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柳叶渚边嗔莺咤燕 绛云轩里召将飞符(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最新章节。

经济分配的不合理也是冲突背后的一个重要因素。贾府实行的“承包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婆子们的劳动积极性,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婆子们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对所负责的区域看管得极为严格,甚至不惜与他人发生冲突。莺儿折柳编篮的行为,在婆子们看来是对自己利益的侵犯,因为每一根柳枝都可能带来潜在的经济价值。这种经济分配的不合理,使得底层人民为了一点微薄的利益而互相争斗,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差距和矛盾。

封建礼教的束缚也是导致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封建社会,礼教是人们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它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春燕的母亲和姑妈在处理问题时,往往遵循着封建礼教的观念,认为自己作为长辈有权力管教晚辈,而不考虑事情的是非曲直。这种封建礼教的束缚,使得人们的思想变得僵化和保守,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红楼梦》第五十九回中的冲突,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森严、人际关系的复杂、经济分配的不合理以及封建礼教的束缚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导致了人物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不可救药。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描写,作者曹雪芹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自由的向往。

四、艺术特色与表现手法

1.对比手法的运用

在《红楼梦》第五十九回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多组人物之间的鲜明对比,生动地展现了人物性格,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莺儿的天真与婆子的功利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莺儿看到嫩绿的柳丝,便满心欢喜地折柳编篮,她的行为纯粹是出于对美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好奇,没有任何功利的目的。她不懂得世故圆滑,当春燕提醒她这一带的花草由姑妈管理时,她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认为自己折柳并无不妥。而婆子们则截然不同,她们将管理花草视为获取经济利益的途径,对每一根柳枝都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莺儿折柳的行为在她们眼中是对自己利益的侵犯,因此她们表现出了极度的不满和愤怒。这种对比突出了莺儿的天真无邪和婆子们的功利自私,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春燕的懂事与母亲的蛮横也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春燕聪慧懂事,她对周围的人和事有着清晰的认知,能够理解母亲和姨妈的行为,但也对她们的贪婪和蛮横感到无奈。她在处理事情时,能够坚守自己的原则,不贪图小便宜,展现出了超越年龄的成熟和理智。而她的母亲则完全相反,她蛮横无理,不分青红皂白地打骂春燕,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和面子,不考虑事情的是非曲直。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春燕的善良和懂事,也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家庭关系的扭曲和人性的丑恶。

宝玉的善良多情与婆子们的冷漠自私也形成了对比。宝玉对春燕的遭遇感同身受,他关心春燕的喜怒哀乐,希望每个人都能在一个和谐、温暖的环境中生活。他的善良和多情源自他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性美好的追求。而婆子们则冷漠自私,她们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对他人的痛苦和不幸视而不见。这种对比凸显了宝玉的高尚品质和婆子们的低俗丑陋,进一步深化了小说对人性的思考。

平儿的精明能干与婆子们的愚昧无知也形成了对比。平儿在处理春燕母亲闹事一事时,表现出了卓越的管理才能和处事智慧。她能够迅速判断事情的本质,采取恰当的措施进行处理,做到了宽严相济。而婆子们则愚昧无知,她们不懂得如何处理问题,只会用蛮横和暴力来解决矛盾。这种对比突出了平儿的聪明才智和婆子们的愚蠢无能,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封建社会中不同阶层人物的差异。

通过这些对比手法的运用,作者成功地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同时,这些对比也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人际关系、经济分配等方面的问题,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自由的向往。

2.象征意义的体现

在《红楼梦》第五十九回中,柳叶、花篮等事物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对情节发展和主题表达起到了重要作用。

柳叶在本回中具有多重象征意义。首先,柳叶象征着青春与美好。春天里嫩绿的柳丝随风摇曳,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这与莺儿、春燕等丫鬟们的青春年少相呼应。莺儿看到柳叶便忍不住折柳编篮,她对柳叶的喜爱和亲近,体现了她对青春和美好的向往。柳叶的鲜嫩和柔弱,也暗示了青春的脆弱和易逝,就像这些丫鬟们在复杂的贾府环境中,虽然充满了青春的活力,但也面临着诸多的无奈和挑战。

其次,柳叶象征着自由与天性。莺儿折柳编篮的行为是她自由天性的自然流露,她不受世俗规矩的束缚,尽情地享受着春天的美好。而婆子们对柳叶的严格看管,则象征着封建礼教和等级制度对自由的限制。婆子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不允许莺儿随意折柳,这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人们的行为受到各种规矩和约束,自由和天性被压抑。

