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送宫花贾琏戏熙凤 赴家宴宝玉会秦钟(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最新章节。
《红楼梦》第七回:“送宫花贾琏戏熙凤,赴家宴宝玉会秦钟”深度解读
一、情节背景与概述
1.故事承接与背景
《红楼梦》前五回犹如一幅宏大画卷的开篇笔触,为整个故事精心铺陈背景,巧妙搭建人物关系网络,为第七回情节的自然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借由女娲补天剩下的一块石头幻化成通灵宝玉,引出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的前世纠葛,即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木石前盟”,为故事注入了浪漫而凄美的神话色彩。同时,通过甄士隐的经历,展现了世间的兴衰无常,为全书定下了悲剧基调。
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冷子兴在酒肆中向贾雨村详细介绍了荣国府的家族谱系和主要人物,使读者对贾家的庞大家族结构有了初步认识,诸如贾母、贾政、贾赦等重要角色纷纷登场,人物关系的脉络初现端倪。
第三回“金陵城起复贾雨村 荣国府收养林黛玉”,林黛玉进贾府,以她的视角生动细腻地描绘了贾府的奢华排场和复杂人际关系。她与贾宝玉的初次见面,似曾相识之感进一步强化了“木石前盟”的情感纽带。同时,王熙凤的泼辣精明形象也在这一回中鲜明呈现,“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出场方式令人印象深刻。
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通过薛蟠争买英莲打死冯渊一案,引出了“护官符”,揭示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之间盘根错节的关系以及他们在官场和社会中的巨大影响力,进一步丰富了故事的社会背景。
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堪称全书的总纲,贾宝玉在秦可卿房中梦游太虚幻境,看到了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和曲子,预示了书中主要女性角色的命运归宿。这一回从宏观角度对全书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进行了高度概括和暗示,为读者理解后续故事提供了重要线索。
前五回通过神话传说、家族介绍、人物登场以及命运预示等多种方式,构建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故事背景,人物之间的关系也逐渐交织缠绕。这些都为第七回故事的展开提供了丰富的土壤,使得送宫花、贾琏戏熙凤、宝玉会秦钟等情节在这个既定的背景下得以自然流畅地发展,人物的行为和情感也有了更为合理的依据和支撑。
2.第七回整体情节梳理
第七回的故事在前面几回合精心构建的背景下缓缓拉开帷幕,情节丰富且错落有致,诸多关键情节节点推动着故事向前发展。
故事起始于薛姨妈处,薛姨妈因宫中有赏赐的新鲜宫花,便想着分送给贾府中的各位姑娘。她将这一任务交给了周瑞家的,这便开启了送宫花这一贯穿本回的重要情节。周瑞家的领命后,便开始了她在贾府中的送花之旅。
周瑞家的首先来到了贾氏三姐妹处,迎春和探春正同丫鬟们一起描花样子。面对送来的宫花,二人表现得颇为得体,只是简单地道谢收下,从这一细节可看出她们大家闺秀的稳重。这一情节虽看似平常,却也在细微处展现了贾府小姐们的日常和修养。
