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评女传巧姐慕贤良 顽母珠贾政参聚散(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最新章节。

《红楼梦》第九十二回“评女传巧姐慕贤良 顽母珠贾政参聚散”,描绘了一幅复杂而深刻的生活画卷,展现了贾府内外的诸多事件与人物的思想情感。

回目含义上,“评女传巧姐慕贤良”体现了宝玉为巧姐讲解《女孝经》《列女传》,讲述众多历史名媛事迹,使巧姐心生对贤良的仰慕;“顽母珠贾政参聚散”则围绕冯紫英带来母珠等洋货售卖,引发贾政对聚散无常的感慨。

情节方面,时已冬月初一,贾母举办消寒酒会。宝玉从潇湘馆回来后,与袭人谈及消寒会,次日一早便到贾母处。在那里,他遇到巧姐,应贾母要求为巧姐讲书,列举了文王后妃、姜后、无盐、曹大姑等众多贤德有才的女子。随后,李纨、探春等姐妹及薛姨妈、宝琴到来,众人围炉闲谈。期间,迎姑娘派人来告知司棋殉情之事,司棋因母亲不同意她与表兄的婚事,一头撞墙而死,表兄也随之自杀,司棋母亲求凤姐说情。另一边,贾政正与詹光下棋,冯紫英前来售卖洋货,包括母珠、鲛绡帐、汉宫春晓围屏和自鸣钟,开价两万两,众人皆认为贾府买不起。此外,还提到贾蓉续弦是胡大爷之女,贾雨村官运起伏,江南甄家被抄等事。这一回通过多个情节,展现了贾府的生活场景、人物关系以及社会的动荡变化。

一、情节脉络梳理

1.消寒会前奏

在《红楼梦》第九十二回中,故事从宝玉从潇湘馆回来展开。彼时,宝玉结束了在潇湘馆与黛玉的会面,回到怡红院,袭人见他回来,便关切地询问他这半天去了哪里。宝玉如实告知去看林姑娘了,袭人觉得他们说些家常话、讲究些诗句也是好的。宝玉却表示,因彼此不常相聚且都长了年纪,相处时竟有了生疏之感。袭人顺势提醒,大家都已长大,不能再像小孩子那般相处。

接着,话题转到即将到来的消寒会。宝玉记起次日是十一月初一日,每年老太太都要办消寒会,自己已提前在学房告了假。这时,有人来传达老太太的话,让二爷明日不用上学,来赴消寒会。宝玉听闻薛姨妈会来,想到宝姐姐自然也会一同前来,心里不禁欢喜起来,催促着赶紧睡觉,以便明日早些起来。

这一情节中,还借袭人之口提到了贾兰学习很用功,这其实是为贾兰将来考功名做的又一次铺垫。在《红楼梦》里,很多事情的发生并非突兀,而是经过多次铺垫,使得一切发展都顺理成章。贾兰勤奋学习的情节多次出现,暗示着他未来在科举之路上或许会有所成就,与贾府其他子弟形成鲜明对比。

次日,宝玉一溜烟跑到贾母房中,此时众人尚未到齐,只有巧姐儿在。巧姐告知宝玉,母亲希望他有空时能帮自己理理认过的字。宝玉询问巧姐认了多少字,巧姐回答已认二三千字,还念了一本《女孝经》,半个月前又开始学习《列女传》。贾母也在一旁撺掇,让宝玉给侄女儿讲讲书中内容。由此,引出了后续宝玉给巧姐讲书的情节,而消寒会的前奏也在这一系列的对话和互动中缓缓拉开了帷幕,为后续故事的发展营造了一种温馨而又充满生活气息的氛围。

