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锦衣军查抄宁国府 骢马使弹劾平安州(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最新章节。

各种农产品,如米、面、鸡、鸭、鱼、肉等,还有一些山珍野味。这些物品体现了贾府的富足,但也反映出贾府对乡下的依赖和剥削。

锦衣军查抄

锦衣军如狼似虎地闯入贾府,四处翻箱倒柜,将贾府搅得鸡犬不宁。房间被弄得一片狼藉,物品散落一地,家人被吓得惊慌失措。

紧张、恐怖、绝望。贾府众人面临着巨大的灾难,他们的命运瞬间发生了改变。这种氛围让人感受到了封建社会的残酷和无情。

查抄出的御用衣裙、房地契、借票等物品。这些物品揭示了贾府的腐败和罪行,与元妃省亲时的荣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种对比具有深刻的意义。它生动地展现了贾府从鼎盛到衰败的过程,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家族兴衰的无常。元妃省亲时的奢华和荣耀,与查抄时的狼狈和凄惨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命运的无常和人生的起伏。乌庄头进孝时的生活气息,与查抄时的紧张恐怖形成对比,凸显了贾府在繁华背后隐藏的危机。通过这种对比,作者也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红楼梦》的主题。

2.情节象征意义

《红楼梦》中锦衣军查抄宁国府这一情节,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它不仅象征着贾府的家族兴衰,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迁。

从家族兴衰的角度来看,查抄情节象征着贾府从鼎盛走向衰败的转折点。此前,贾府凭借元春封妃的荣耀,享受着荣华富贵,家族内部奢华无度。元妃省亲时,贾府耗费巨资修建大观园,其场面之宏大、奢华令人惊叹,那是贾府辉煌的顶点。然而,查抄时的场景却截然不同,锦衣军如狼似虎地闯入,将贾府搅得鸡犬不宁,财物被一一抄走,家人惊慌失措。这一巨大的反差,生动地展现了贾府的衰败。贾府的衰败并非偶然,内部的腐败、管理的混乱以及家族成员的骄奢淫逸,早已为其埋下了祸根。查抄情节就像是一根导火索,将这些问题彻底引爆,使得贾府瞬间崩塌。

从社会变迁的层面分析,查抄情节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在当时的社会,政治腐败,官场黑暗,官员们为了私利相互倾轧。贾府作为四大家族之一,与朝廷官员勾结,参与政治斗争,这是封建社会官官相护、权力斗争的一个缩影。查抄贾府,表面上是因为贾府子弟的罪行,但实际上是政治斗争的结果。皇帝与贾家的联结点在于元妃,元妃的去世使得贾府失去了最强大的政治靠山,成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这一情节也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贫富差距。贾府的奢华生活与底层人民的困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查抄贾府,也象征着这种不合理的社会结构的动摇。

作者通过这一情节想要表达的主题和思想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他表达了对家族兴衰和人生无常的感慨。贾府曾经的辉煌如过眼云烟,瞬间消散,这让人们感受到命运的无常和不可捉摸。另一方面,他对封建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通过描写贾府的腐败和衰败,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如政治腐败、道德沦丧、等级森严等。作者希望通过《红楼梦》这部作品,让读者看到封建社会的黑暗面,引发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六、人物形象塑造

1.赵堂官形象

在《红楼梦》第一百五回的查抄情节中,赵堂官的形象跃然纸上,其傲慢、贪婪、小人嘴脸尽显无遗。

赵堂官带着锦衣军闯入贾府时,那副目中无人的模样令人厌恶。他未经通报便径直进入,大摇大摆,脸上挂着傲慢的冷笑,全然不把贾府众人放在眼里。与贾政对话时,言语中充满了不屑,仿佛贾府已是他砧板上的鱼肉。这种傲慢,是他仗着皇权在握,肆意践踏他人尊严的表现。