之后,周瑞家的来到了惜春房里。此时惜春正与小尼姑智能儿玩耍,看到宫花后,惜春开起了玩笑,说自己日后要剃了头做姑子去,这看似童言无忌的话语,实则巧妙地暗示了惜春未来出家的命运走向,成为一个关键的情节伏笔。
离开惜春处,周瑞家的来到王熙凤的住处。送花过程中,出现了“贾琏戏熙凤”这一颇为隐晦的情节。通过丫鬟的动作、房内传出的声音等细节描写,含蓄地展现了夫妻间的私密场景。这不仅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手法,也从侧面反映出王熙凤在贾府中的生活状态以及夫妻关系。同时,王熙凤得到四支宫花这一特殊安排,也凸显了她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
周瑞家的最后来到林黛玉处,林黛玉看到宫花后,冷言冷语地问是不是别人挑剩下的才给她。这一敏感的反应,将林黛玉多疑、敏感的性格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也进一步揭示了她在贾府中寄人篱下的微妙处境。
送宫花情节告一段落后,故事转到了宝玉会秦钟。因王熙凤要去宁国府看望秦可卿,宝玉便吵着一同前往。在宁国府的家宴上,宝玉与秦钟初次见面。两人一见面,便彼此心生好感。宝玉眼中的秦钟眉清目秀,腼腆温柔;秦钟眼中的宝玉则是富贵闲人却毫无骄纵之气。
他们二人相谈甚欢,从学业到生活,话语间满是对彼此的欣赏与认同。这一见如故的场景,不仅展现了宝玉纯真善良、渴望知音的性格,也为秦钟这个角色的后续发展埋下了伏笔。他们的友谊在这初次见面时便悄然生根,对两人的未来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一回中,送宫花情节犹如一条丝线,串联起贾府众多人物,通过不同人物对宫花的反应,生动地展现了人物性格。而宝玉会秦钟则为故事增添了新的线索,开启了一段新的人物关系。这些情节相互交织,共同推动着故事的发展,为后续情节的展开奠定了基础,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走进了《红楼梦》的世界。
二、送宫花情节解析
1.送宫花的起因与安排
薛姨妈送宫花这一情节,看似平常,实则蕴含深意。其缘由与薛家在贾府的处境以及人物关系紧密相连。
薛家进京后,暂居贾府,为表心意,融入贾府这个大家庭,薛姨妈借宫花赏赐之事,向贾府众人示好。宫花作为宫中赏赐之物,本身就带有尊贵的属性,将其分送给贾府的姑娘们,既能显示薛家的大方,又能拉近与贾府的关系。
在送花对象和数量安排上,薛姨妈也颇费心思。送花对象涵盖了贾府的多位姑娘,包括迎春、探春、惜春、王熙凤以及林黛玉。这其中,迎春、探春、惜春作为贾府的小姐,自然在受花之列,体现了薛姨妈对贾府正统小姐们的尊重。
王熙凤得到四支宫花,这一特殊安排有着多重含义。王熙凤在贾府中地位举足轻重,掌管着贾府的大小事务,是贾府实际的管理者。薛姨妈给予她四支宫花,一方面是对她地位的认可和重视,另一方面也有拉拢之意。希望通过此举,能与王熙凤建立更紧密的关系,以便在贾府行事更为顺利。
而对于林黛玉,薛姨妈同样没有忽视。尽管林黛玉是寄人篱下,但她身份特殊,是贾母的心头肉。送花给林黛玉,也是为了迎合贾母,维护与贾府核心人物的关系。
送花数量的安排并非随意为之。十二支宫花,象征着圆满、完整。分送给不同的人物,既体现了对每个人的关照,又暗示着贾府这个大家庭的复杂关系网络。每一支宫花都承载着薛家的心意和期望,在贾府中引发了不同的反应,也成为了展现人物性格和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道具。这种精心的安排,为后续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也让读者从中窥探到贾府内部微妙的人际关系和复杂的家族格局。
2.送花路线与各人物反应
(1)迎春、探春的反应
