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第五十四回 史太君破陈腐旧套 王熙凤效戏彩斑衣(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最新章节。

一、时代背景与贾府局势

1.封建礼教下的贾府

在《红楼梦》所描绘的世界里,贾府无疑是封建礼教的典型代表,封建礼教的种种规范和准则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家族等级制度森严是贾府最为显着的特征之一。贾府以贾母为最高长辈,拥有绝对的决策权和统治权,她的地位如同封建王朝中的君主,受到众人的尊崇与敬畏。在贾母之下,依次是贾代善、贾赦、贾政等长辈,他们掌握着家族的重要事务和经济大权。晚辈们则必须严格遵循长辈的意志,言行举止都有严格规范。例如,在家庭聚会中,座位的排序、用餐的礼仪等,都依据辈分和地位严格安排,丝毫不得僭越。这种等级制度不仅体现在家族内部的日常活动中,更贯穿于家族的祭祀、庆典等重大仪式之中,强化了家族成员对等级秩序的认知和服从。

主仆关系也是封建礼教在贾府的重要体现。贾府中的主子们高高在上,享受着各种特权,对仆人拥有生杀予夺的权力。仆人则处于社会底层,他们的职责是无条件地侍奉主子,满足主子的一切需求。仆人不仅要承担繁重的劳动,还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稍有不慎就可能受到惩罚。例如,宝玉的丫鬟晴雯,仅仅因为一些小事就被王夫人视为眼中钉,最终被逐出贾府,含冤而死。这种主仆之间的不平等关系,深刻反映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

封建礼教在贾府的婚姻观念上也有着深刻的烙印。婚姻往往被视为家族利益的结合,而非个人情感的选择。例如,王熙凤与贾琏的婚姻,更多是出于家族势力的相互扶持和利益的考量。在这种婚姻制度下,夫妻之间的感情往往被忽视,家族的利益成为了首要的追求。

贾府中的封建礼教还体现在对女性的束缚上。女性在家庭中处于从属地位,接受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育观念。尽管贾府中有许多才华出众的女子,但她们的才能往往被压抑,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例如,李纨虽有一定的管理才能,但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只能谨小慎微地生活,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

封建礼教在贾府无处不在,它构建了一个看似有序实则压抑的社会秩序,深刻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生活和命运,成为了贾府兴衰的重要背景和内在驱动力。

2.贾府的内外局势

贾府此时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复杂局势,内部管理问题丛生,外部社会压力也接踵而至。

内部管理方面,贾府的规模庞大,人员众多,导致管理难度极大。家族内部的事务繁琐复杂,却缺乏一套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各房之间利益纷争不断,奴仆们也仗着主子们的庇护,时常偷懒耍滑、勾心斗角。例如,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时,就曾发现诸多弊病,如分工不明、责任不清、财务混乱等。这些问题长期积累,使得贾府内部管理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而且,贾府的主子们大多贪图享乐,不务正业,对家族事务缺乏应有的关注和担当。像贾赦、贾珍等,整日沉迷于酒色,不理家事,进一步加剧了内部管理的混乱。

外部社会压力同样不容小觑。贾府作为贵族世家,与官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随着朝廷局势的变化,贾府在官场中的地位也受到了挑战。政治斗争的残酷使得贾府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周旋其中,稍有不慎就可能陷入万劫不复之地。同时,贾府的奢华生活和庞大开支,使得家族经济逐渐陷入困境。为了维持表面的繁荣,贾府不得不依赖祖产和一些不正当的经济来源。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动荡和家族产业的逐渐衰败,贾府的经济状况愈发捉襟见肘。此外,社会舆论对贾府的种种行为也开始有所关注,一些负面传闻逐渐流传开来,这对贾府的声誉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内外交困的局势,如同乌云一般笼罩着贾府,预示着这个庞大的家族即将面临严峻的考验。