其贪婪的本性在查抄过程中暴露无遗。他指挥手下如狼似虎地翻箱倒柜,不放过任何一件值钱的物品。看到贾府的金银珠宝、古玩字画时,眼中闪烁着贪婪的光芒,恨不得将所有财物据为己有。他对查抄出的物品清单格外关注,不断盘算着如何从中谋取私利。

赵堂官的小人嘴脸在面对西平郡王和北静王时表现得淋漓尽致。西平郡王出现,他立刻谄媚地请安;北静王到来约束查抄行动,他虽不敢公然违抗,但眼神中却透露出不满和不甘。他在权贵面前卑躬屈膝,在弱者面前却耀武扬威,尽显小人本色。

作者塑造赵堂官这一形象,是为了揭示封建社会官场的黑暗和腐败。通过他的行为,让读者看到了那些仗势欺人、贪婪自私的官员的丑恶嘴脸,也进一步衬托出贾府衰败的无奈和悲哀,深化了小说对封建社会的批判主题。

2.北静王形象

在《红楼梦》第一百五回的查抄情节中,北静王宛如黑暗中的明灯,带来温暖与希望,其形象熠熠生辉。

北静王在贾府被查抄得混乱不堪时及时赶到,他带来皇上旨意,对查抄行动进行约束,避免了局面进一步恶化。他要求锦衣军按规矩办事,遏制了赵堂官等人的嚣张气焰,让原本惊慌失措的贾府众人稍感安心,给处于绝望边缘的贾府带来了一丝温暖。

北静王在查抄中主持公道。他深知贾府虽有罪责,但也是百年贵族,在朝廷有一定影响力。所以他既执行皇上旨意查究罪行,又不过度打击,下令只查抄与罪行相关的物品和人员,尽量减少对无辜家眷和下人的牵连。这种公正的处理方式,展现出他的智慧和担当。

在小说中,北静王意义重大。他是贾府与朝廷之间的缓冲,缓解了贾府与朝廷的矛盾,避免矛盾激化。同时,他的出现体现了作者对人性美好的期许。在黑暗的政治斗争和腐败的社会现实中,北静王代表着公正与善良,给读者带来慰藉,也反映了作者对社会正义的追求,希望有这样的人来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

3.焦大形象

焦大是《红楼梦》中一位颇具特色的老仆,他首次出场是在第七回,当时他借着酒劲大骂贾府子弟,揭露了府内的种种丑事。他自恃对贾府有救命之恩,看不惯贾府子孙的不肖和堕落,言语之间充满了对家族现状的不满和痛心。

在查抄时,焦大再次出现,他“跑来号哭”,那悲恸的哭声仿佛是对贾府命运的最后哀鸣。他目睹了贾府从繁华走向衰败的全过程,此刻看到贾府被抄,家中一片狼藉,贾珍、贾蓉被抓走,妇女被关,他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和绝望。

焦大的出现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他是贾府兴衰的见证者,他的号哭象征着贾府曾经的辉煌已一去不复返。他所代表的忠诚令人动容,尽管贾府子弟早已背离了家族的传统和道德,但焦大依然坚守着对贾府的忠诚。他的忠诚不是对某个人的愚忠,而是对家族荣耀和尊严的执着守护。

他对家族命运的感慨,反映了作者对封建社会家族兴衰的深刻思考。贾府的衰败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焦大的存在让我们看到了在繁华背后,还有这样一位忠诚的老人在为家族的命运而悲哀。他的形象也进一步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家族兴衰的无常。

七、艺术特色分析

1.情节紧凑性

《红楼梦》第一百五回在情节上展现出了极高的紧凑性和节奏感,作者卓越的叙事技巧使得查抄情节如同一幕扣人心弦的戏剧,紧紧抓住读者的眼球。

查抄过程快速推进,不给读者丝毫喘息的机会。贾政设宴正欢时,锦衣府堂官赵老爷突然闯入,打破了原本的祥和。紧接着西平郡王到来宣旨,查抄行动立刻展开。锦衣军如狼似虎地冲进各个房间,翻箱倒柜,迅速地将贾府搅得鸡犬不宁。从发现御用衣裙、房地契到借票等违禁物品,一系列的查抄成果不断涌现,情节层层递进,节奏紧凑。

