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守官箴恶奴同破例 阅邸报老舅自担惊(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最新章节。

一、《红楼梦》第九十九回概述

《红楼梦》第九十九回“守官箴恶奴同破例,阅邸报老舅自担惊”,在全书中处于情节发展的关键阶段,此时贾府已逐渐走向衰落,故事的重心也从家族内部的儿女情长、生活琐事,更多地转向了官场风云和家族命运与社会环境的交织。

本回主要情节围绕贾政为官和贾府内院展开。贾政被外放为江西粮道,带着一众家人赴任。他一心想要做个清正廉洁的好官,秉持着为官的准则,凡事秉公办理。然而,他所带的家人却各怀心思。这些家人原本指望跟着贾政到任上能捞取好处,出发前甚至借贷大笔银钱来装点门面,可贾政的清廉让他们失去了敛财的机会,于是集体罢工。其中家人李十儿代表众人向贾政说明原委,并建议他放弃做清官,给下属捞钱的机会。正直的贾政竟被李十儿的几句话说动了心,开始在为官之道上有所妥协,这也坐实了他“假正经”的名号。

在贾府内院,虽然本回着墨相对较少,但也能看出一些变化。贾母、凤姐、宝玉、宝钗等人的生活也并非风平浪静。大观园曾经的繁华已不复存在,众人的心境和关系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同时,总督来信引出了探春远嫁的伏笔,为故事增添了新的变数。此外,薛蟠案件再次被提起,这对贾家来说无疑是一个潜在的威胁,进一步加剧了贾府的危机。

回目“守官箴恶奴同破例”,“守官箴”指贾政秉持为官的准则,想要做个清官;“恶奴同破例”则是说他所带的家人为了捞钱,集体违背常规,甚至罢工,而贾政最终也在家人的劝说下有所破例。“阅邸报老舅自担惊”,邸报中可能传来的消息让老舅(可能是王子腾相关人物)感到惊恐,预示着家族将面临更多的危机和挑战。这一回在全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延续了前文贾府逐渐衰落的趋势,又为后续情节的发展埋下了诸多伏笔,将家族命运与官场黑暗、社会现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二、情节梳理与分析

1.贾府内院情节

在《红楼梦》第九十九回中,贾府内院的情节展现出了别样的氛围与人物心境。贾母与薛姨妈提起黛玉时,不禁悲从中来,往昔黛玉的聪慧灵秀、娇俏模样仿佛还在眼前,可如今却已阴阳两隔,这让贾母的心中满是伤痛。而凤姐为了化解这沉重的气氛,讲起了笑话。她向来是贾府中最能活跃气氛的人,巧舌如簧,妙语连珠。但此时讲笑话,更多的是一种无奈之举,她深知贾母的悲痛,想用自己的方式让大家暂时忘却哀伤。

宝玉在这一回中,灵性似乎渐渐消散。他曾经对黛玉一往情深,黛玉的离去对他而言,就像生命中最重要的光亮熄灭了。他变得有些痴痴傻傻,对周围的事情也不再像从前那样敏感。哪怕是病着,他内心深处善良的本性依然未改,还是见不得哪个女子不高兴。这种善良,在经历了黛玉之死后,显得更加深沉而无奈。他的世界仿佛一下子变得空荡荡的,只剩下无尽的思念和迷茫。

宝钗的日子也并不好过。她虽然嫁给了宝玉,成为了贾府的少奶奶,但却始终无法真正走进宝玉的内心。宝玉对黛玉的深情,像一堵无法逾越的墙,横亘在她和宝玉之间。她努力地扮演着贤妻的角色,操持着家务,可内心的孤独和苦涩只有自己知道。她在贾府中小心翼翼地生活着,既要应对各种人际关系,又要承受着宝玉的冷漠,日子过得艰难而压抑。

再看大观园,曾经是何等的热闹繁华。那里住着十来个青春年少的姑娘,她们吟诗作画、嬉笑玩闹,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李纨在这里管理着众人,宝玉则像护花使者一样,守护着这些姐妹们。还有无数的丫鬟仆人,穿梭其中,为园子增添了一份热闹的气息。然而如今,偌大的园子却变得冷冷清清。史湘云回家待嫁,薛宝琴、邢岫烟、李纹李绮等人也都离开了,迎春出嫁后命运悲惨,黛玉香消玉殒,宝玉和宝钗搬到了前院。只剩下李纨、探春和惜春三个主子,园子显得格外荒凉。