2.宝玉与巧姐讲书

在贾母的提议下,宝玉开始给巧姐讲述《女孝经》和《列女传》中的故事。他先是提及文王后妃,接着详细讲述了姜后脱簪待罪和齐国无盐安邦定国的事迹,称赞她们是后妃中贤能的代表。谈到有才学的女子,宝玉列举了曹大姑、班婕妤、蔡文姬、谢道韫等人。巧姐进一步询问贤德的女子,宝玉便说起孟光的荆钗布裙、鲍宣妻的提瓮出汲、陶侃母的截发留宾,认为这些不厌贫的女子便是贤德的典范。此外,他还讲述了乐昌破镜、苏蕙回文等苦情故事,以及木兰代父从军、曹娥投水寻尸等孝行故事。最后,宝玉还提到了曹氏的引刀割鼻,以及王嫱、西子、樊素、小蛮、绛仙、文君等美貌女子。

然而,宝玉的这一行为与他一贯的叛逆形象形成了鲜明的矛盾。在《红楼梦》中,贾宝玉是最具叛逆精神的人物之一。他崇尚老庄的“无为”思想,厌恶追求功名,向往自由平等,甚至反对“文死谏”“武死战”的贤臣勇将观念。但此时,他却如数家珍般地给巧姐讲述“孝女节妇”的故事,仿佛对这些书籍不仅读过,而且烂熟于心。这让人不禁产生疑问:贾宝玉向来不好读书,他真的会喜欢读这些宣扬封建礼教的书吗?如果他喜欢这类书和书中的人物,那么身边的薛宝钗就是遵循封建礼教的典型,他为何不更倾心于薛宝钗,反而对黛玉一往情深呢?

在讲书过程中,巧姐还提到了柳五儿,这又引出了一段不同版本的情节差异。在“人文版”和“广师版”中,都有宝玉回忆去看望晴雯时见到柳五儿和柳嫂的情节。当时,她们受袭人之托给晴雯送东西,宝玉对柳五儿印象深刻。但在两个版本的第七十七回中,情节有所不同。“广师版”中有宝玉在晴雯表嫂子家见到柳五儿和柳嫂的情节,这一情节不仅前后照应,还帮助宝玉摆脱了晴雯表嫂子多姑娘的纠缠。而“人文版”中,由于王夫人说“柳五儿死了”,所以没有这一情节,而是设计晴雯表嫂子突然转变态度,称被宝玉和晴雯的清白所感动,让宝玉以后可随意看望晴雯。相比之下,“广师版”的情节安排更为合理,既解决了宝玉的困境,又与后四十回相吻合,也避免了晴雯表嫂子形象的突兀转变。

宝玉给巧姐讲书这一情节,看似平常,实则蕴含着诸多值得深思的地方。它不仅展现了宝玉形象的复杂性,也反映出《红楼梦》不同版本在情节处理上的差异,为读者深入理解这部经典作品提供了更多的视角和思考空间。

3.司棋殉情悲剧

在消寒会众人围炉闲谈之际,迎姑娘派人来请凤姐安,同时带来了司棋的悲惨故事。司棋被撵出贾府后,终日啼哭,她心中始终牵挂着自己的表兄。一日,表兄前来,司棋向母亲表明心意,称自己是为表兄才被赶出来的,如今表兄来了,若母亲要打他,不如勒死自己。她的母亲却骂她不知羞耻,质问她想怎样。司棋态度坚决,直言自己已是表兄的人,表兄到哪里她就跟到哪里,哪怕讨饭也心甘情愿。母亲依旧强硬,宣称偏不把她许给表兄,看她能如何。司棋见母亲如此决绝,万念俱灰,一头撞在墙上,当场殒命。

司棋的表兄也是个痴情之人,他将钱财留给司棋的母亲,出去叫人抬来两口棺材。随后,他用随身携带的小刀子往脖子一抹,追随司棋而去。司棋母亲见状,悲痛欲绝,而坊里要报官,她无奈之下只得央人来求凤姐说个人情。凤姐听闻此事,也不禁感叹这对痴男怨女的遭遇,觉得他们可怜,便答应和二爷说,打发旺儿去处理。

