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见土仪颦卿思故里 闻秘事凤姐讯家童(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最新章节。

《红楼梦》第六十七回“见土仪颦卿思故里,闻秘事凤姐讯家童”,在全书中处于情节发展的关键节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回目大意清晰地概括了本回的两大主要情节。

一方面,“见土仪颦卿思故里”描绘了林黛玉看到宝钗送来的薛蟠从南方带回的土仪,触景生情,不禁思念起自己远在他乡的家乡。她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看到这些家乡之物,更觉孤独凄凉,伤心落泪,进一步展现了她敏感多愁的性格。另一方面,“闻秘事凤姐讯家童”则讲述了王熙凤听闻贾琏偷娶尤二姐的秘事,通过逼问旺儿和兴儿,了解到事情的真相。这一情节为后续王熙凤大闹宁国府、设计陷害尤二姐等一系列情节埋下了伏笔,推动了故事的紧张发展,也凸显了王熙凤的精明、泼辣和对家庭权力的掌控欲。

一、情节剖析

1.见土仪颦卿思故里

在《红楼梦》第六十七回“见土仪颦卿思故里”这一情节中,林黛玉见到薛蟠从江南带回的土仪,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当薛姨妈派人送来土仪时,林黛玉先是“忙起身迎了出来”,这一动作展现出她的礼貌与教养。待看到那些来自家乡的物件,她的眼神中瞬间闪过一丝惊喜与触动,仿佛看到了故乡的山水与亲人。

林黛玉拿起土仪中的物件,轻轻抚摸,眼神中满是眷恋。她的心理活动细腻而复杂,一方面是对家乡的深深思念,“这些东西勾起了我多少儿时的回忆,故乡的一草一木,如今只能在梦中相见了”;另一方面,又夹杂着寄人篱下的孤独与凄凉,“我如今客居于此,虽有宝玉和姐妹们相伴,可这终究不是我的家啊”。她的情感表达含蓄而深沉,没有大哭大闹,只是默默流泪,独自沉浸在思乡的哀愁中。

在与紫鹃的对话中,林黛玉更是将这种思乡之情娓娓道来。她感慨自己“父母双亡,无依无靠,只能在这贾府中苟且度日”,言语间满是无奈与悲戚。紫鹃在一旁劝慰,她却只是苦笑,“紫鹃,你又怎会懂我的心思,这思乡之苦,如影随形,挥之不去”。

这一情节对林黛玉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进一步凸显了林黛玉敏感、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她对土仪的反应,表明她内心极为细腻,任何与家乡有关的事物都能轻易触动她的情感。同时,也展现了她的孤独与无助。在偌大的贾府,尽管有众人的关怀,但她始终觉得自己是个外人,思乡之情更让她的孤独感愈发强烈。

此外,这一情节还暗示了林黛玉的命运。她如同漂泊的浮萍,无法回到自己的家乡,只能在异乡苦苦挣扎。这种思乡之情也为她日后的悲剧结局埋下了伏笔,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她的悲惨命运。总之,“见土仪颦卿思故里”这一情节是林黛玉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一笔,使她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也让读者对她的命运产生了深深的同情。

2.闻秘事凤姐讯家童

王熙凤得知贾琏偷娶尤二姐这一秘事时,犹如平静湖面投下巨石,瞬间激起惊涛骇浪。她先是满脸的不可置信,眼神中闪过一丝惊愕,紧接着便是怒火中烧,脸色涨红,双手紧握,浑身散发着一股令人胆寒的怒气。平日里的精明与威严瞬间凝聚,她深知此事若处理不当,不仅会让自己颜面扫地,更会动摇她在贾府的地位。

审讯家童的过程可谓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王熙凤坐在椅子上,眼神犀利如刀,扫视着面前战战兢兢的家童兴儿。她先是冷冷地开口,声音低沉却充满威慑力:“你且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清楚,若有半句假话,仔细你的皮!”兴儿吓得扑通一声跪下,额头冷汗直冒,双腿也止不住地颤抖。他深知王熙凤的厉害,不敢有丝毫隐瞒,于是战战兢兢地开始讲述贾琏偷娶尤二姐的经过。

在兴儿讲述的过程中,王熙凤时而皱眉,时而冷笑,眼神中透露出无尽的愤怒和算计。当兴儿提到贾琏为尤二姐置办房产、安排下人等细节时,王熙凤猛地一拍桌子,怒喝道:“好个大胆的贾琏,竟敢背着我做出这等事来!”吓得兴儿一哆嗦,差点说不出话来。王熙凤接着追问尤二姐的情况,兴儿不敢有丝毫懈怠,详细描述了尤二姐的容貌、性格等。王熙凤听后,心中暗自盘算着如何对付尤二姐。