紧张氛围的营造更是此回的一大亮点。从赵老爷傲慢的态度、众人惊愕的反应,到查抄时的混乱场面,都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无形的压力。贾府众人的惶恐不安,与锦衣军的嚣张跋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一步加剧了紧张的氛围。北静王的出现虽然带来了一丝转机,但也只是暂时缓解了紧张的局势,并没有改变查抄的大方向。

作者在叙事时巧妙地运用了悬念和冲突。查抄过程中不断有新的问题被发现,读者始终为贾府的命运捏一把汗。例如,借票的出现让王熙凤放高利贷的事情浮出水面,这不仅增加了情节的复杂性,也让读者对贾府的未来更加担忧。同时,赵堂官与西平郡王、北静王之间的冲突,也使得情节更加跌宕起伏。

这种紧凑的情节和强烈的节奏感,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贾府被查抄时的紧张和混乱。作者通过巧妙的叙事技巧,将众多人物和事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得整个故事既丰富又有条理。这一回不仅是对贾府命运的重大转折,也是作者叙事艺术的一次精彩展示,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红楼梦》的魅力。

2.语言描写

《红楼梦》第一百五回在描写查抄场景和人物对话时,语言特色鲜明,生动形象且富有表现力,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

· 生动描绘查抄场景:作者用“那些番役都撩衣勒臂,专等旨意”,“撩衣勒臂”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出番役们如狼似虎、迫不及待的模样,让读者仿佛能看到他们准备大肆查抄的急切姿态,渲染出紧张、恐怖的氛围。“把些古玩、装钉等物,尽行打散”,“尽行打散”一词,形象地描绘出查抄时的混乱和暴力,凸显出贾府在查抄下的凄惨景象。

· 精准展现人物心理:当听到查抄消息时,“邢、王二夫人吓得魂飞天外”,“魂飞天外”夸张地表现出邢、王二夫人极度惊恐的心理,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她们内心的恐惧。王熙凤“死过去”,简洁的表述却有力地体现出她得知罪行即将败露时的绝望和崩溃。

· 个性化的人物对话:赵堂官见到贾政时,“笑嘻嘻的说道:‘大人一向加官进禄,今儿特来贺喜。’”表面的“笑嘻嘻”和所谓的“贺喜”,实则充满了讽刺和幸灾乐祸,生动地刻画出赵堂官小人得志的嘴脸。北静王说“我奉旨协同老赵办理,你须小心听着”,话语简洁威严,展现出北静王的身份和公正严肃的态度。

作者通过这些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将查抄场景和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故事中的紧张氛围、人物的复杂心理和性格特点,进一步体会到《红楼梦》的艺术魅力。

3.伏笔与照应

在《红楼梦》第一百五回中,存在多处与前文的伏笔和照应之处,这些巧妙的安排增强了故事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贾赦派贾琏去平安州办事是一个重要伏笔。前文提及此事,看似平常,实则为后文“骢马使弹劾平安州”以及贾府被查抄埋下了隐患。此次出行让贾府与平安州官员勾结的事情逐渐浮出水面,查抄时发现的与平安州官员往来信件,证实了这种勾结的存在,前后呼应,揭示了贾府被查抄的重要原因。

王熙凤放高利贷一事在前文也有伏笔。她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以贾琏的名义放高利贷,前文通过一些细节暗示了她的这一行为。而在本回查抄中,借票的出现照应了前文的伏笔,将王熙凤的罪行彻底揭露,也进一步说明了贾府内部管理的混乱和经济上的危机。

