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西汉第12位皇帝汉元帝刘骜(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说书人:讲述小故事》最新章节。

苏格拉底痛苦论:

如果把世上每个人的痛苦放在一起,再让你去选择,你可能还是愿意选择自己原来的那一部分。

人生之路坎坷不平,现实与我们的理想难免有所差距。如果总是怨天尤人,苦闷烦躁,导致思想更加消极低落,就会陷入恶性循环。既然现实不可改变,何不摆正态度,从内因着手改变改正,阻碍我们发展的坏毛病,养成好的习惯,以正确的思路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去应对,已经发生和即将发生的一切。

朕登基之初,朕也曾意气风发

朕记得清清楚楚,竟宁元年(前33年)六月的那个清晨,当朕第一次穿上天子衮冕,踏上未央宫前殿的玉阶时,朝阳正洒在殿前的铜龟钮印上,闪烁着耀眼的金光。那时朕二十岁,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

一、铲除权宦,初显锋芒

先帝晚年,朝政被中书令石显把持。这个阉人仗着先帝宠信,结党营私,满朝文武敢怒不敢言。朕即位第三天,就在温室殿召见了御史大夫张谭。

"张卿,"朕将一叠奏章掷于案上,"这些弹劾石显的奏疏,为何先帝在时无人敢呈?"

张谭伏地不敢言。朕拍案而起:"即日起,彻查石显党羽!"

建始元年(前32年)冬,石显被贬为庶人,流放途中忧惧而死。朕至今记得宣布这道诏令时,朝堂上那些老臣眼中闪动的泪光。大鸿胪冯野王甚至不顾礼仪,当场高呼:"圣主临朝,奸佞伏诛!"

励精图治 夙夜在公

那时的朕,真真是把江山社稷放在心上。每日五更即起,先在宣室殿批阅奏章,辰时准时临朝听政。记得有一次,朕因批阅奏章至深夜,竟伏在案上睡着了。侍中史丹见状,悄悄为朕披上外袍,却不慎惊醒了朕。

"陛下,已是子时了。"

"不急,"朕揉了揉酸涩的眼睛,"还有三份郡国上计文书未看。"

那段时间,朕重用了一批贤臣:

匡衡,这个出身贫寒的儒生,朕任他为丞相。他提出的"罢不急之官,省无用之费",朕全部采纳。

王商,虽是外戚却刚正不阿,朕命他执掌兵权。

谷永,这个敢言的谏臣,朕特许他随时可入宫面圣。

体恤民情,躬行节俭

建始二年(前31年)秋,关东大水。朕立即下诏:

"减天下田租之半,罢不急之役,省苑囿用度。"

朕还记得,当时少府奏请重修上林苑,朕将奏疏掷还:"百姓流离,朕岂能先营苑囿?"

为了以身作则,朕:

—减省宫中用度,撤去半数宫灯

—罢乐府半数倡优

—命皇后许氏率后宫嫔妃亲事蚕织

整顿吏治 雷厉风行

阳朔元年(前24年),朕收到京兆尹王尊的密奏,揭露豪强兼并土地之事。朕勃然大怒,立即下诏:

"其令刺史严查郡国,有强夺民田者,具以名闻!"

那段时间,朕每日都要召见司隶校尉,亲自过问查案进展。有一次,朕甚至微服出宫,亲眼去看被豪强霸占的民田。看到那些面黄肌瘦的百姓,朕在回宫的路上一直沉默不语。

朕的抱负与遗憾:

那时的朕,确实想要做一个明君。朕命人重新整理石渠阁典籍,召天下通经之士入朝;朕恢复籍田之礼,亲自扶犁耕种;朕甚至想过要重现孝武皇帝的雄风,开疆拓土...

可惜啊,这一切都随着时间慢慢改变了。外戚的掣肘,天灾的频发,还有...朕自己的软弱。

(长叹一声)现在想来,那段意气风发的岁月,就像上林苑春日的桃花,绚烂却短暂。后人读史至此,或许会问:为何当初那个勤政爱民的年轻君王,后来会变成史书所载的昏聩之君?

这个问题...朕自己也在问。

天灾频发,朕也曾夙夜忧心:

建始三年(前30年)腊月的一个深夜,朕正在宣室殿批阅奏章,忽觉案上的烛火无风自动。还未及反应,整个未央宫突然剧烈摇晃起来,梁柱发出可怕的"吱呀"声,殿顶的瓦片哗啦啦地往下掉。

"地龙翻身了!护驾!"侍卫们惊慌失措地冲进来。

那是朕即位以来经历的第一场大地震。次日清晨,当朕看到奏报上说"京师民舍十毁六七,压毙者数以千计"时,手中的茶盏"啪"地掉在了地上。

一、灾异频现,朕的惶恐

二、朕在位二十六载,史官记载的灾异就有:

地震:建始三年、河平三年、阳朔二年...

日蚀:建始元年、河平四年、鸿嘉元年...

水患:建始二年、阳朔元年、永始三年...

饥荒:竟宁元年、建始四年、鸿嘉二年...

每次灾异发生,朕都如坐针毡。记得河平四年(前25年)那次日蚀,朕正在上林苑饮宴。突然天色昏暗,太阳竟被黑影慢慢吞噬。乐师们的琴瑟声戛然而止,飞鸟惊惶四散。朕立即起驾回宫,途中不断自问:"是朕失德所致吗?"