兴儿在整个审讯过程中,表现得极为机灵却又胆小怕事。他为了保命,将知道的事情毫无保留地说了出来,甚至还主动提供了一些对王熙凤有用的信息。他察言观色,小心翼翼地回答着王熙凤的每一个问题,生怕说错一个字惹来杀身之祸。当王熙凤的语气稍微缓和一些时,他便稍稍松了口气;而当王熙凤发怒时,他又吓得缩成一团。

这一情节对后续故事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熙凤得知真相后,心中已然有了对付尤二姐的计策。她先是将尤二姐接入贾府,表面上装作和善,实际上却在暗中使坏。她利用尤二姐的单纯和善良,一步步将她逼入绝境。同时,她也开始对贾琏进行报复,让他在贾府中颜面尽失。而兴儿因为出卖了贾琏,也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既要讨好王熙凤,又要担心贾琏日后的报复。这一情节也加剧了贾府内部的矛盾和斗争,使得原本就复杂的人际关系更加错综复杂,为后续一系列的悲剧事件埋下了伏笔。可以说,“闻秘事凤姐讯家童”这一情节是《红楼梦》情节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推动了故事的进一步发展,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贾府内部的勾心斗角和人性的复杂。

二、人物形象分析

1.林黛玉

在《红楼梦》第六十七回中,林黛玉敏感、多愁善感和孤独的性格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

林黛玉的敏感在她见到薛蟠从江南带回的土仪时体现得十分明显。当薛姨妈派人送来土仪,她“忙起身迎了出来”,这一动作看似平常,却反映出她内心对这份来自家乡方向事物的期待与关注。看到土仪的瞬间,她眼神中的惊喜与触动,表明她对与家乡有关的一切都极为在意。她轻轻抚摸着土仪中的物件,仿佛能从上面触摸到故乡的温度。这种对细微事物的敏锐感知,使得她的情感极易被外界因素所牵动。哪怕是一件小小的土仪,都能让她陷入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之中。她的敏感还体现在与紫鹃的对话里,紫鹃的劝慰在她听来,也无法真正消解她内心的愁绪,她苦笑回应,可见她对自身处境的感知是如此细腻,旁人很难真正走进她的内心世界。

多愁善感是林黛玉性格的又一显着特征。面对土仪,她的心理活动复杂而哀伤。她既回忆起儿时故乡的一草一木,又感慨自己如今寄人篱下的孤独处境。她默默流泪,独自沉浸在思乡的哀愁中,没有歇斯底里的宣泄,只有无声的悲戚。这种多愁善感并非无病呻吟,而是她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她深知自己在贾府的地位,虽有宝玉和姐妹们相伴,但始终觉得自己是个外人。她的忧愁不仅仅是对家乡的思念,更是对自己命运的担忧。她就像一朵娇弱的花,在风雨中独自飘零,每一丝情感的波动都能引发她无尽的哀愁。

孤独感在林黛玉身上如影随形。尽管身处贾府这个热闹的大家庭,但她内心的孤独却无法排解。她在与紫鹃的对话中感慨自己“父母双亡,无依无靠,只能在这贾府中苟且度日”,言语间满是无奈与悲戚。她明白自己的命运掌握在他人手中,无法掌控自己的未来。在贾府,她虽然有宝玉的关爱,但这种爱情也充满了不确定性和痛苦。她时常为宝玉的言行而伤心落泪,却又无法向他人倾诉。她的孤独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寂寞,即使周围人来人往,她依然觉得自己是孤独的个体。

林黛玉思乡之情背后有着深层的原因。首先,父母双亡是她思乡的重要根源。她自幼失去了父母的庇护,来到贾府这个陌生的环境。故乡是她曾经拥有温暖和亲情的地方,那里有她童年的回忆和熟悉的一切。而如今,她只能在梦中回到故乡,这种对亲情的渴望和对过去温暖时光的怀念,使得她的思乡之情愈发浓烈。

其次,寄人篱下的生活让她缺乏归属感。在贾府,尽管众人对她还算不错,但她始终觉得自己是个外人。她的言行举止都要小心翼翼,生怕做错事惹得他人不快。这种不自在的生活状态让她更加怀念故乡那个可以自由自在做自己的地方。她在贾府的生活就像一场没有尽头的漂泊,而故乡则是她心中唯一的港湾。