二、情节发展与关键事件

1.凤姐病倒与李纨探春理家

元宵刚过,贾府便陷入了一种微妙的变化之中。因当今以孝治天下,宫中有太妃欠安,各嫔妃皆减膳谢妆,荣府的元宵佳节也没了往日的热闹,无灯谜之集。而此时,凤姐儿因操劳过度,身体出现了状况——小月了。

凤姐素来自恃强壮,即便在家修养,也放不下府中的事务。虽不能出门,却依旧筹画计算,想起什么事便命平儿去回王夫人,旁人的谏劝一概不听。可这次小月对她身体的损耗极大,加之她本就气血不足,又年少不知保养,平生争强斗智,心力亏空,竟落下了下红之症。

王夫人见凤姐如此,顿感失了膀臂。府中事务繁杂,她一人精力有限,难以兼顾。于是,王夫人决定先将家中琐碎之事,暂令李纨协理。李纨尚德不尚才,平日里为人厚道多恩无罚,在管理下人方面未免有些逞纵。王夫人见状,又命探春与李纨一同裁处事务,想着等过了一月,凤姐将息好了,再把事务交回给她。

探春与李纨商议后,决定每日早晨到园门口南边的三间小花厅——“议事厅”会齐办事,吃过早饭于午错方回房。这三间厅原是省亲时众执事太监起坐之处,省亲后便闲置了,如今略作铺陈,便成了她们理事的地方。

众人起初听闻李纨独办事务,心中暗喜,觉得李纨好搪塞。即便后来添了探春,也没把这位未出阁的青年小姐放在眼里,只当她性情平和恬淡,比凤姐更好应付,因而比凤姐理事时更加懈怠。然而,仅仅过了三四日,几件事经探春之手处理后,众人便渐渐发觉,探春的精细程度丝毫不亚于凤姐,只是言语安静、性情和顺罢了。

随着时间推移,贾府的事务在李纨和探春的管理下逐渐步入正轨,但这背后,也隐藏着诸多挑战和矛盾,一场场风波正悄然酝酿。

2.赵国基之死与旧例探寻

这日,李纨与探春刚在议事厅坐定,吃了茶,吴新登家的便进来回禀:“赵姨娘的兄弟赵国基昨日死了。昨日回过太太,太太说知道了,叫回姑娘奶奶来。”说罢,便垂手一旁,不再言语。此时,厅上来回话的人不少,大家都暗暗留意着李纨和探春如何处理此事,若处理得妥当,众人便心生畏惧,以后行事也会收敛些;若稍有差池,不但不会敬畏,出了二门还会编出许多笑话来。

吴新登家的心里打着自己的小算盘,若是凤姐在前,她必定会早早地献殷勤,说出许多主意,还会翻出许多旧例来,供凤姐挑选施行。可如今面对李纨和探春,她有意轻视,只简单说了这一句,想试探试探这两位新上任的管理者有何主见。

探春见她如此,便看向李纨询问意见。李纨思索片刻后说道:“前儿袭人的妈死了,听见说赏银四十两。这也赏他四十两罢了。”吴新登家的听了,忙应了声“是”,便接了对牌准备离开。探春却叫住她:“你且回来。”吴新登家的只好转身回来。探春接着说道:“你且别支银子。我且问你,那几年老太太屋里的几位老姨奶奶,家里的和外头的死了人,分别是赏多少,你说两个我们听听。”这一问,吴新登家的顿时愣住了,她本以为这两位年轻的主子好糊弄,没想到探春竟问得如此细致,一时竟把旧例都忘得一干二净,忙陪笑着回答:“这也不是什么大事,赏多少,谁还敢争不成?”

