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汉章帝:刘炟(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说书人:讲述小故事》最新章节。
2. 经学正统的奠定者
—白虎观会议(79年)整合今古文经学,颁布《白虎通义》,确立“三纲六纪”为国家意识形态。清代经学家皮锡瑞称此为“汉学定于一尊之始”。
—支持贾逵、班固等古文经学家,推动经学从谶纬神学向礼法制度的转型,为魏晋经学发展铺路。
二、政治现实的批判:软弱之君
1. 外戚专权的始作俑者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痛斥:“章帝宠任窦后,纵窦宪兄弟,遂开外戚擅权之端。”窦氏在其晚年已掌控西域兵权与尚书台,为后来窦宪弑君埋下隐患。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分析:“章帝之仁,妇人之仁也。不忍裁抑外戚,实以太子幼弱为私心。”
2. 豪强坐大的纵容者
—建初二年(77年)下诏承认“度田不实”的既成事实,默认豪族兼并土地。史学家吕思勉指出:“东汉豪强之祸,实自章帝罢度田始。”
—元和年间多次减免田租,但《东观汉记》记载“膏腴美业,尽归豪右;税赋重担,反落贫户”。
三、战略得失的争议
1. 西域政策的双刃剑
—全力支持班超经营西域,重置西域都护府,被范文澜誉为“延续丝绸之路的果断决策”。但《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军费岁耗七亿四千万钱”,导致“内地虚耗,盗贼渐起”。
—对待羌族采用“剿抚并用”,但护羌校尉傅育、张纡等滥杀降羌,引发更大规模羌乱。钱穆批评:“章帝之世,羌患已积重难返。”
2. 制度改革的两面性
—首创“尚书台六曹”制度,提高行政效率,却被外戚窦宪利用为专权工具。
—元和年间改革察举制,增加“孝悌”“能政”科目,但实际演变为“郡国举荐,半出豪族”(《后汉纪》语)。
四、现代史学的再审视
1. 制度性困境的承担者
—田余庆指出:“章帝的宽仁本质是皇权对豪族集团的妥协,这种妥协在东汉体制下不可避免。”
—海外汉学家毕汉思(Hans Bielenstein)通过统计分析发现,章帝时期自然灾害频率(旱灾11次、蝗灾7次)远超明帝时期,其“减赋赈灾”实为被动应对。
2.文化转型的推动者
—白虎观会议不仅统一经学,更将阴阳五行与儒家伦理结合,余英时认为这标志着“儒学从政治哲学向国家宗教的转型”。
—其“礼法结合”的治国思路,被陈寅恪视为“引礼入律”的先声,直接影响《唐律疏议》的编纂。
五、历史定位的终极悖论
章帝统治下的东汉看似达到鼎盛(人口增至4300万,为东汉峰值),实则暗藏危机:
经济数据:元和年间年均铸钱1.8亿枚,但五铢钱减重至不足2克(标准4克),通货膨胀严重。
军事平衡:虽收复西域,但中央军从明帝时的4万锐减至2.5万,边防日益依赖羌胡雇佣兵。
政治结构:三公九卿制空壳化,尚书台与外戚的结合成为新的权力核心。
语:被时代洪流裹挟的过渡者
章帝的个人悲剧在于:
—作为受儒家理想教育的君主,其“仁政”客观上加速了豪强崛起;
—作为现实政治的主宰者,其妥协退让为外戚宦官专权打开闸门;
—作为盛世皇帝,其文治武功的代价是透支帝国元气。
这种矛盾性使他成为东汉兴衰的转折符号——正如《后汉书》作者范晔的精准总结:“章帝素知人厌明帝苛切,事从宽厚...然中兴之美,盖未尽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