再者,爱情的不确定性也加剧了她的思乡之情。她与宝玉之间的爱情充满了波折和痛苦,他们时常因为一些小事而产生误会和矛盾。这种不稳定的爱情让她感到不安和迷茫,她渴望有一个稳定的依靠。而故乡在她心中,是一个可以给予她安全感的地方,所以她在爱情受挫时,思乡之情便会更加汹涌地涌上心头。

总之,在第六十七回中,林黛玉敏感、多愁善感和孤独的性格特点通过见土仪这一情节得到了充分展现,而她的思乡之情背后则隐藏着父母双亡、寄人篱下和爱情不确定等深层原因。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林黛玉这个复杂而又令人怜惜的人物形象。

2.王熙凤

在《红楼梦》第六十七回“闻秘事凤姐讯家童”的情节中,王熙凤泼辣、精明、狠辣和对家庭权力的掌控欲展现得淋漓尽致。

王熙凤的泼辣在审讯家童兴儿时表现得极为突出。当她得知贾琏偷娶尤二姐这一秘事时,瞬间怒火中烧。她满脸涨红,双手紧握,浑身散发着一股令人胆寒的怒气。坐在椅子上,她眼神犀利如刀,扫视着面前战战兢兢的兴儿,冷冷地开口,声音低沉却充满威慑力:“你且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清楚,若有半句假话,仔细你的皮!”这一声呵斥,如炸雷般在兴儿耳边响起,吓得兴儿扑通一声跪下,额头冷汗直冒,双腿也止不住地颤抖。她毫不掩饰自己的愤怒,以这种泼辣的方式给兴儿施加压力,让他不敢有丝毫隐瞒。

精明是王熙凤的一大特点。在审讯过程中,她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觉和敏锐的洞察力。兴儿讲述贾琏偷娶尤二姐的经过时,她时而皱眉,时而冷笑,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当兴儿提到贾琏为尤二姐置办房产、安排下人等细节时,她猛地一拍桌子,怒喝道:“好个大胆的贾琏,竟敢背着我做出这等事来!”这不仅显示出她对贾琏行为的愤怒,更体现了她的精明。她通过兴儿的描述,迅速判断出事情的严重性和对自己地位的威胁。她接着追问尤二姐的情况,详细了解尤二姐的容貌、性格等,为她后续的应对策略做准备。她的每一个问题都切中要害,展现出她精明的头脑和对局势的精准把握。

狠辣也是王熙凤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得知贾琏偷娶尤二姐后,她心中已然有了对付尤二姐的狠毒计策。她表面上装作和善,将尤二姐接入贾府,实际上却在暗中使坏。她利用尤二姐的单纯和善良,一步步将她逼入绝境。她在贾府中散布关于尤二姐的谣言,让众人对尤二姐产生反感。她还故意刁难尤二姐的下人,让尤二姐在贾府的生活举步维艰。她的狠辣不仅仅针对尤二姐,对兴儿也同样如此。兴儿虽然为了保命,将知道的事情毫无保留地说了出来,但王熙凤对他也并未完全放心。她警告兴儿,若敢再对贾琏有任何隐瞒或帮助,定不轻饶。这种狠辣的手段,让周围的人都对她敬畏有加。

王熙凤对家庭权力有着强烈的掌控欲。在贾府中,她一直是管家的角色,掌握着家庭的财政大权和大小事务的决策权。贾琏偷娶尤二姐的行为,无疑是对她权力的一种挑战。她深知此事若处理不当,不仅会让自己颜面扫地,更会动摇她在贾府的地位。所以,她必须采取强硬的措施来维护自己的权威。在审讯家童时,她的每一句话都充满了对权力的掌控欲。她要求兴儿如实交代,不允许有任何隐瞒,就是为了将事情的真相掌握在自己手中,以便更好地应对。她在处理尤二姐的事情上,也是为了巩固自己在贾府的地位。她不允许有任何威胁到她权力的因素存在,一旦发现,就会毫不犹豫地将其铲除。

在处理贾琏偷娶事件中,王熙凤有着明确的动机和策略。她的动机主要是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在贾府的地位。她不能容忍贾琏背着她做出这种事情,这会让她在贾府众人面前丢脸。同时,她也担心尤二姐会威胁到她在家庭中的地位,所以必须将尤二姐除掉。她的策略是先通过讯家童了解事情的全貌,然后将尤二姐接入贾府,表面上装作和善,实际上在暗中使坏,逐步将尤二姐逼入绝境。她还利用自己的权力,在贾府中制造舆论,让众人都站在她这一边。她的这些动机和策略,充分体现了她的精明和狠辣,也让我们看到了她对家庭权力的强烈掌控欲。