石呆子案同样是一个伏笔。贾赦为了得到石呆子的扇子,不惜勾结贾雨村,害得石呆子家破人亡。这一事件反映了贾府的仗势欺人、为非作歹。在查抄时,贾府的种种罪行被一并清算,石呆子案与其他罪行相互关联,共同导致了贾府的衰败。

这些伏笔和照应的作用显着。它们使故事更加严谨,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作者构思的精巧。同时,也深化了主题,通过前后呼应,揭示了贾府衰败的必然性,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

八、主题思想探讨

1.家族兴衰主题

《红楼梦》第一百五回的查抄情节,是贾府家族兴衰主题的重要体现,深刻展现了贾府从鼎盛到衰败的全过程。

贾府的鼎盛时期,以元妃省亲为标志。当时,贾府耗费巨资修建了奢华的大观园,园内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处处彰显着富贵与华丽。省亲当晚,灯火辉煌,鼓乐齐鸣,众人盛装迎接,场面宏大壮观。元妃赏赐给众人的礼物也十分丰厚,进一步体现了贾府的荣耀。那时的贾府,在社会上拥有极高的地位和财富,家族成员们过着奢华无度的生活,享受着荣华富贵。

然而,在繁华的表象之下,贾府内部已矛盾重重,危机四伏。家族成员之间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王熙凤弄权铁槛寺、放高利贷,贾琏偷娶尤二姐等事件,反映出贾府内部管理的混乱和道德的沦丧。经济上,贾府入不敷出,靠典当维持生计。乌庄头进献的租子虽多,但仍无法满足贾府的奢华开支。

随着元妃的去世,贾府失去了最强大的政治靠山。本回中,锦衣军的查抄成为了贾府衰败的直接导火索。查抄过程中,贾府的种种罪行被一一揭露,御用衣裙、房地契、借票等物品的发现,证实了贾府的僭越、贪婪和腐败。这些罪行不仅触犯了朝廷的法律,也引起了社会的公愤。

查抄情节象征着贾府从鼎盛走向衰败的转折点。曾经的辉煌如过眼云烟,瞬间消散。贾府的主子们失去了往日的威风,变得惊慌失措、狼狈不堪。家族的财物被一一抄走,家人被吓得魂飞魄散。这一巨大的反差,生动地展现了贾府的衰败。

贾府衰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内部的腐败、管理的混乱以及家族成员的骄奢淫逸,是导致贾府衰败的根本原因。外部的政治斗争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也加速了贾府的衰败。在封建社会,政治斗争残酷无情,家族一旦站错队,就可能面临灭顶之灾。贾府与平安州官员勾结,参与政治斗争,最终成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红楼梦》通过查抄情节,深刻揭示了家族兴衰的主题。贾府的兴衰,不仅是一个家族的命运,更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它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命运的无常和人生的起伏。

2.社会现实反映

《红楼梦》第一百五回通过锦衣军查抄宁国府这一情节,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诸多现实问题,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思考。

政治腐败是当时社会的一个显着特征。从查抄情节可以看出,官员之间相互勾结,为了私利不择手段。贾赦“交通外官”,与平安州官员来往密切,这种行为严重违反了朝廷的规定,却长期存在。而赵堂官在查抄过程中,傲慢贪婪,仗着皇权肆意妄为,试图从中谋取私利。他对贾府的查抄并非完全出于公正执法,更多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这种政治上的腐败现象,使得朝廷的法律和制度形同虚设,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官场黑暗也是此回所反映的重要社会现实。官员们为了争夺权力和利益,相互倾轧,勾心斗角。北静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查抄行动,但也无法改变整个官场的黑暗局面。在这个黑暗的官场中,正直的官员难以立足,而那些阿谀奉承、贪污腐败的官员却能够步步高升。这种官场生态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和不稳定,使得百姓的生活陷入困境。