探春冷笑一声:“这话胡闹。依我说,赏一百倒好。若不按例,别说你们笑话,明儿也难见你二奶奶。”吴新登家的见推脱不过,只好说:“既这么说,我查旧帐去,此时却记不得。”探春毫不客气地说道:“你办事办老了的,还记不得,倒来难我们。你素日回你二奶奶也现查去?若有这道理,凤姐姐还不算利害,也就是算宽厚了!还不快找了来我瞧。再迟一日,不说你们粗心,反象我们没主意了。”一番话说得吴新登家的满面通红,她不敢再多言,忙转身出去找旧账。

众媳妇们见此情景,都不禁伸了伸舌头,对探春的精明能干有了新的认识。不一会儿,吴新登家的取了旧帐回来。探春接过仔细查看,发现两个家里的老姨奶奶死了人,赏银皆为二十两;两个外头的则都赏了四十两。此外,还有两个外头的,一个因隔省迁父母之柩,外赏六十两;另一个是现买葬地,外赏二十两。探春看完后,将旧帐递给李纨,然后说道:“给他二十两银子。把这帐留下,我们细看看。”

探春坚持查旧例处理赵国基赏银一事,充分展现了她的精明与严谨。她深知在贾府这样的大家族中,规矩和旧例是维持秩序的重要准则,不可随意打破。若不按旧例行事,不仅会引发他人的不满和议论,更可能破坏家族的管理秩序。她的这一做法,既维护了家族的规矩,又向众人展示了自己的能力和威严,让那些试图轻视她的人不敢再小觑。

3.赵姨娘大闹与探春应对

吴新登家的离开后不久,赵姨娘气势汹汹地闯了进来。李纨和探春见此,忙起身让座。赵姨娘一屁股坐下,便开始哭诉起来:“这屋里的人都踩在我头上了,姑娘你也该替我出出气啊!”说着,眼泪鼻涕一把流,那模样好不凄惨。

探春心中明白她所为何事,却故意问道:“姨娘这话说谁,我竟不解。谁踩姨娘的头?说出来我替姨娘出气。”赵姨娘一听,越发激动:“姑娘你还装糊涂,现是你踩我,我还能告诉谁!”探春赶忙站起来,一脸诚恳地说道:“我并不敢。”李纨也在一旁起身相劝。

赵姨娘却不依不饶,继续说道:“你们请坐下,听我说。我在这屋里熬了这么多年,又有你和你兄弟,如今连袭人都不如了,我还有什么脸?连你也没脸面,别说我了!”在她心里,觉得自己的亲女儿当了家,理应多照顾自己这边,赵国基作为她的兄弟,赏银自然该多些。

探春听了,心中虽无奈,但还是耐着性子坐下来,拿过账本翻给赵姨娘看,又一字一句念给她听,然后缓缓说道:“姨娘,这是祖宗手里传下来的旧规矩,人人都得依着,难道偏我就能改了不成?且不说袭人,将来环儿娶了外头的媳妇,自然也是按这规矩来。这不是我故意为难,实在是规矩不能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可赵姨娘哪里听得进去,依旧哭闹着:“你是我生的,如今当了家,反倒不向着我了,你眼里还有没有我这个娘!”她完全不顾及场合和身份,只一味地宣泄着自己的不满。

探春见她如此不可理喻,心中不免有些生气,但还是强忍着说道:“姨娘,我是按规矩办事,若是因着私情坏了规矩,日后这府里还如何管理?我虽是您生的,但如今既然担了这责任,就不能因私废公。”她的话语坚定有力,每一个字都透着公正和威严。

赵姨娘却依旧胡搅蛮缠,口不择言:“你不过是个未出阁的丫头,就学得这般厉害,眼里没了长辈!”面对赵姨娘的无理取闹,探春心中一阵悲凉,她深知自己虽与赵姨娘有血缘关系,却在精神境界和价值观上相差甚远。

探春深吸一口气,尽量让自己的语气平和些:“姨娘,您若再这样闹下去,也无济于事。规矩在前,我不能违背。您若真为我好,就该支持我,而不是让我为难。”在这场激烈的矛盾冲突中,探春始终保持着冷静和理智,以规矩为准则,坚守着自己的立场。她的应对既展现了她的管理才能,也凸显了她在庶出身份下的无奈与挣扎。这场母女间的冲突,也让贾府众人看到了探春的果敢和担当,同时也揭示了贾府内部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矛盾纠葛。