花篮同样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花篮是莺儿心灵手巧的体现,它象征着美好和艺术。莺儿用柳叶和鲜花精心编织的花篮,不仅造型美观,而且充满了创意和艺术感。这个花篮代表了莺儿对美的追求和创造,也体现了她内心的纯净和善良。同时,花篮也象征着友情和关爱。莺儿将编好的第一个花篮送给黛玉,这份礼物不仅仅是一个物品,更是她对黛玉的一份心意和友情的表达。

在情节发展方面,柳叶和花篮起到了推动作用。莺儿折柳编篮的行为引发了与婆子们的冲突,从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如果没有莺儿对柳叶的喜爱和编篮的举动,就不会有后续的矛盾和冲突。而花篮则成为了莺儿与黛玉之间情感交流的纽带,加深了她们之间的关系。

在主题表达方面,柳叶和花篮进一步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它们象征着青春、美好、自由和友情,与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功利心态和礼教束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对柳叶和花篮的描写,作者表达了对青春和美好的珍惜,对自由和人性的向往,以及对封建社会的批判。

《红楼梦》第五十九回中的柳叶和花篮等事物,不仅仅是简单的描写对象,它们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对情节发展和主题表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小说更加富有内涵和艺术感染力。

3.语言风格与文学价值

《红楼梦》第五十九回的语言风格独具特色,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本回语言生动形象,在人物描写和场景描绘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对莺儿折柳编篮的描写十分细腻,“伸手挽翠披金,采了许多嫩条,一边走一边编花篮”,“挽翠披金”一词将莺儿在嫩绿柳丝间采摘的动作描绘得极具画面感,仿佛让读者亲眼看到了莺儿灵巧的双手在柳丝中穿梭。而对花篮的描写“枝上翠叶满布,再配上采来的鲜花,显得别致有趣”,更是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花篮的精美。在描写春燕母亲打骂春燕时,“不容分说,上来就打耳刮子,嘴里还骂出许多不堪入耳的脏话”,生动地展现了婆子的蛮横无理,使读者如临其境,感受到现场的紧张和混乱。

幽默风趣也是本回语言的一大特色。春燕向藕官等人讲述姨妈和母亲的行为时,转述宝玉“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之 宝珠 ,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的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更变的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这段话,充满了幽默和讽刺。通过这种幽默的表达,既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女性随着年龄和婚姻状态的变化而发生的性格转变,又让读者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到作者对这种现象的批判。

本回的文学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从人物塑造来看,通过生动的语言,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莺儿的心灵手巧、率性天真,春燕的聪慧懂事、无奈处境,婆子们的贪婪蛮横、功利心态,宝玉的善良多情、无力改变,平儿的精明能干、宽严相济,都在人物的对话和行为描写中展现得栩栩如生。读者可以通过他们的语言和行动,深入了解每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在情节构建上,语言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作用。莺儿与春燕的对话,引出了婆子们对花草的管理和利益纷争,从而引发了后续的冲突。春燕母亲大闹绛云轩的场景描写,使情节进一步升级,让读者的情绪也随之紧张起来。这种通过语言来构建情节的方式,使故事更加紧凑、连贯,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本回的艺术感染力也十分强大。作者运用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的语言,营造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能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青春的活力,又能体会到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语言的魅力让读者能够深入地融入到故事中,与人物同喜同悲,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红楼梦》第五十九回的语言风格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感染力。它通过精彩的人物对话和细腻的描写,为读者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让人们在欣赏文学之美的同时,也能对封建社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五、主题思想与现实意义

1.对封建社会的批判

《红楼梦》第五十九回通过诸多情节,深刻体现了对封建社会多方面的批判,尤其是在封建等级制度、礼教束缚和人性扭曲等方面。

封建等级制度在本回中展现出了其森严与不合理。在贾府这个封建大家庭里,主子与奴仆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主子们高高在上,享受着荣华富贵,而丫鬟、婆子们则处于社会底层,为了生存和一点微薄的利益而奔波。春燕的母亲和姑妈作为婆子,虽然处于底层,但在管理园子事务时,却仗着自己的一点权力,对春燕等丫鬟肆意打骂。春燕面对母亲和姑妈的无理行为,只能默默忍受,不敢反抗。这种等级制度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和残酷,底层人民为了生存不得不互相争斗,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矛盾。莺儿作为宝钗的丫鬟,虽然身份也不高,但在婆子们眼中,她折柳编篮的行为侵犯了她们的利益,便对她和春燕进行斥责打骂。这反映出在封建等级制度下,即使是同为奴仆,也存在着不同的地位和待遇,等级的划分无处不在,严重束缚了人们的自由和平等。