罪己诏书,朕的自省

每次大灾之后,朕都会:

1. 避正殿:移居偏殿处理政务

2. 减膳撤乐:撤去半数膳食,罢歌舞娱乐

3. 下诏罪己:向天下承认过失

建始三年地震后,朕的罪己诏中写道:

"朕承宗庙之重,不能宣流风化,以致阴阳错谬,地动京师。其大赦天下,赐鳏寡孤独高年帛。"

诏书颁布后,丞相匡衡带着群臣跪在殿外,高呼:"此乃天灾,非陛下之过!"但朕知道,作为天子,朕难辞其咎。

三、赈灾举措,朕的无奈

四、朕并非没有作为:

开仓放粮:建始二年大水,朕命打开敖仓赈济灾民

减免赋税:阳朔元年大旱,朕下诏免受灾郡国租赋

遣使巡行:鸿嘉三年,朕派光禄大夫巡行天下,问民疾苦

但最让朕痛心的是,这些举措常常被贪官污吏中饱私囊。永始二年(前15年),朕收到密报说河南郡守私吞赈灾粮。朕当即下令将其腰斩于市,可这样的贪官,杀得完吗?

问政于天,朕的困惑

朕常常在深夜独自登上灵台,仰望星空。太史令说过,天象与人事相应。可朕不明白:

—朕已经罢黜奸佞,为何还有灾异?

—朕已经减膳罪己,为何仍不见好转?

—朕已经勤政爱民,为何苍天不佑?

有一次,朕忍不住问太常丞:"可是朕德行有亏?"那位老臣沉默良久,最后只说:"《春秋》记灾异,所以儆人君也。"

异背后的隐忧

如今想来,这些灾异或许是上天给朕的警示:

—警示朕外戚专权

—警示朕沉迷酒色

—警示朕朝纲败坏

可惜当时的朕,虽然忧心忡忡,却未能参透其中深意。就像阳朔元年那场大旱,朕只知道开仓放粮,却不知道真正的"旱情"在于吏治的腐败,在于民心的流失。

(苦笑着摇头)后人读史至此,或许会笑朕愚钝。可他们哪里知道,当一个君王面对接踵而至的天灾时,那种深深的无力感...

外戚坐大,朕何等无奈

一、母族势力的膨胀

朕每每想起元延三年(前10年)那个冬至日,长信宫中那场家宴,就觉得心如刀绞。那时王莽身着崭新的朝服,在席间侃侃而谈,满座王氏子弟频频附和,而朕这个天子,倒像是来做客的外人。

王氏五侯的崛起:

1. 王凤:朕的舅舅,建始元年(前32年)任大司马大将军,首开专权之端

2. 王谭:河平二年(前27年)封平阿侯

3. 王商:同日封成都侯

4. 王立:同日封红阳侯

5. 王根:同日封曲阳侯

6. 王逢时:同日封高平侯

那一日五侯同封的盛况,至今仍是长安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未央宫前车马如龙,赏赐的珍宝堆积如山。朕站在高台上,看着他们志得意满的样子,心里却涌起一阵寒意。

朕的挣扎与妥协

朕并非没有尝试过制约外戚:

永始元年(前16年),朕欲任命刘歆为侍中,王凤竟以"白虹贯日,恐有不祥"为由阻拦。朕气得当场摔了玉如意,却最终不得不收回成命。

阳朔二年(前23年),朕暗中支持京兆尹王章弹劾王凤,结果:

—王章被下狱处死

—朕被迫"赐凤玺书",向他道歉

—王凤更加肆无忌惮

最让朕痛心的是建始三年(前30年)那件事。朕发现王商(成都侯)私自穿凿长安城墙引水入府,勃然大怒要治罪。结果母后竟在长乐宫绝食相逼,朕只能作罢。

王氏的嚣张气焰

他们越来越肆无忌惮:

王根,的府邸堪比皇宫,其中"土山渐台"仿照未央宫而建

王商,在府中开凿大池,行船击鼓,号称"昆明池"

王谭之子“王莽”,表面恭俭,实则野心勃勃。

记得有一次朕微服私访,路过王根府邸,听见里面传来编钟雅乐。侍从告诉朕:"曲阳侯今日宴请宾客,用的是天子礼乐。"朕气得浑身发抖,却只能装作没听见。

朕的苦衷:

后人或许会问:为何不干脆废了王氏?

1. 孝道所困:母后在世,朕不能不顾及她的感受

2. 朝局所限:王氏党羽遍布朝堂,牵一发而动全身

3. 性格使然:朕终究...不够狠心

绥和元年(前8年),朕病重时,王莽在病榻前殷勤侍药。那时朕就明白,这个看似恭顺的年轻人,才是王氏中最危险的一个。可惜...朕已无力回天。

最后的醒悟:

临终前,朕将传国玉玺交给定陶王时,看着他稚嫩的面庞,突然想起当年自己即位时的雄心壮志。如果...如果当初朕能狠下心来,是不是就不会有今日之祸?

(长叹一声)可惜历史没有如果。王氏专权,终致王莽篡汉。这个罪责,朕...认了。

后宫之事 朕的悔恨

许皇后的恩爱情深

一、建始元年(前32年)的春日,朕与许氏大婚时的场景犹在眼前。那时她还是个羞怯的少女,在合卺酒时紧张得打翻了酒杯。朕笑着安慰她:"朕与卿要白头偕老,何必在意这些虚礼?"

许氏温婉贤淑,每日清晨必亲自为朕整理朝服。记得有一次朕染了风寒,她竟在寝殿外守了三天三夜。那时朕常对她说:"待朕有了皇子,定要立为太子。"

二、渐生嫌隙的裂痕

然而十年过去,许后始终未能诞下皇子。鸿嘉元年(前20年)的那个雨夜,朕醉醺醺地闯入椒房殿,看见她正在焚香祷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