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岩前峰](1/1)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话灵山》最新章节。

第八十章 岩前峰

一、苍岩凝真

东汉延熹七年的暮春,灵山北麓的岩前峰笼罩在青灰色雾霭中。海拔八百丈的崖壁上,养真岩如巨人颌下的臼齿般凹陷,岩口垂着的钟乳石串成天然帘幕,滴滴清露坠入岩下的石盂,发出空谷梵钟般的回响。岩前三亩药田泛着新绿,当归与茯苓的嫩芽顶开冻土,在料峭春风里舒展叶片——这是隐居者胡昭亲手种下的,他的草鞋印还留在湿润的田垄间,像一串通往仙境的密码。

山脚下的石泉村飘着稀薄的炊烟,村西头的老井已干涸三日,井绳在风中晃荡,扫过井底的青苔。李老汉蹲在自家龟裂的田边,指甲掐进板结的土块,带出几点血丝:“自去岁霜降后,竟无半滴雨水,麦苗都枯成柴了……”他的儿媳抱着夭折的婴儿坐在门槛上,目光呆滞地望着岩前峰,那里有片云雾常年不散,传说中住着能呼风唤雨的仙人。

“爷爷,养真岩的先生又在采露了!”孙子虎娃趴在石墙上,手指向岩口处。只见一位青衫长须的老者正举着陶碗承接钟乳石的水滴,衣袂被山风吹得猎猎作响,腰间悬着的青铜药壶泛着温润光泽,壶身上刻着的云雷纹时明时暗,仿佛与天地灵气相通。

二、郎中隐岩

胡昭本是雒阳城中的名医,官至郎中令,却在桓帝刘志沉迷方术、宦官专权之时,挂冠归隐。他背着药箱穿过秦岭时,曾遇一白发仙翁,赠他《黄庭内景经》与青铜药壶:“天下将乱,灵山有真,可养性,可济人。”于是他辗转来到岩前峰,见养真岩前有古松九棵,呈九宫之位,岩下石缝中渗出的清泉能治百病,便知这是天定的修道之地。

初到的三年,胡昭踏遍灵山诸峰,采集百药。他发现岩前峰的岩层中含有特殊矿物,遇水会释放灵气,便在岩口搭建石屋,以钟乳石露为引,炼制“养真丹”。每当他在丹炉前打坐,头顶便会浮现出金色的太极图,药香飘出十里,连山间的麂子都会驻足静立,任由他采摘身上的伤药。

石泉村的百姓起初惧怕这位“怪人”,直到那年冬月,张猎户染了寒疫,胡昭背着药箱夜访,用岩泉煎药,三剂而愈。从此,养真岩的石径上便多了求医者的足迹,胡昭总是分文不取,只道:“天地生养万物,医者当顺天而行。”

三、旱魃肆虐

延熹九年夏,旱魃降临。原本清澈的石泉河断流,河床裂出尺宽的缝隙,露出黑色的泥土;山上的松树成片枯萎,松脂滴在岩石上,凝成血色的琥珀;就连养真岩的钟乳石也不再滴露,石盂见底,胡昭的药炉第一次熄了火。

李老汉跪在岩前峰下,带领村民叩拜:“仙长慈悲,救我百姓!”胡昭站在岩口,望着山下的惨状,鬓角已生出白发——他清楚这不是普通的干旱,而是北方玄冥之气失衡所致,需沟通天地五行,重调水脉。

回到石屋,胡昭取出《黄庭经》,发现内页浮现出金色字迹:“欲解旱厄,先养真水;真水既足,五气自和。”他恍然大悟,原来旱魃之患,根源在人心与自然的失衡。于是他决定闭关修炼,在养真岩内布下五行阵,以自身为引,感悟水行之道。

四、凝露成真

闭关百日,胡昭经历了三重境界。第一月,他赤足站在岩顶,感受天风的走向,发现旱魃的热风来自西北乾位,便在岩前种下九棵水杉,以巽木之性引动水汽;第二月,他潜入岩下的暗河,在漆黑中感悟水的流动,发现地脉中的水精已被燥气灼伤,便用自身真气温养石缝,让清泉重新渗出;第三月,他夜观星象,见玄武七宿黯淡,于是在岩口设坛,以青铜药壶承接北斗露水,调和五行。

霜降前夜,胡昭终于出关。他的双眼如清泉般明澈,衣袂上凝结着细小的水珠,行走时竟不染尘埃。来到旱情最严重的西谷,他取出药壶,朝空中一倾,只见七滴北斗露化作七道水龙,盘旋着升入云端。瞬间,原本晴朗的天空聚起铅云,雷声隐隐,却无雨滴落下。

“还差一味——人心之善。”胡昭望向围观的百姓,他们眼中既有期待,也有怀疑。他转身对虎娃说:“去把你家珍藏的雨水拿来。”原来,虎娃娘在旱初时,曾用陶罐接了三滴晨露,视为救命水。当陶罐被捧来,胡昭将其倒入药壶,青铜壶突然发出龙吟,七道水龙竟融入百姓的祈愿,化作甘霖倾盆而下。

五、天授仙号

降雨持续了三天三夜,石泉河重新流淌,田地里冒出嫩绿的新芽,连枯死的老松都抽出了新枝。第七日,天庭的御使降临岩前峰,朱红的诏书在阳光下闪耀:“胡昭顺天应人,养真化育,着封‘养真仙’,赐玉板金册,永镇灵山。”

胡昭却推辞道:“吾非求仙籍,只求百姓能知‘顺天养真’之道。”于是他将玉册埋入岩前的药田,化作一块“养真碑”,上面刻着:“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从此,养真岩不仅是治病之处,更成了悟道之所。

六、真意永续

百年后,石泉村已变成“养真镇”,岩前峰下的石碑被奉为圣物,每逢干旱,百姓便会在碑前诵读《养真经》,必有细雨降临。胡昭的青铜药壶被供奉在岩内,壶中泉水永不干涸,能治万病。

老中医张守一坐在养真岩前,给弟子们讲解:“当年仙长并非单凭法术降雨,而是以百姓的善念为引,调和天地之气。真正的养真,是让人与自然相敬相生。”他望向岩口的钟乳石,水珠滴落的节奏,竟暗合着《黄帝内经》的脉息。

暮色中,岩前峰的轮廓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仿佛一位长须仙人正在俯瞰人间。山风掠过药田,带来阵阵清香,那是胡昭留下的不仅是一座山峰,更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如同岩下的清泉,在岁月长河中潺潺流淌,永不干涸。

这就是岩前峰的故事,它不似其他山峰那般充满战斗与牺牲,却以一种润物无声的方式,诠释了“养真”的真谛——真正的守护,不是对抗,而是领悟与顺应,是让每一寸土地都焕发自然的生机,让每一个生命都懂得敬畏与感恩。当养真岩的钟乳石继续滴落清露,当《养真经》的文字在山风中轻轻回响,胡昭的精神,便如同岩前峰的岩石般,永恒地屹立在灵山之上,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永恒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