总之,在《红楼梦》第六十七回中,王熙凤通过讯家童这一情节,将她泼辣、精明、狠辣和对家庭权力的掌控欲展现得一览无余。她的这些性格特点和行为方式,对后续故事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这个复杂而又充满魅力的人物形象。

3.薛宝钗

在《红楼梦》第六十七回中,薛宝钗“会做人”的特点展现得十分显着,从她对尤三姐自杀和柳湘莲出家的态度,以及分送土仪的行为中可见一斑。

面对尤三姐自杀和柳湘莲出家这一悲剧事件,薛宝钗表现得极为冷静和理智。当薛姨妈向她讲述此事时,她先是“并不在意”,淡淡地回应道:“这也是他们前生命定。前日妈妈为他救了哥哥,商量着替他料理,如今已经死的死了,走的走了,依我说,也只好由他罢了。妈妈也不必为他们伤感了。倒是自从哥哥打江南回来了一二十日,贩了来的货物,想来也该发完了。那同伴去的伙计们辛辛苦苦的,回来几个月了,妈妈和哥哥商议商议,也该请一请,酬谢酬谢才是。别叫人家看着无理似的。”她没有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中,而是迅速将话题转移到实际事务上,展现出她的理智和务实。这种态度并非是她冷漠无情,而是她深知人生无常,有些事情无法挽回,与其沉浸在悲伤中,不如着眼于当下的生活。她的这种处事方式,既体现了她的豁达,又显示出她善于调节气氛、转移他人注意力的能力,让人感受到她的成熟和稳重。

薛宝钗分送土仪的行为更是充分体现了她“会做人”的特点。她将薛蟠从江南带回的土仪精心挑选,分送给贾府上下众人。在分送过程中,她考虑得十分周全,不仅给贾母、王夫人等长辈送去了合适的礼物,也没有忘记宝玉、黛玉等兄弟姐妹。她给林黛玉送去的土仪,让林黛玉感受到了她的关心和情谊,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林黛玉的思乡之情。她还特意给赵姨娘和贾环也送去了礼物,这一举动看似平常,实则用心良苦。赵姨娘在贾府地位不高,常常受到他人的冷落和歧视,而薛宝钗却没有忽视她,这让赵姨娘对她心生感激。她的这种做法,既显示了她的大方和得体,又在贾府中赢得了众人的好感,进一步巩固了她在贾府的地位。

从薛宝钗的这些行为中,我们也可以窥探到她的爱情观和人生观。在爱情方面,她表现得比较含蓄和理智。她深知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婚姻往往不能由自己做主,所以她并没有像林黛玉那样热烈地追求爱情。她更注重的是门当户对和家族的利益,希望通过婚姻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她与宝玉的关系,更多的是一种符合封建礼教规范的相处方式,她会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宝玉关心和建议,但不会过于表露自己的情感。

在人生观方面,薛宝钗秉持着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她深知在封建社会中,女性要想获得一定的地位和尊重,就必须学会适应社会的规则。她努力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培养自己的品德和修养,希望能够成为一个符合封建礼教标准的贤妻良母。她积极参与贾府的事务,帮助王熙凤管理家务,展现出她的能力和才华。她的这种人生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封建礼教的束缚,但也体现了她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总之,在《红楼梦》第六十七回中,薛宝钗通过对尤三姐自杀和柳湘莲出家的态度以及分送土仪的行为,充分展现了她“会做人”的特点。她的爱情观和人生观也在这些行为中有所体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既聪明伶俐又成熟稳重的封建淑女形象。

4.兴儿

在《红楼梦》第六十七回“闻秘事凤姐讯家童”的情节中,兴儿这一小人物形象鲜活地跃然纸上,他的机灵、胆小以及在情节发展中的独特作用,都值得深入剖析。

兴儿的机灵在他与王熙凤的对话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当王熙凤怒目而视,厉声质问他贾琏偷娶尤二姐之事时,兴儿深知自己处境危险,稍有不慎便会招来杀身之祸。但他并未慌乱,而是迅速调整状态,以一种极为巧妙的方式开始讲述事情的经过。他条理清晰,将贾琏如何与尤二姐相识、如何置办房产、如何安排下人等细节一一道出,且用词精准,没有丝毫含糊。在描述尤二姐时,他既如实说出尤二姐的美貌和善良,又巧妙地提及尤二姐的一些小缺点,让王熙凤觉得他没有偏袒任何人。他还主动提供了一些对王熙凤有用的信息,如尤二姐在外面的生活情况等,以此来讨好王熙凤,显示出他的聪明和机智。