从司棋的行为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敢爱敢恨、有个性的女子。她第一次正式出场便是带人砸厨房,足见其泼辣大胆。在对待感情上,她更是勇敢坚定,毫不掩饰自己对表兄的爱意。即便被发现赃物,被撵出贾府,她也没有丝毫退缩和后悔,始终坚守自己的感情。这种敢作敢为的性格,在封建礼教森严的贾府中显得尤为突出。

在《红楼梦》里,司棋和表兄是第三对殉情的青年男女。第一对是王熙凤得了三千两银子拆散的金哥和李公子,一个自缢,一个投河;第二对是尤三姐和柳湘莲,一个自杀,一个遁入空门。与前两对相比,司棋和表兄的殉情更加直接和决绝。金哥和李公子是被外力强行拆散,尤三姐是因柳湘莲的误解而自杀。而司棋和表兄则是在面对母亲的反对时,以死抗争,用生命扞卫了他们的爱情。他们的殉情,是对封建礼教的一种反抗,虽然这种反抗显得那么无力和渺小,但却让人感受到了爱情的力量和人性的光辉。同时,司棋的死也预示着悲惨的命运开始从丫鬟身上蔓延到姑娘们身上,为贾府的衰败和众人的悲剧结局埋下了伏笔。

4.冯紫英卖货与闲谈

在众人为司棋的悲剧唏嘘不已时,另一边贾政正与清客詹光下大棋。这时,冯紫英前来拜访。冯紫英一进门就询问下棋是否下采,詹光回应下采,贾政则提到詹光已输了十来两银子,往后罚他做东。

冯紫英此来,是带着四种洋货打算售卖。他先是介绍了名为“汉宫春晓”的围屏,接着展示了一架三尺高、能按时报时的钟表。随后,他捧出一个锦匣子,里面有一颗桂圆大的珠子,光华耀目,将白绢包里的小珠子倒在黑漆茶盘里,小珠子都滚到大珠子身边,把大珠子抬高,贾政认出这是珠之母。最后,他又拿出一个花梨木匣,里面叠着一束蓝纱般的鲛绡帐,叠起来长不满五寸,厚不上半寸,层层打开后,竟在桌上铺不下了,冯紫英还称暑热天气张在屋里,苍蝇蚊子都不能进来。

冯紫英为这四件洋货开价,母珠一万两,鲛绡帐五千两,汉宫春晓与自鸣钟共五千两。贾政听后,觉得价格太高,贾府买不起,但还是让人拿进去给老太太瞧瞧。邢王二夫人、凤姐都来查看,凤姐认为东西确实好,但贾府没有闲钱,还提出应该置些不动摇的根基,比如祭地、义庄、坟屋,这样遇到不得意的事,也不至于一败涂地,贾母与众人都表示认同。

从众人的反应可以看出,贾府虽然表面上依旧富贵,但经济上已经出现了困境。贾政作为一家之主,面对昂贵的洋货,只能无奈放弃,显示出他对家族经济状况的担忧。王熙凤则展现出了精明能干和有远见的一面。她没有被洋货的新奇所迷惑,而是从家族的长远利益出发,提出购买土地等不动产的建议。这一建议与第十三回中秦可卿死后托梦给王熙凤的建议相呼应,可惜贾府的当家人中,没人把它当回事,这也预示着贾府的衰落难以避免。