贾母甚至开玩笑地对凤姐说:“将来不要独自一个到园里去,提防她(林黛玉)拉着你不依。”这句话看似玩笑,却也透露出贾母对黛玉的思念和愧疚。后来王熙凤去园子,果然被吓得生了病,仿佛是黛玉的魂魄真的在园子里游荡。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黛玉虽然已经离去,但她的影子依然笼罩着贾府,尤其是大观园这个承载了她太多美好回忆的地方。

贾府内院的这些情节,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和命运的无常。贾母的悲痛、凤姐的无奈、宝玉的迷茫、宝钗的苦涩,以及大观园的荒凉,都预示着贾府的繁华正在逐渐消逝,一场更大的危机正在悄然逼近。

2.贾政为官情节

贾政到任为官,本怀着一腔清正廉洁的抱负,想要在任上做出一番成绩。他初到任时,一心秉持着为官的准则,凡事都秉公办理,对下属要求极为严格。他认为自己作为地方官,就应该为百姓谋福祉,杜绝一切贪污腐败的行为。然而,他的这种做法却与下属们的利益产生了严重的冲突。

贾政带了一些贾府的家人一同上任,本以为这些人会全力支持他,毕竟贾府是诗礼之家,平常待遇也不错,他们应该懂得为官的操守。可没想到,这些家人就像一群贪婪的饿狼,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捞钱。为了能在任上大捞一笔,他们甚至在出发前借贷大笔银钱来给自己装门面,指望着到任后能连本带利地赚回来。贾政的清正廉洁让他们失去了捞钱的机会,于是这些下属们集体罢工,以此来表达对贾政的不满。

面对下属们的罢工,贾政感到十分困惑和无奈。他不明白,自己一心为了做好官,为什么下属们却不理解他。他一直认为自己的为人大家都应该清楚,可这些人却如此不识大体。在他的认知里,为官就应该正直无私,不能被金钱所迷惑。但现实却给了他沉重的一击,他发现自己的坚持在下属们的抵制面前显得那么无力。

这时,李十儿站了出来,他是这些家人的代表,也是一个心思缜密、善于权谋的人。李十儿向贾政说明了原委,他指出在这个官场中,清正廉洁根本行不通。如果贾政继续坚持自己的做法,不仅会让下属们心生怨恨,还会得罪其他官员,最终可能连自己的官位都保不住。他建议贾政放弃做清官的想法,给下属们一些捞钱的机会,这样大家才能齐心协力把事情办好。

贾政听了李十儿的话,内心开始动摇。他一直以来都以正直无邪、耿直方正为自己的人设,可现实却让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坚持。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一方面,他不想违背自己的原则,不想成为一个贪污腐败的官员;另一方面,他又担心如果不按照李十儿说的做,自己在官场将举步维艰,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

在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贾政最终还是妥协了。他默许了下属们的行为,开始放纵他们欺下瞒上、贪财敛财。他的这种转变,不仅仅是对现实的无奈妥协,更是他内心深处理想与现实冲突的结果。他曾经的正直和坚持,在官场的黑暗和权力的诱惑面前,显得那么渺小和脆弱。

贾政的心理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起初,他对自己的妥协感到愧疚和自责,他觉得自己背叛了自己的原则。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习惯了这种官场的潜规则,甚至开始认为这是为官的一种无奈之举。他安慰自己,只要自己不直接参与贪污腐败的行为,就不算违背自己的良心。然而,他没有意识到,他的默许已经让他成为了腐败官场的一部分。

贾政的这种转变,也从侧面反映了封建官场的黑暗和腐朽。在那个时代,清正廉洁的官员往往难以立足,而贪污腐败却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现象。贾政的妥协,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社会的悲剧。他的经历让我们看到了封建官场的无奈和悲哀,也让我们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贾政在这种腐败的官场环境中越陷越深。他不再像初到任时那样关心百姓的疾苦,而是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官位和利益。他的下属们则更加肆无忌惮地贪污受贿,欺压百姓。整个官场变得乌烟瘴气,百姓们的生活也越来越艰难。

贾政的为官情节,是《红楼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通过描写贾政在官场中的经历和心理转变,揭示了封建官场的黑暗和腐朽,也展现了人物在现实面前的无奈和妥协。这一情节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也让我们对那个时代的社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3.探春远嫁伏笔

在《红楼梦》第九十九回中,总督周琼的来信引出了探春远嫁的情节,这一情节在书中埋下了重要的伏笔,也引发了读者对于探春命运的诸多思考。

总督周琼来信提亲,这一事件看似平常,却为探春的远嫁拉开了帷幕。从信中可知,探春未来的公公是“镇守海门”的总督。然而,这一安排却与前八十回中对探春命运的暗示存在诸多不契合之处。