4.探春改革与众人反应

经过赵国基赏银一事,探春深知贾府内部管理积弊已久,若不进行改革,家族的衰败将难以避免。于是,在站稳脚跟后,探春开始推行一系列改革举措。

其中一项重要的改革便是取消宝玉、贾环等人学里的公费。在探春看来,这笔公费本是为了资助子弟读书所用,但实际上却沦为了一种形式,并未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而且,贾府中各房的子弟都有此项公费,一年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探春认为,与其让这笔钱白白浪费,不如节省下来,用于更有意义的地方。

当探春提出取消学里公费的决定时,贾府上下顿时议论纷纷,众人的反应各不相同。

那些平日里习惯了享受各种福利的少爷小姐们,心中自然是有些不满。宝玉虽生性洒脱,对这些钱财并不十分在意,但也觉得有些新奇,毕竟这是以往从未有过的事情。而贾环则心中暗暗抱怨,觉得探春故意针对自己,削减了自己的用度。不过,他们毕竟都是贾府的主子,虽心有不满,却也不敢公然反抗。

下人们对此事的反应则更为复杂。一些平日里奉公守法、兢兢业业的仆人,对探春的改革举措表示理解和支持。他们深知贾府如今的状况,也明白改革的必要性,认为探春的做法是为了贾府的长远利益着想。而那些平日里喜欢偷懒耍滑、占些小便宜的仆人,则对改革充满了抵触情绪。他们觉得探春的改革触动了自己的利益,使得他们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轻松自在地过日子。这些人在背后偷偷抱怨,甚至有些心怀不轨之人,还想着如何给探春使绊子,让她的改革无法顺利进行。

而李纨对探春的改革举措,虽未明确表示反对,但也没有给予太多的支持。她秉持着一贯的老好人作风,不想过多地卷入这场改革的风波之中。她深知改革必然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也会引发各种矛盾和纷争,因此选择了明哲保身,置身事外。

宝钗对探春的改革则给予了一定的理解和支持。她深知探春的难处,也明白改革对于贾府的重要性。在她看来,探春的改革举措虽然会面临诸多困难和阻力,但却是必要的。她在一旁默默支持着探春,偶尔也会给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帮助探春更好地推行改革。

探春的改革举措,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在贾府中激起了层层涟漪。尽管改革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阻力,但探春并未退缩。她以坚定的决心和果敢的行动,努力推动着改革的进行,试图为贾府的未来寻找一丝生机。然而,贾府积重难返,这些改革能否真正挽救贾府的衰败命运,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三、人物形象与性格刻画

1.探春:精明能干与无奈挣扎

探春在《红楼梦》众多人物中,无疑是一颗耀眼的明珠,她的精明能干在贾府的管理事务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从代理管家伊始,她便展现出非凡的管理才能。面对复杂琐碎的贾府事务,探春思路清晰,处理起来有条不紊。在赵国基赏银一事上,她不被私情左右,坚持查旧例,按规矩办事,既维护了家族的制度权威,又向众人展示了自己公正无私的管理风格。她深知在贾府这样庞大且关系错综复杂的家族中,规矩是维持秩序的根本,一旦因私情破坏规矩,必将引发混乱。这种对原则的坚守和对管理本质的深刻理解,在贾府众多管理者中实属罕见。