礼教束缚也是本回批判的重点。封建礼教是封建社会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它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春燕的母亲和姑妈在处理问题时,往往遵循着封建礼教的观念,认为自己作为长辈有权力管教晚辈,而不考虑事情的是非曲直。当莺儿折柳编篮引发冲突时,春燕的姑妈不敢直接对莺儿发作,而是找茬儿斥责春燕,这种行为看似遵循了礼教中对长辈和主子的尊重,但实际上是一种迂腐和懦弱的表现。同时,封建礼教也限制了丫鬟们的自由和天性。莺儿折柳编篮是她自由天性的自然流露,但婆子们的严格管束却让她的行为受到了限制。这表明封建礼教就像一张无形的大网,笼罩着整个社会,让人们失去了自我和自由。

人性扭曲在本回中也有明显体现。婆子们原本生活并不宽裕,进入园子后生活有所改善,但她们却变得贪婪蛮横、功利心重。春燕提到母亲和姨妈原本抱怨没差使、没进益,进入园子后却依旧无厌。她们为了一点利益,不惜与他人发生冲突,甚至对自己的亲人也毫不留情。春燕的母亲在姑妈添油加醋的告状后,不分青红皂白地打骂春燕,完全不顾及母女之情。这种人性的扭曲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在封建等级制度和功利思想的影响下,人们的心灵变得扭曲,失去了善良和温情。

《红楼梦》第五十九回通过对封建等级制度、礼教束缚和人性扭曲等方面的批判,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不可救药,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社会的不满和对人性自由的向往。

2.对青春与美好的珍惜

《红楼梦》第五十九回洋溢着对青春与美好的珍惜之情,通过莺儿、春燕等丫鬟们的言行,展现出她们对春天的独特感受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这在小说中具有深刻的意义和价值。

莺儿对春天的喜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体现了她对青春与美好的珍惜。春天里,大观园的柳树吐出嫩绿的新芽,微风拂过,柳条轻摆。莺儿看到垂下的绿柳丝,便“技痒”起来,伸手挽翠披金,采了许多嫩条,一边走一边熟练地编起花篮。她的动作轻盈而灵动,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感知。她编花篮并非为了完成任务或获取利益,只是出于内心对美的追求和对春天的赞美。她将编好的第一个花篮送给黛玉,这份心意不仅是对友情的表达,更是对美好事物的分享。莺儿在春天里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她的天真无邪和率性而为,让我们看到了青春的活力和美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春燕同样对青春与美好有着深刻的感受。她虽然身处复杂的家庭和贾府环境中,但内心依然保留着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她向藕官等人讲述姨妈和母亲的行为时,表达了对她们贪婪和蛮横的不满。她转述宝玉“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之 宝珠 ,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的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更变的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这段话,说明她对青春的珍贵有着清醒的认识。她渴望在青春的时光里,能够自由自在地生活,不受封建礼教和功利思想的束缚。然而,现实却让她无奈,母亲和姑妈的行为让她在家庭中备受折磨,贾府的等级制度和管理规定也限制了她的自由。但即便如此,她依然在内心深处珍惜着青春的美好,渴望有一天能够摆脱这些束缚,过上自由快乐的生活。

这种对青春与美好的珍惜在小说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它与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青春的珍贵和美好事物的难得。莺儿、春燕等丫鬟们的青春活力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让读者感受到了人性的纯真和善良,也让我们对封建社会的压抑和束缚感到愤慨。同时,这种珍惜之情也反映了作者对青春和美好的赞美,以及对人性自由的向往。在《红楼梦》中,青春和美好往往是短暂的,就像春天的花朵一样,容易凋谢。作者通过对莺儿、春燕等人物的描写,提醒人们要珍惜青春时光,追求自由和美好,不要被封建社会的种种规矩和束缚所磨灭。

《红楼梦》第五十九回通过莺儿、春燕等丫鬟们的故事,深刻地表达了对青春与美好的珍惜之情,这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也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和生活的美好。