贫富差距悬殊是当时社会的又一突出问题。贾府作为四大家族之一,拥有巨额的财富和极高的社会地位。他们的生活奢华无度,府中的金银珠宝、古玩字画不计其数。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底层人民却生活困苦,为了生计奔波劳累。乌庄头进献的租子虽然众多,但对于贾府来说只是杯水车薪,而对于乌庄头所代表的底层百姓来说,却是他们一年的辛勤劳动所得。这种巨大的贫富差距,加剧了社会的矛盾和冲突。

作者通过对这些社会现实的描写,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思考。他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指出了政治腐败、官场黑暗和贫富差距等问题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同时,作者也对人性的丑恶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展现了在权力和利益面前,人们的贪婪、自私和虚伪。《红楼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家族兴衰的小说,更是一部反映社会现实的百科全书,它让读者深刻地认识到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引发人们对社会变革的思考。

3.无常之感表达

《红楼梦》第一百五回的查抄情节,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对无常之感的深刻体悟。此前,贾府还沉浸在表面的繁华之中,元妃省亲时的荣耀、日常的奢华生活,都让众人以为富贵会一直延续。然而,锦衣军的突然查抄,如晴天霹雳般打破了这份虚假的宁静,家族命运瞬间急转直下。曾经高高在上的贾府主子们,转眼间变得惊慌失措、狼狈不堪,家产被抄,亲人离散,往日的辉煌如梦幻泡影般消散。

这种无常之感不仅体现在家族命运上,也反映在个人的人生起伏中。王熙凤精明能干,掌管贾府大小事务,风光无限,却因放高利贷等罪行,在查抄时陷入绝望,晕倒在地;贾琏原本生活富足,参与家族事务,查抄后却面临着严厉的惩罚,前途未卜。

作者通过这一情节,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人生的变幻莫测。无论曾经多么辉煌,都可能在瞬间失去一切。这种无常之感启示读者,要珍惜当下,不过分贪恋荣华富贵,因为这些都是短暂的。同时,也提醒人们在顺境中保持清醒,居安思危,因为命运可能随时发生改变。在面对人生的起伏时,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不被一时的得失所左右。

九、与原着及续书关系

1.与曹雪芹原着关系

《红楼梦》第一百五回在风格和思想上与曹雪芹原着存在一定的契合度,基本符合原着的创作意图。

从风格上看,原着以细腻的描写、生动的人物刻画和含蓄的表达着称。此回在描写查抄场景时,同样展现出细腻入微的特点。如对锦衣军“撩衣勒臂”的动作描写,以及赵堂官“笑嘻嘻”却暗藏讽刺的神态刻画,都生动地展现出人物的性格和当时紧张的氛围,与原着的风格一致。在语言运用上,简洁而富有表现力,通过人物的对话和行为,展现出复杂的情感和矛盾,这也是原着的典型风格。

在思想方面,原着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家族兴衰的无常。此回中,贾府被查抄的情节正是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贾府曾经的辉煌与查抄时的衰败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家族命运的不可捉摸。同时,查抄背后所揭示的政治腐败、官场黑暗、道德沦丧等问题,也与原着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思想相契合。例如,贾赦“交通外官”、王熙凤放高利贷等情节,都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

然而,也有一些观点认为此回可能存在与原着不完全一致的地方。原着中对一些情节和人物的描写更加隐晦,而此回中查抄情节的发展较为直接和明显。但这可能是由于续书者为了推动情节发展,让读者更清晰地看到贾府衰败的过程。总体而言,此回在风格和思想上与曹雪芹原着有较高的契合度,基本符合原着通过描写家族兴衰来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人生无常之感的创作意图。

2.与高鹗续书关系

在高鹗所续的《红楼梦》中,第一百五回“锦衣军查抄宁国府,骢马使弹劾平安州”占据着极为关键的地位,对推动故事发展和深化主题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情节发展来看,此回是高鹗续书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在曹雪芹原着中,虽有诸多伏笔暗示贾府的衰败,但并未明确描写查抄情节。高鹗通过这一回,将贾府衰败的过程具象化,使故事的发展更加连贯和合理。查抄情节如同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引发了后续一系列的变故,如家族离散、人物命运的悲惨转折等,让故事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从主题深化方面分析,此回进一步强化了原着中家族兴衰和人生无常的主题。高鹗通过详细描写查抄的过程和众人的反应,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贾府从鼎盛到衰败的巨大落差,以及命运的不可捉摸。这种描写与原着的思想相契合,使整个作品的主题更加鲜明。