按照第五回中的判词,探春的命运充满了悲伤色彩。曲名《分骨肉》中“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等语句,描绘出探春远嫁后与家人分离的痛苦和无奈。第六十三回中,探春在宝玉生日晚宴上抽到的签上写着“瑶池仙品”,诗句“日边红杏倚云栽”,还注着“得此签者,必得贵婿”。众人的解读也暗示探春未来女婿身份高贵,她嫁过去地位也会很高,但同时也意味着远嫁,骨肉分离。

但在本回的情节中,“海门”据考证在浙江绍兴一带,而贾家老家在金陵南京,距离并不算远,若论老家还是同乡,这与“远嫁”的概念相去甚远。并且,书中并未交代总督儿子的具体情况,相对于贾家这样的豪门,对方最多只能算门当户对,很难称得上“贵婿”,探春嫁过去也难以达到高贵的地位。甚至到后面,总督被调回京城,家眷也跟着回来,探春还能与家人见面,这使得整个情节缺乏悲剧色彩。

相比之下,87版《红楼梦》电视剧对探春命运的设计更为恰当。剧中南安郡王领兵御敌战败被蕃国捉去,两国议和要将南安郡王的妹妹嫁给蕃王和亲。南安太妃舍不得,便挑选了探春,先认她为义女,再让她以王室公主的身份嫁给蕃王。这样的安排,让探春的出嫁真正成为了生离死别,她也真正成为了王妃,与前八十回的判词相吻合。

这种不同版本结局的差异,反映了不同创作者对于原着的理解和诠释。原着中这一情节的设计,可能是续书者在创作时未能充分考虑到前八十回的伏笔和暗示,导致情节与前文出现了脱节。而87版电视剧的改编,则是在尊重原着精神的基础上,对探春命运进行了更合理的演绎,使得人物形象和命运更加丰满和符合逻辑。

探春远嫁的伏笔在本回中虽然看似平淡,但却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它不仅关乎探春个人的命运,也反映了贾府的兴衰和封建社会的种种无奈。通过对比不同版本的结局,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原着的内涵,也能感受到不同艺术形式对经典作品的再创作和升华。

4.薛蟠案件影响

在《红楼梦》第九十九回中,薛蟠案件再次被提起,这一事件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贾府的生活中激起了层层涟漪,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错综复杂,对贾家构成了潜在的巨大威胁。

薛蟠案件再次被翻起,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司法体系的公正审查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作用。之前的案件处理可能存在徇私枉法的情况,随着时间推移和司法程序的深入,一些隐藏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其次,官场的权力斗争也可能是案件重提的幕后推手。在封建官场中,各方势力相互角逐,为了打击对手或谋取利益,可能会利用薛蟠案件作为突破口,揪出其中的徇私舞弊行为,从而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这一案件的再次提起,对贾家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从家族声誉来看,贾家与薛家关系密切,薛蟠是贾家的亲戚,他的案件再次成为焦点,无疑会让贾家的声誉受到牵连。在封建社会,家族的声誉至关重要,一旦沾上司法案件的污点,会引起社会各界的猜疑和非议,损害贾家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形象。

在经济方面,为了应对薛蟠案件,贾家可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他们可能要聘请律师、打点关系,试图为薛蟠减轻罪责。这些额外的开支对于已经开始走向衰落的贾家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进一步加剧了家族的经济负担。

更为严重的是,薛蟠案件给贾家留下了把柄。之前案件处理过程中的徇私枉法行为,如果被彻底调查清楚,贾家必然会被卷入其中。这可能会引发朝廷的不满和追究,导致贾家面临政治上的危机。在封建王朝,政治上的失误往往会带来灭顶之灾,贾家可能会因此失去现有的地位和权力,家族的命运岌岌可危。

从人际关系角度看,薛蟠案件也会影响贾家与其他家族的关系。一些原本与贾家交好的家族,可能会因为担心受到牵连而与贾家保持距离;而一些敌对势力则可能会趁机落井下石,进一步孤立贾家。这种人际关系的变化,会让贾家在社会上的生存环境变得更加艰难。

薛蟠案件的再次提起,就像一把悬在贾家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威胁着贾家的生存和发展。它不仅反映了封建社会司法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也预示着贾家的衰落已经不可避免。在这个充满危机的时刻,贾家能否找到应对之策,摆脱困境,成为了读者心中的悬念,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红楼梦》所描绘的封建社会的残酷和无奈。

三、人物形象塑造

1.贾政形象剖析

贾政在《红楼梦》中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其形象蕴含着丰富的内涵,通过深入剖析他的性格特点、理想追求与现实困境的冲突,以及形象转变的意义,能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这部作品的社会意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