3.现实启示与借鉴

《红楼梦》第五十九回所反映的问题,对现实生活有着诸多启示和借鉴意义,尤其在人际关系处理和社会制度完善方面。

在人际关系处理上,本回呈现出的复杂关系网络为我们提供了深刻教训。婆子们的贪婪蛮横与功利心态,导致她们与莺儿、春燕等人冲突不断,这警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他人感受。在人际交往中,应摒弃功利主义,以真诚和善良对待他人。例如在工作场合,同事之间若为了个人利益而互相算计、争抢功劳,不仅会破坏团队和谐,还会影响工作效率。相反,若能秉持合作共赢的理念,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就能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春燕在家庭和贾府环境中的无奈处境,也提醒我们要重视家庭关系的处理。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良好的家庭关系能给予人温暖和支持。在家庭中,长辈应以身作则,为晚辈树立良好的榜样,避免因自身的不良行为给孩子带来伤害。同时,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互理解、尊重和包容,遇到问题时要通过沟通和协商解决,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和打骂。

从社会制度完善的角度来看,贾府的“承包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管理效率,但也带来了经济矛盾和利益纷争。这启示我们在制定和实施社会制度时,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确保制度的公平性和合理性。在现代社会,无论是企业的管理制度还是国家的法律法规,都应该以保障大多数人的利益为出发点,避免因制度漏洞而引发社会矛盾。例如,在分配制度上,要注重公平与效率的平衡,避免贫富差距过大,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

此外,本回中封建等级制度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和冷漠,也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要倡导平等、公正的价值观。每个人都应该被尊重和平等对待,不论其身份、地位如何。在教育、就业、医疗等各个领域,都要消除歧视和偏见,为每个人提供公平的机会和发展空间。

《红楼梦》第五十九回还让我们看到了自由和天性的重要性。莺儿折柳编篮的行为是她自由天性的自然流露,却受到婆子们的限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和自由,鼓励人们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教育领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他们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让他们能够在成长过程中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

《红楼梦》第五十九回所反映的问题对现实生活具有多方面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我们应从中吸取教训,在人际关系处理和社会制度完善等方面不断改进,努力营造一个和谐、公平、自由的社会环境。

六、与前后回目的关联及在全书中的地位

1.与前一回目的情节关联

《红楼梦》第五十九回与上一回情节紧密相连,在人物延续和事件发展上呈现出清晰的连贯性,对推动整个故事的情节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人物延续来看,上一回中提到芳官答应宝玉今后不在园子里烧纸,而本回中藕官也参与到情节中,藕官正是之前烧纸事件的主角之一。藕官与蕊官的互动,以及她和春燕等人的交流,使得人物关系在本回中进一步展开。同时,上一回里贾母、王夫人等重要人物因老太妃去世“入朝随班,按爵守制”,这一情节在本回中得以延续。贾母等人的离开导致贾府管理力量削弱,为第五十九回中底层人员之间矛盾的爆发埋下了伏笔。在本回中,我们看到贾府内部的管理出现松弛,各层级的秩序受到影响,这与上一回的情节紧密相关。

在事件发展方面,上一回着重描述了老太妃去世后贾府的一系列安排,如打点使用物品、查点随行人员等。而本回则围绕着贾府内部的一些琐事展开,这些琐事的发生正是在贾府管理力量薄弱的背景下产生的。例如,莺儿折柳编篮引发的冲突,就是因为贾府实行“承包制”,婆子们为了自身利益对所负责区域看管严格,而这种“承包制”在上一回中虽未详细提及,但贾府的整体管理情况为其实施提供了背景。本回中春燕母亲大闹绛云轩这一情节,也是上一回贾府管理松弛的结果。由于贾母、王夫人等不在府中,底层人员之间的矛盾缺乏有效的约束和调解,从而导致矛盾不断升级。

这种情节的连贯性使得《红楼梦》的故事发展更加自然流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故事的连续性和整体性,仿佛置身于一个真实的贾府世界中。通过人物和事件的延续,作者巧妙地将各个情节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这种连贯性也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和行为。例如,春燕在本回中的无奈处境,与上一回贾府的整体环境以及她家庭的情况密切相关,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春燕这一人物形象。

《红楼梦》第五十九回与上一回在人物延续和事件发展上的紧密关联,为整个故事的情节连贯性奠定了基础。它让读者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贾府的生活和人物的命运,也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和对情节架构的精心设计。

2.对后续情节的铺垫

《红楼梦》第五十九回在小说整体情节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铺垫作用,尤其是蔷薇硝引发的新矛盾以及本回中展现的各种冲突和问题,都为后续情节的展开埋下了伏笔。