在处理和改编上,高鹗对这一情节进行了精心的构思。他详细描写了查抄的场景、人物的对话和反应,使情节更加生动具体。例如,对赵堂官傲慢贪婪的刻画,以及贾府众人惊慌失措的描写,都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同时,高鹗还通过北静王的出现,为贾府的衰败增添了一丝温情和转机,使情节更加跌宕起伏。

然而,也有一些红学家认为,高鹗的处理可能存在一些与原着不一致的地方。原着中对贾府衰败的描写更加隐晦和含蓄,而高鹗的查抄情节则较为直接和明显。但总体而言,高鹗的处理和改编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原着的精神,为《红楼梦》的完整呈现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回在高鹗续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是理解整个作品的关键章节之一。

十、后世影响与评价

1.对文学创作影响

《红楼梦》第一百五回“锦衣军查抄宁国府,骢马使弹劾平安州”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家族兴衰题材和抄家情节描写等方面提供了诸多借鉴。

在家族兴衰题材上,后世许多作品都借鉴了此回展现家族由盛转衰的手法。如巴金的《家》,以高家的兴衰为主线,描绘了封建大家庭在时代浪潮冲击下的瓦解。像《红楼梦》中贾府因内部腐败、外部政治斗争走向衰败一样,高家也因封建礼教的束缚、家族成员的矛盾冲突而逐渐没落,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家族命运的无常。

在抄家情节描写方面,此回更是成为经典范例。一些历史小说在刻画权贵家族被查抄场景时,会模仿其紧张氛围的营造和人物反应的描写。例如在描写抄家时众人的惊慌失措、财物被掠夺的混乱场面,以及家族成员命运的瞬间转变等,都能看到《红楼梦》的影子。这种描写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和感染力,使读者更能感同身受地体会到家族兴衰带来的巨大冲击。此回为后世文学创作在相关题材和情节上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宝贵的经验。

2.红学研究评价

红学界对此回的研究和评价呈现出多元的态势,不同学者持有不同观点,也存在一定争议。

部分学者认为此回与原着风格和思想高度契合,是《红楼梦》整体架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指出,此回对查抄情节的描写细腻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家族兴衰的无常,与曹雪芹原着批判社会现实、表达人生感慨的主旨相符。而且,此回为后续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转折奠定了基础,使故事更加连贯合理。

然而,也有一些学者对此回提出质疑。他们认为此回可能并非曹雪芹原着,而是高鹗续书时的创作。从情节来看,查抄情节过于直接和明显,与原着中隐晦含蓄的风格有所差异。此外,他们觉得此回在某些细节处理上不够严谨,可能存在与前文伏笔照应不够紧密的问题。

还有学者关注到了此回在红学研究中的特殊价值。他们认为此回为研究《红楼梦》的成书过程、版本演变以及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线索。通过对查抄情节和相关人物的分析,可以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总体而言,红学界对此回的评价褒贬不一,但都承认其在《红楼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3.读者感受与反响

读者阅读此回时,往往会被情节深深震撼。贾府从繁华鼎盛到被查抄衰败,巨大的落差如惊雷般冲击着读者的心灵,让人真切感受到命运无常。对于人物命运,读者多抱有深切同情。看到贾母涕泪交流、凤姐晕倒、焦大号哭,会为他们的悲惨遭遇而揪心。这种家族兴衰的故事极易引发情感共鸣,让读者联想到现实生活中世事的变幻莫测,从而更加珍惜当下的安稳,也对封建社会的腐朽和不公感到愤慨,深刻体会到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