贾赦进来后,众人一起叙寒温、摆酒吃饭。席间,冯紫英询问东府珍大爷和贾蓉续娶媳妇的情况,贾政告知贾蓉续弦是胡大爷之女。贾琏又提到听说贾雨村又要升了,冯紫英也证实听到了同样的消息。贾政介绍了贾雨村的仕途经历,他原籍浙江湖州,几年间靠钻营从知府升为御史、吏部侍郎、兵部尚书,后因事降了三级,如今又要升了。冯紫英感慨人世的荣枯、仕途的得失终属难定,贾政也认同天下事都是一个理,转瞬荣枯,就像甄家,从前功勋世袭,与贾府常来往,如今却被抄了原籍的家财,杳无音信。贾赦还自我安慰说自家再没有事,冯紫英则奉承贾府有贵妃照应、故旧亲戚多、家人无刁钻刻薄之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冯紫英的行为体现了官场中一种“消息灵通人士”的形象。他既结交各种人,又做生意,还传递官场消息,趋炎附势、左右逢源。他带来洋货售卖,或许也是想从贾府获利。而贾雨村的仕途起伏,反映出当时官场的黑暗和复杂,官员们靠钻营投机来获取官职和升迁。甄家被抄家的事,则进一步暗示了贾府的命运,家族的兴衰如同春云秋叶,难以预料,贾府表面的繁华之下,实则隐藏着巨大的危机。

二、人物形象分析

1.贾宝玉形象剖析

贾宝玉一直是《红楼梦》中极具叛逆精神的核心人物。他厌恶追求功名利禄,对封建礼教的种种规矩充满抵触,向往自由平等的生活。然而,在第九十二回中,他给巧姐讲《女孝经》和《列女传》的行为,却与他一贯的叛逆形象形成了鲜明的矛盾。

从他的叛逆性格来看,宝玉向来对“文死谏”“武死战”的贤臣勇将观念嗤之以鼻,认为那是沽名钓誉之举。他也不喜欢读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更不愿走科举仕途之路。他崇尚自然、自由,尊重女性,认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在他的世界里,女儿们的纯真和美好是最珍贵的。但当他给巧姐讲述那些“孝女节妇”的故事时,却像是一个遵循封建礼教的卫道士。他详细地列举了众多符合封建道德标准的女性事迹,如数家珍,这与他平时的言行大相径庭。

这种矛盾行为或许暗示着宝玉思想的转变。在《红楼梦》的故事发展中,宝玉经历了许多事情,家族的兴衰、身边人的悲欢离合,都在不断地冲击着他的内心。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可能开始意识到现实的残酷和无奈,不得不去面对一些他曾经抗拒的东西。给巧姐讲书,也许是他在某种程度上对现实的一种妥协,一种对封建礼教的表面迎合。他可能明白,在这个封建大家庭中,有些规矩和观念是无法完全摆脱的,他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适应这个环境。

从他对宝钗和黛玉的情感表现来看,也能看出他思想的复杂性。宝钗是封建礼教的坚定维护者,她劝宝玉读书上进,走仕途经济之路,这与宝玉的叛逆思想背道而驰,所以宝玉对宝钗始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而黛玉与宝玉心意相通,他们都追求自由的爱情和精神上的契合,宝玉对黛玉一往情深。然而,在讲书时,他却讲述着那些符合封建礼教的故事,这似乎又在暗示着他内心深处对封建礼教并非完全排斥。也许他在爱情的理想和现实的压力之间徘徊,既渴望与黛玉的自由爱情,又不得不面对家族和社会的期望。

宝玉给巧姐讲书这一情节,深刻地展现了他形象的复杂性和思想的转变。他不再是那个单纯叛逆的少年,而是在现实的磨砺下,开始思考和妥协。这一情节也为我们理解宝玉的性格发展和《红楼梦》的主题提供了重要的线索,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和扭曲,以及在这种环境下人物内心的挣扎和无奈。

2.王熙凤形象解读

王熙凤在《红楼梦》中一直以精明能干、杀伐决断的形象示人,在第九十二回处理司棋事件和对待冯紫英洋货时,她的这些特质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司棋殉情悲剧发生后,司棋母亲央人来求凤姐说个人情,王熙凤听闻此事,虽感叹这对痴男怨女可怜,但她的处理方式却十分理智。她没有被情感冲昏头脑,而是答应和二爷说,打发旺儿去处理。这一做法既体现了她的同情心,又展现了她在处理事务时的冷静和果断。她深知在贾府这样的大家族中,任何事情都不能随意处理,必须遵循一定的规矩和程序。她让旺儿去处理,既能给司棋母亲一个交代,又能避免自己过多地卷入此事,可谓一举两得。