周瑞家的来到迎春和探春的住处时,只见二人正与丫鬟们一同专注地描花样子。见到周瑞家的进来,她们停下手中动作,礼貌地起身相迎。周瑞家的笑着递上宫花,迎春微微欠身,轻声道谢后,便将宫花接过,神色平静,没有过多的惊喜或激动,仿佛这只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小事。她的举止温婉大方,尽显大家闺秀的沉稳内敛。
探春则是眼中闪过一丝欣喜,嘴角带着浅浅的笑意,同样优雅地接过宫花,还饶有兴致地端详了一番,称赞宫花精致。她的反应比迎春多了几分灵动与活泼,但依然不失分寸。从她们面对宫花的表现,可以看出迎春性格温柔平和,与世无争,对物质并无强烈的欲望,更注重内心的宁静。而探春则有着敏锐的感知和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她热情且聪慧,在稳重之中又透露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活力。这初次的送花场景,便在细微之处勾勒出了迎春和探春截然不同却又各具魅力的性格特点。
(2)惜春与智能儿的互动
周瑞家的走进惜春房内,彼时惜春正与小尼姑智能儿玩得不亦乐乎。看到周瑞家的手中拿着宫花,惜春眼睛一亮,笑着跑过来接过。她一边把玩着宫花,一边与智能儿打趣道:“我明儿也剃了头同你作姑子去,可使得?”智能儿也笑着回应。
这看似轻松的玩笑话,实则暗藏玄机,对惜春未来的命运有着强烈的暗示。惜春年纪尚小,却对出家之事表现出浓厚兴趣,并非偶然。在贾府复杂的环境中,惜春或许早已察觉到家族内部的种种矛盾与纷争,感受到了世态炎凉。她生性单纯,对这些复杂的人事关系感到厌烦与恐惧。而佛门的清净无为,对她来说仿佛是一片净土。这句童言无忌的话语,就像一颗种子,预示着未来惜春将毅然决然地选择出家之路,远离尘世的喧嚣与纷扰,在青灯古佛旁寻求内心的安宁。
(3)王熙凤的独特待遇
王熙凤在贾府的地位特殊,薛姨妈特意安排给她四支宫花,这一特殊待遇彰显了王熙凤在贾府中的重要性。王熙凤身为贾府的管理者,掌管着府中的大小事务,权力颇大,薛姨妈此举意在拉拢她,以巩固薛家在贾府的地位。
送花之时,周瑞家的来到王熙凤住处,先见平儿出来,告知王熙凤在里屋。平儿接过宫花后进入内室,随后又出来拿了两支宫花。这一过程中,通过房内传出的声音和丫鬟们的动作,隐晦地展现了贾琏与王熙凤夫妻间的私密场景。这不仅暗示了王熙凤夫妻生活的状态,也从侧面反映出她在贾府中的生活环境。
王熙凤得到四支宫花,体现出她在贾府中的尊崇地位。她精明能干,善于周旋于贾府上下,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薛姨妈给予她特殊数量的宫花,也是对她能力和地位的一种认可。同时,这也暗示了王熙凤在贾府中的人际关系错综复杂,各方势力都对她极为重视,试图与之交好。送花这一情节,生动地展现了王熙凤在贾府中的独特地位以及她所身处的复杂家庭关系网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4)林黛玉的敏感回应
当周瑞家的将宫花送到林黛玉面前时,林黛玉并未立刻接过,而是微微蹙眉,目光落在宫花上,冷冷地问道:“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回答说其他姑娘都有了,这是最后两枝。林黛玉嘴角泛起一丝冷笑,说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林黛玉的这一态度和言语,将她敏感多疑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她自幼寄人篱下,虽有贾母的疼爱,但在贾府这个复杂的大家庭中,始终有着一种深深的不安全感。她深知自己的处境,时刻担心被人轻视、冷落。宫花事件只是一个导火索,引发了她内心深处的敏感与自卑。她觉得自己在贾府始终是个外人,即便有宫花这样的赏赐,也总是最后才轮到她,而且还是别人挑剩下的。这种敏感多疑的性格,既是她成长环境所造就,也进一步加剧了她在贾府中的孤独感,使得她在情感上更加依赖宝玉,同时也为她与宝玉之间的情感纠葛埋下了伏笔。