蔷薇硝在本回中首次出现,湘云犯杏癍癣,宝钗让莺儿去黛玉那里要硝,这看似是一个简单的情节,却为后续的矛盾冲突埋下了种子。参考资料中提到“接下来,在下一回,由这小小的蔷薇硝,又将引起一波新的、令人棘手的矛盾冲突”。蔷薇硝作为一种物品,在贾府这个复杂的环境中,很可能成为各方利益争夺和矛盾激化的导火索。不同人物对蔷薇硝的需求和态度,可能会引发新的纷争,进一步展现出贾府内部人际关系的复杂和利益的纠葛。

本回中莺儿编篮引发的冲突,以及春燕母亲大闹绛云轩等情节,也为后续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些冲突反映了贾府内部管理的漏洞和人际关系的紧张。在后续情节中,贾府的管理问题可能会进一步暴露,导致更多的矛盾和混乱。例如,平儿在处理春燕母亲事件时提到“三四天的工夫,一共大小出了八九件了,你这里是极小的,算不起数来,还有大的可气可笑之事”,这暗示着贾府内部隐藏着更多的问题,后续可能会有更大的冲突爆发。

春燕、莺儿等人物在本回中的经历和表现,也会影响他们在后续情节中的发展。春燕在家庭和贾府环境中的无奈处境,可能会使她在后续情节中更加坚定地追求自由和尊严,或者陷入更深的困境。莺儿的率性天真可能会让她在后续的矛盾中再次成为焦点,引发更多的故事。

此外,本回中展现的封建社会的种种问题,如等级制度的森严、人际关系的复杂、经济分配的不合理等,将在后续情节中持续发酵。这些问题会进一步影响贾府的命运和人物的结局,使得故事更加曲折和深刻。

《红楼梦》第五十九回通过蔷薇硝引发的新矛盾以及各种冲突和问题,为后续情节的发展做了充分的铺垫。它在小说整体情节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推动了故事的前进,也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让读者更加期待后续情节的发展。

3.在全书中的地位和作用

《红楼梦》第五十九回“柳叶渚边嗔莺咤燕,绛云轩里召将飞符”在全书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对展现贾府内部矛盾、刻画人物形象、深化主题思想等方面均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展现贾府内部矛盾方面,本回起到了揭示和激化的作用。贾府实行“承包制”,婆子们为了自身利益对所负责区域严格看管,莺儿折柳编篮便引发了与婆子们的冲突。这一冲突背后,是经济利益的纷争和管理漏洞的暴露。春燕母亲大闹绛云轩,进一步凸显了贾府内部管理的松弛和人际关系的复杂。这些矛盾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全书所描绘的贾府衰败趋势紧密相连。它们如同冰山一角,暗示着贾府内部早已千疮百孔,各种矛盾相互交织,为贾府的最终衰败埋下了伏笔。通过本回的情节,读者能够更清晰地看到贾府内部矛盾的多样性和尖锐性,感受到这个封建大家庭内部的动荡不安。

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本回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莺儿的心灵手巧、率性天真,春燕的聪慧懂事、无奈处境,婆子们的贪婪蛮横、功利心态,宝玉的善良多情、无力改变,平儿的精明能干、宽严相济,都在本回中得到了生动展现。这些人物形象并非单一平面的,而是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复杂的性格。例如,莺儿的天真无邪在与婆子们的冲突中,既展现出她对自由和美好的追求,也暗示了她在复杂环境中的单纯和脆弱。春燕在家庭和贾府的双重压力下,她的懂事和无奈让人深感同情。这些人物形象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红楼梦》丰富多彩的人物画卷,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每个角色的内心世界和命运轨迹。

在深化主题思想方面,本回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深刻批判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礼教束缚和人性扭曲。封建等级制度使得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残酷,婆子们仗着一点权力对丫鬟肆意打骂,而丫鬟们只能默默忍受。礼教束缚限制了人们的自由和天性,莺儿折柳编篮的自由行为受到婆子们的严格管束。人性扭曲在婆子们的贪婪和蛮横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她们为了一点利益不惜与他人发生冲突,甚至对亲人也毫不留情。同时,本回也表达了对青春与美好的珍惜,莺儿、春燕等丫鬟们对春天的喜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与封建社会的黑暗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些主题思想贯穿全书,本回通过具体的情节和人物,进一步深化了读者对这些主题的理解和感受。

《红楼梦》第五十九回在全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它通过展现贾府内部矛盾、刻画人物形象、深化主题思想,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复杂深刻的封建世界,是《红楼梦》这部伟大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