除了坚持原则,探春还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断的决策力。她一眼便看出宝玉、贾环等人学里公费的不合理之处,并果断决定取消。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她对家族经济状况的清晰认识,更展示了她敢于打破常规、推行改革的勇气。在改革过程中,她充分考虑到各方利益,尽量做到公平合理,试图在不引发过多矛盾的情况下推动贾府的变革。这种全面考虑问题和果断决策的能力,使她在管理上远超李纨等其他管理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探春有着远大的志向抱负,她并不满足于仅仅管理贾府内部的事务。她渴望走出贾府这个狭小的天地,在更广阔的世界中施展自己的才华。然而,在封建礼教的大环境下,女性的活动范围被严格限制,更何况她还是庶出身份。“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这句判词深刻地揭示了她的命运。尽管她有着出众的才华和高远的志向,但生在这样一个逐渐衰败的家族,又是庶出之身,她的抱负注定难以实现。

庶出身份成为探春一生无法摆脱的枷锁,给她带来了无尽的无奈与挣扎。在封建等级森严的贾府,庶出子女的地位远低于嫡出子女。赵姨娘的种种不堪行为,更是让探春在家族中处境尴尬。她虽与赵姨娘有血缘关系,但在精神境界和价值观上却截然不同。赵姨娘的狭隘、自私和无知,让探春深感无奈和痛苦。她渴望摆脱赵姨娘带来的负面影响,努力向嫡出的公侯小姐靠拢,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赢得尊重和认可。然而,无论她如何努力,庶出的身份始终如影随形,成为她前进道路上的巨大障碍。

在与赵姨娘的冲突中,探春内心的无奈与挣扎表现得尤为明显。她虽对赵姨娘的无理取闹感到气愤,但又不能违背孝道公然反抗。她只能在维护规矩和尊重长辈之间艰难地寻找平衡,这种内心的煎熬让她倍感痛苦。探春的精明能干和远大志向与她庶出身份带来的无奈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使她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也让读者对她的命运充满了同情和惋惜。

2.赵姨娘:愚钝狭隘的市井形象

赵姨娘在《红楼梦》中,无疑是一个极具负面色彩的人物,她的言行举止将愚钝、狭隘、自私的性格特点展现得入木三分。

在赵国基死后,她为了赏银一事大闹议事厅,全然不顾场合与身份。当时,探春正依规矩处理事务,她却气势汹汹地闯进来哭闹,全然不考虑探春作为管理者的立场,也不明白家族规矩的重要性。她只知一味地宣泄自己的不满,觉得女儿当了家就该多偏袒自己,全然不考虑事情的合理性与公正性。这种行事方式,充分暴露了她的愚钝,不懂得权衡利弊,也不明白如何以恰当的方式争取利益。

赵姨娘的狭隘体现在她对周围人的态度上。她见不得贾府嫡系血脉好,总是在暗中使绊子。例如,她对宝玉就充满了嫉妒与怨恨,甚至不惜使用邪术来陷害他。这种狭隘的心态,让她无法以平和的心态看待他人的成功与幸福,总是陷入无端的纷争与矛盾之中。她的世界里只有自己的小利益,容不下别人过得比自己好,这种狭隘的心胸使得她在贾府中愈发孤立。

自私是赵姨娘性格中最为突出的特点。她做任何事情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从不顾及他人的感受。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她可以不顾及家族的声誉和利益,做出一些让人不齿的行为。在她与探春的冲突中,她只想着让探春多给赵国基赏银,却从未考虑过探春的处境,也没有想过自己的行为会给女儿带来怎样的困扰。她的自私自利,让她在贾府中成为了一个令人厌恶的存在。

赵姨娘的愚钝、狭隘与自私,使她成为了《红楼梦》中一个典型的负面形象。她的这些性格特点,不仅让她自己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与纷争之中,也从侧面反映了贾府内部复杂的人际关系和腐朽的家族风气。

3.李纨:老好人形象的多面性

李纨在理家过程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老好人的性格特质。她为人宽厚,对下人和蔼,极少摆出主子的威严去苛责他人。在处理府中事务时,秉持多恩无罚的原则,这使得下人们在她面前较为自在,无需时刻战战兢兢。面对下人的小错或偷懒行为,她往往选择宽容,甚少严厉惩处,这种温和的管理方式,让她在府中赢得了“老好人”的名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