三、贾琏戏熙凤情节剖析
1.含蓄描写背后的深意
作者在描写“贾琏戏熙凤”这一情节时,并未直接着墨于具体场景,而是巧妙地借助丫鬟动作、声音等进行含蓄描绘,这种独特的写作手法蕴含着诸多深意,产生了绝妙的艺术效果。
从艺术效果来看,这种含蓄描写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韵味和可读性。通过平儿的进进出出、房内传出的笑声和贾琏的声音等细节,读者的好奇心被充分激发。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处理方式,让读者在脑海中自行构建画面,增添了故事的神秘感和趣味性。与直白的描写相比,含蓄手法更具张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使这段情节在有限的文字中蕴含了无尽的意味。
从作用方面分析,首先,这种描写方式符合《红楼梦》整体的含蓄风格。整部作品在很多地方都采用了委婉、隐晦的表达方式,以展现贾府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微妙的情感世界。“贾琏戏熙凤”的含蓄描写与这种风格相契合,使作品在艺术上更加统一和谐。
其次,它巧妙地揭示了人物关系和生活状态。通过这一情节,读者能直观感受到贾琏与王熙凤夫妻间较为随意、亲密的相处模式,同时也暗示了王熙凤在夫妻关系中的主导地位。这种含蓄描写还从侧面反映出贾府日常生活的一个侧面,展现了贾府内部看似繁华,实则暗藏着各种世俗欲望和生活琐事,为读者呈现出一个真实而生动的封建贵族家庭画卷。
此外,这种描写方式也避免了过于露骨的内容,使作品在展现人性和生活的同时,保持了一定的艺术格调,更能引发读者对作品深层内涵的思考,可谓一举多得。
2.情节反映的夫妻关系
从“贾琏戏熙凤”这一情节结合前后文来看,此时贾琏与王熙凤的感情状态呈现出复杂多面的特点。
在这一情节中,通过隐晦描写展现出的夫妻间私密场景,透露出他们夫妻关系中较为亲密随意的一面。房内传出的声音和动作暗示着夫妻二人在日常生活中相处较为自在,没有太多的拘束,说明此时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有着正常夫妻间的情感交流与互动。这种亲密状态反映出早期二人在婚姻中有着一定的感情基础,并非完全的利益结合。
王熙凤在贾府中地位颇高,掌管着家中大小事务,贾琏对她也有一定的尊重。从送宫花时平儿的举动以及王熙凤能得到特殊数量的宫花,可看出贾琏知晓王熙凤在贾府的重要性,夫妻二人在家族事务上或许有着一定的协作与配合。
然而,这一情节背后也隐藏着一些问题,预示着后续夫妻关系的变化。贾琏生性风流,从后文他的种种行为可知,他对王熙凤的感情并非专一。此次情节虽展现了夫妻间的亲密,但也暗示着贾琏对王熙凤更多是基于欲望和利益的考量。王熙凤精明强势,在夫妻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这虽能维持表面的和谐,但也会让贾琏产生压抑之感,为日后夫妻间的矛盾埋下伏笔。
随着故事发展,这一情节所反映出的夫妻关系问题逐渐凸显。贾琏的风流本性难改,不断在外沾花惹草,而王熙凤的强势与嫉妒心使得她对贾琏的行为极为不满,夫妻间的矛盾日益加深。他们从早期相对亲密的关系,逐渐走向猜忌、争斗。王熙凤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和尊严,对贾琏的行为进行打压和管控,贾琏则对王熙凤的管束心生怨恨,试图摆脱束缚。这种矛盾的激化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夫妻感情,也对贾府的内部稳定产生了冲击。夫妻二人在家族事务中的协作也逐渐被利益纷争所取代,各自为了自己的利益谋划,曾经的感情在权力与欲望的交织下变得支离破碎,最终导致夫妻关系走向破裂,成为贾府衰败过程中的一个缩影。