然而,兴儿同时也是个胆小怕事的人。从他见到王熙凤时的表现就能看出,他吓得扑通一声跪下,额头冷汗直冒,双腿止不住地颤抖。在讲述过程中,他时刻留意着王熙凤的表情和反应,只要王熙凤稍有不悦,他便立刻噤声,小心翼翼地观察王熙凤的脸色,生怕说错一个字。当王熙凤发怒拍桌子时,他更是吓得一哆嗦,差点说不出话来。这种胆小怕事的性格,使他在面对王熙凤的威严时,完全失去了反抗的勇气,只能乖乖地交代一切。

兴儿在情节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是连接贾琏偷娶尤二姐这一事件与王熙凤的关键人物。如果没有兴儿的如实交代,王熙凤可能无法如此迅速地了解事情的全貌,也就无法制定出对付尤二姐和贾琏的计策。他的讲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得故事更加紧凑和精彩。同时,他的存在也加剧了贾府内部的矛盾和斗争。他出卖了贾琏,让贾琏在王熙凤面前失去了主动权,也让自己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既要讨好王熙凤,又要担心贾琏日后的报复,这种复杂的处境也反映了贾府人际关系的微妙和复杂。

兴儿的经历也反映了贾府复杂的人际关系。在贾府中,主仆之间等级森严,下人必须绝对服从主人的命令。兴儿作为贾琏的小厮,本应忠诚于贾琏,但在王熙凤的威严面前,他不得不背叛贾琏。这说明在贾府中,权力才是决定一切的因素,下人只能为了自保而选择屈服。同时,兴儿与王熙凤、贾琏之间的关系也体现了贾府内部的勾心斗角。王熙凤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和尊严,不惜对贾琏和尤二姐采取强硬手段;而贾琏则背着王熙凤偷娶尤二姐,试图摆脱王熙凤的控制。兴儿夹在中间,成为了这场斗争的牺牲品,他的命运也反映了贾府中众多小人物的无奈和悲哀。

总之,兴儿这一小人物形象在《红楼梦》第六十七回中有着独特的魅力。他的机灵和胆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他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以及所反映的贾府复杂人际关系,都为我们深入了解《红楼梦》的世界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5.薛蟠

在《红楼梦》第六十七回中,薛蟠热情豪爽、重情重义以及对母亲和妹妹的疼爱展现得十分突出。

薛蟠的热情豪爽在他从江南归来带回大量土仪一事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不辞辛劳地从江南贩货回来,还精心挑选了各种具有江南特色的土仪。这些土仪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品质优良,可见他在挑选时花费了不少心思。他将这些土仪分送给贾府上下众人,毫不吝啬。这种慷慨的行为,充分展现了他热情好客、豪爽大方的性格特点。他没有因为自己的财富而吝啬,而是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收获,让大家都能感受到江南的风情和他的心意。

重情重义也是薛蟠的一大特点。他对朋友的情谊深厚,为了朋友不惜两肋插刀。之前他为了柳湘莲与人争斗,被打得遍体鳞伤,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怨恨柳湘莲,反而更加欣赏他的侠义精神。当得知柳湘莲出家的消息后,他虽然感到惋惜,但也尊重柳湘莲的选择。他对家人更是关怀备至,此次从江南回来,他首先想到的就是给母亲和妹妹带回礼物。他深知母亲和妹妹在贾府的生活,希望通过这些土仪让她们感受到自己的关爱和思念。

薛蟠对母亲和妹妹的疼爱之情溢于言表。他给母亲带回了适合她这个年纪的滋补品和衣物,希望母亲能够身体健康、生活舒适。对于妹妹薛宝钗,他挑选了一些精致的首饰和江南的特色工艺品,这些礼物既符合薛宝钗的喜好,又能体现他对妹妹的用心。他知道妹妹在贾府中需要应对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希望这些礼物能让妹妹开心。在与母亲和妹妹相处时,他也表现得十分体贴,关心她们的生活和心情,尽力为她们创造更好的条件。

在《红楼梦》中,薛蟠的人物形象经历了一定的转变。起初,他给人的印象是一个骄横跋扈、不学无术的公子哥。他仗着家里的权势和财富,为所欲为,经常惹是生非。但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们逐渐看到了他善良、重情的一面。他在经历了一些事情后,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变得更加成熟和稳重。在本回中,他的热情豪爽、重情重义以及对家人的疼爱,都让我们看到了他的转变。他不再是那个只知道吃喝玩乐的公子哥,而是一个懂得关心他人、有责任感的人。这种人物形象的转变,也让薛蟠这个角色更加立体和丰满,使读者对他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三、艺术特色赏析

1.细腻的情感描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