以及她对家族深沉的责任感和关爱,使她成为《红楼梦》中一个令人敬佩的人物形象。她的行为和决策,不仅影响了家族成员的命运,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封建家族长辈在困境中所展现出的智慧和担当。
2.贾政形象解读
在《红楼梦》的众多人物中,贾政一直以正统形象示人,他深受封建礼教的熏陶,是封建道德和家族秩序的坚定维护者。
贾政自幼好读书,礼贤下士,济弱扶危,大有祖风。他对家族的期望极高,一心希望贾府能够延续往日的辉煌。在教育子女方面,他秉持着严格的封建教育理念,对宝玉寄予厚望,期望他能够走仕途经济之路,光宗耀祖。当他发现宝玉不喜读四书五经,却整日与姐妹们厮混,对诗词歌赋等“杂学”感兴趣时,他怒不可遏,认为宝玉不思进取,有辱门楣。这种教育方式虽然体现了他对家族未来的重视,但也反映出他思想的保守和刻板。
在家族事务中,贾政也努力扮演着一个正直、尽责的家长角色。他积极参与家族的管理,试图维持家族的秩序和尊严。然而,他虽然有着良好的意愿,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贾府内部的腐败和奢华之风已经根深蒂固,他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他对家族中的一些不良现象有所察觉,但却缺乏有效的手段去制止,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家族逐渐走向衰败。
贾政复世职后,内心充满了复杂的情感。首先是对皇恩的感激之情。在贾府遭受抄家重创后,他深知家族的命运掌握在朝廷手中。此次能够官复原职,他认为这是皇上对他的格外恩典,是家族的幸运。他在得知消息后,必然是感恩戴德,对朝廷更加忠诚。他会觉得自己有了重新为朝廷效力的机会,也有了为家族挽回声誉的可能。这种感激之情也促使他更加努力地想要在官场中有所作为,以报答皇上的恩情。
然而,在感激之余,贾政对家族的未来充满了迷茫与担忧。他清楚地知道,虽然自己复职了,但贾府的根基已经被严重动摇。抄家使得家族的经济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大量的财产被查没,家族的产业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即使他重新回到官场,凭借他的俸禄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填补家族的经济窟窿。而且,贾府多年来积累的奢华无度、子孙不肖等问题,并非一朝一夕能够解决。贾赦、贾珍等虽未受到极刑,但他们的行为早已让家族声誉受损,在社会上的地位大不如前。家族内部的矛盾和纷争也并未因他复职而消除,各房之间的利益纠葛依然存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家族的复兴。
贾政也意识到,贾府的子孙们大多缺乏进取之心和实际能力。宝玉依然沉浸在自己的情感世界中,对家族事务漠不关心;贾琏等虽有一定的办事能力,但也难改其纨绔子弟的习性。家族中缺乏能够真正支撑起家族未来的人才,这让他对家族的未来感到忧心忡忡。他不知道自己复职后,能否带领家族走出困境,重新恢复往日的辉煌。
在家族兴衰中,贾政扮演着一个复杂而矛盾的角色。他一方面是家族的重要支柱,他的官职和地位在一定程度上维持着家族的体面和尊严。他的复职也给家族带来了一丝希望,让家族成员看到了复兴的可能。另一方面,他又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家族衰败的命运。他的思想保守,无法适应时代的变化,对家族内部的腐败和奢华之风也缺乏有效的治理手段。他虽然努力想要维护家族的秩序和尊严,但却往往力不从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贾政的形象反映了封建礼教下士大夫阶层的无奈和悲哀。他坚守着自己的道德准则和家族责任,但在时代的洪流面前却显得渺小而无力。他的复职虽然给贾府带来了短暂的转机,但却无法改变家族走向衰败的大趋势。他的复杂情感和在家族兴衰中的角色,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家族命运的无常。
3.其他人物反应
在《红楼梦》第一百七回中,贾府遭遇抄家变故,朝廷对相关人员进行处置,贾母散余资,贾政复世职,家族不同成员在这场危机面前展现出了各异的表现和心理变化。
尤氏在得知贾珍被革去职位派往海疆效力赎罪后,内心充满了悲伤与无助。贾珍是宁府的当家人,他的离去让尤氏失去了依靠。她深知宁府未来的日子将会艰难,不仅要独自操持家中事务,还要面对经济上的困境。在贾母散余资时,她虽得到了贾珍那份留下的二千两银子,但这也只是杯水车薪。她的悲伤不仅仅是为贾珍的离去,更是对宁府未来命运的担忧。她在家族中的地位本就有些尴尬,如今更是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只能默默承受着这一切,努力维持着宁府表面的平静。
邢夫人在贾赦被发往台站效力赎罪的消息传来后,悲痛万分。贾赦是她的丈夫,她一直以来都依靠着贾赦的地位和权势生活。如今贾赦远去,她不仅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在家族中的地位也一落千丈。她平日里养尊处优,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面对未来的生活,她感到无比的恐惧和迷茫。贾母分给她一千两银子,这对她来说或许能暂时缓解一些经济上的压力,但却无法弥补她内心的伤痛。她在家族中的存在感本就不高,此时更是显得落寞和凄凉。
王熙凤在经历了抄家的打击后,身体和精神都遭受了重创。她为贾府操持多年,机关算尽,却落得个精光的下场。当贾母派人送来三千两银子时,她的心情稍有好转。这三千两银子对她来说,不仅是物质上的支持,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安慰。她深知自己在贾府树敌众多,如今抄家后更是处境艰难。这三千两银子让她感受到了贾母对她的怜惜和认可,也让她看到了一丝生活的希望。然而,她的病情依然严重,神昏气丧,身体的虚弱和内心的疲惫让她难以从根本上振作起来。
宝玉在面对家族的变故时,表现出了一种懵懂和不知所措。他一直生活在大观园的温柔乡中,对家族的经济和政治事务并不关心。贾赦和贾珍的离去,他或许只是感到有些伤感,但并没有真正理解这对家族意味着什么。在送贾赦和贾珍走后,遇到有人要喜钱,他也只是觉得有些奇怪。他依然沉浸在自己的情感世界中,对林黛玉的思念和对未来的迷茫占据了他的内心。家族的兴衰对他来说,似乎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概念,他还没有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和家族未来的艰难。
包勇则与其他家族成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从甄府来到贾府,对贾府忠心耿耿。在贾府败落、众人纷纷躲避之时,他依然坚守岗位,真心为贾府做事。他看不惯贾府那些忘恩负义的下人,借酒辱骂他们,甚至撞到了贾雨村。他的行为虽然有些鲁莽,但却体现了他的正直和忠诚。他不畏惧权贵,也不随波逐流,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他的存在,为衰败的贾府带来了一丝正气和希望。
在这场家族危机中,尤氏、邢夫人的悲伤无助,王熙凤的无奈与一丝希望,宝玉的懵懂,包勇的忠诚正直,都生动地展现了家族不同成员在危机面前的不同态度,也进一步揭示了贾府衰败的必然性和复杂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