四、宴宁府宝玉会秦钟
1.赴宴缘由与过程
宝玉随王熙凤赴宁国府家宴,缘由并不复杂。王熙凤要去宁国府看望生病的秦可卿,宝玉与秦可卿关系亲厚,听闻此事后,便吵着要一同前往。在宝玉心中,秦可卿不仅是侄儿媳妇,更是一位知心的大姐姐,他对秦可卿的病情十分牵挂,自然不愿错过这次探望的机会。此外,宝玉平日里在荣国府拘于礼教,生活略显单调,去宁国府赴宴,既能见到秦可卿,又能换个环境,结交新的朋友,对他来说充满了吸引力。
得到贾母应允后,宝玉便兴高采烈地跟着王熙凤出发了。赴宴途中,尽显宝玉的天真烂漫。他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好奇,时而透过车窗欣赏沿途的风景,时而与王熙凤说笑打趣。
马车在街道上缓缓前行,宝玉看着街市上热闹的景象,不禁兴奋地向王熙凤讲述自己的所见所感。王熙凤则耐心地回应着他,偶尔也会教导他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此时的王熙凤,在宝玉面前展现出了温柔亲和的一面,与她在贾府中掌管事务时的精明强势判若两人。
路过一处书摊时,宝玉的目光被几本旧书吸引,他吵着要下车去看看。王熙凤拗不过他,只好吩咐车夫停车。宝玉迫不及待地跳下车,在书摊前仔细翻看着。他对一本讲述奇闻轶事的书籍爱不释手,王熙凤见他如此喜欢,便买下送给他。宝玉满心欢喜,连声道谢,随后带着新书心满意足地上了马车。
这赴宴途中的小插曲,不仅展现了宝玉对新鲜事物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也进一步刻画了他纯真无邪的性格特点。同时,也让读者看到了王熙凤与宝玉之间别样的亲情,为他们的人物形象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在一片欢声笑语中,马车朝着宁国府的方向疾驰而去,一场家宴即将拉开帷幕。
2.宝玉与秦钟的初次相识
(5)二人初见的场景
当宝玉与王熙凤踏入宁国府,家宴的热闹氛围扑面而来。就在这时,秦钟在众人的簇拥下走进厅中。宝玉抬眼望去,只见秦钟眉清目秀,面如冠玉,透着一股腼腆温柔之气,那身姿仪态,恰似弱柳扶风,别具一番韵致。秦钟的模样,瞬间吸引住了宝玉的目光,让他不禁心生好感。
而秦钟看向宝玉时,眼中同样满是惊艳。宝玉身着华丽服饰,却毫无骄纵之气,周身散发着一种与生俱来的贵气,面容英俊,眼神中透着纯真与灵动。在秦钟眼中,宝玉虽身处富贵之家,却有着与众不同的气质,并非那种只知贪图享乐的纨绔子弟。
二人目光交汇,仿佛时间都在这一刻静止。彼此眼中都流露出欣赏与好奇,一种奇妙的默契在他们心间悄然滋生。初次见面的这一幕,没有过多的言语,却在无声中传递着一种特殊的情感,为他们之后的交流与深厚情谊埋下了伏笔。
(6)心灵契合的交流
落座之后,宝玉与秦钟相邻而坐,自然而然地交谈起来。他们先是聊到了学业,宝玉对传统的科举仕途并不热衷,他向秦钟坦言,那些为了功名利禄而死读书的做法,实在无趣。秦钟对此深表赞同,他也认为读书不应仅仅是为了求取功名,更重要的是能增长见识,陶冶性情。
谈及生活,宝玉诉说着在贾府中的种种趣事,也分享了自己对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的热爱。秦钟则讲述了自己在外面的所见所闻,那些平凡却充满趣味的生活点滴。他们发现彼此对很多事物都有着相似的看法和追求,都渴望摆脱世俗的束缚,追求内心真正向往的自由与美好。
他们能一见如故,源于相似的精神追求和对世俗观念的叛逆。在那个封建礼教森严的时代,两人都有着一颗渴望自由、追求真我的心。这种心灵的契合,让他们在初次见面时就仿佛找到了知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