而在对待冯紫英带来的洋货时,王熙凤的精明和远见更是展露无遗。当邢王二夫人、凤姐都来查看洋货时,她一眼就看出东西确实好,但同时也敏锐地意识到贾府的经济状况。她没有被洋货的新奇和珍贵所迷惑,而是从家族的长远利益出发,提出应该置些不动摇的根基,比如祭地、义庄、坟屋,这样遇到不得意的事,也不至于一败涂地。这一建议与第十三回中秦可卿死后托梦给王熙凤的建议相呼应,可见王熙凤并非只贪图眼前的享受,她有着长远的规划和深刻的洞察力。她明白贾府虽然表面上依旧富贵,但实际上已经面临着经济困境,购买土地等不动产才是保障家族稳定的根本。

王熙凤的这些表现,与贾府其他人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贾政虽然是一家之主,但面对昂贵的洋货,只能无奈放弃,却没有提出任何实质性的解决办法。而贾赦等人则只知道贪图享乐,对家族的未来毫无规划。相比之下,王熙凤的精明能干和有远见显得尤为可贵。

然而,王熙凤的这些优点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贾府的衰败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尽管她有能力和远见,但在封建家族的复杂环境中,她也无法改变整个家族的命运。她的努力最终也只是杯水车薪,无法阻止贾府走向衰落的脚步。但她在处理司棋事件和对待冯紫英洋货时的表现,依然让我们看到了她的智慧和能力,她是《红楼梦》中一个极具魅力和深度的人物形象。

3.贾政形象探讨

在《红楼梦》第九十二回中,贾政与冯紫英的交流以及他与清客詹光的互动,深刻展现了他对官场和家族兴衰的看法。

贾政与清客詹光下棋时,冯紫英前来拜访。从他们的对话中,能看出贾政在日常闲暇时会与清客消遣娱乐,这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他提到詹光已输了十来两银子,还说往后罚他做东,这种轻松的话语体现出他与清客之间较为随意的相处模式。然而,这种表面的闲适背后,隐藏着他对家族现状的忧虑。

冯紫英带来四种洋货售卖,贾政虽觉得东西好,但因价格太高,贾府买不起,只能让人拿进去给老太太瞧瞧。这一行为反映出他对家族经济状况的清晰认知。他作为贾府的当家人之一,深知家族虽表面富贵,实则已面临经济困境,无法随意挥霍钱财购买昂贵的洋货。这体现了他在经济方面的理性和对家族财产的谨慎态度。

在与冯紫英的交谈中,话题转到了官场。贾琏提到贾雨村又要升了,贾政介绍了贾雨村的仕途经历,他从知府升为御史、吏部侍郎、兵部尚书,后又因事降了三级,如今再次升迁。贾政对贾雨村仕途起伏的熟悉,表明他对官场动态十分关注。他感慨人世的荣枯、仕途的得失终属难定,认同天下事转瞬荣枯的道理,这反映出他对官场黑暗和复杂的深刻认识。他明白官员们靠钻营投机获取官职和升迁,仕途充满了不确定性。

同时,贾政还提到了甄家被抄家的事。甄家从前功勋世袭,与贾府常来往,如今却落得被抄原籍家财、杳无音信的下场。这让他联想到自家,意识到家族的兴衰如同春云秋叶,难以预料。他虽未明确表达对贾府未来的担忧,但从他的言语中能感受到他内心的不安。他深知贾府表面的繁华之下,隐藏着巨大的危机,家族的命运或许也会像甄家一样急转直下。

贾政与清客詹光的互动,只是他生活中的小插曲,而与冯紫英的交流则让我们看到了他对官场和家族兴衰的深刻思考。他是一个有责任感、有见识的家长,但在封建家族的复杂环境中,面对家族的衰败趋势,他也显得无能为力,只能在忧虑中继续维持着贾府的运转。

4.司棋形象分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