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诗文传颂](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话灵山》最新章节。

王贞白放下茶盏,见书生眉间有焦虑之色,眼中却透着求知的光芒,“小友何需行此大礼?”他伸手虚扶,书生只觉有股温和的力量托住他的双臂,“且说,你为何觉得需要灵山相助?”

陈焕章跪在地上,额头抵着冰凉的青石板,“小生家中贫寒,苦读十年,却总觉文思滞涩。昨日在山脚见石壁上有‘叠嶂西驰’之句,心神震动,方知灵山有灵,故冒死前来,望仙长赐我文思!”

辛弃疾放下酒葫芦,浓眉一挑,“文思岂能用‘赐’字?当年我在军中,刀光剑影里写词,靠的是胸中有兵甲,笔底有肝胆。你既来灵山,当观其势,悟其神,而非求一纸墨宝。”

宋玉却抬手制止了辛弃疾,洞箫轻敲桌面,凝成的云团忽然化作骏马奔腾的模样,“小友可知,灵山为何能留得住千年文气?”他的声音如茶雾般轻柔,“因它让每个来者都能看见自己——看见心中的山水,心中的沟壑。”

王贞白起身,走到书生身旁,指尖轻点他眉间,“昨日我写‘叠嶂西驰’,是因灵山在我眼中如万马;弃疾兄写‘庞然有起倒’,是因灵山在他心中似兵阵。你若问文思从何而来,便要看灵山在你眼中是何模样。”

陈焕章抬头,望见茶寮外的“石人峰”,那巨石竟似一位捧卷苦读的书生,心中忽然一动。他站起身,望向远处的“望仙台”,云雾正从台下流过,如万匹素绢在风中舒展,“小生……小生见灵山,如见万卷天书,每一道石纹都是字,每一片松叶都是句……”

“好!”辛弃疾拍案而起,震得茶盏中的茶汤泛起涟漪,“能将灵山看成天书,何愁文思不涌?”他抽出狼毫,在书生的素绢上写下“心有灵山”四字,墨汁未干,竟有金粉从中溢出,融入书生的衣袂。

王贞白将自己的羊毫笔递给陈焕章,笔杆上的“灵山月”三字忽然发出微光,“此笔赠你,望你记住,真正的文思,不在笔端,而在心头。”

书生接过笔,只觉一股暖意从掌心传来,抬头再看时,茶寮中已空无一人,唯有桌上的茶汤仍冒着热气,水面上的云团化作“心有回响”四字,渐渐消散。

四、永恒的传颂

酉时,“聚讲岩”下的石阶上坐满了人。有身着儒衫的书生,有挎着竹篮的山民,还有牵着骆驼的西域商人,他们都在听一位白胡子老者讲述灵山的诗文传说。

“话说宋绍兴年间,有三位仙人在棋盘峰论诗……”老者的声音混着松涛,在山谷间回荡,“王贞白王大人写‘叠嶂西驰’,辛弃疾辛将军剑舞清泉,宋玉宋道长箫引松风,三人共赋灵山,留下千古绝唱。”

岩顶上,王贞白三人望着山下的灯火,如繁星落满人间。辛弃疾忽然指着山路上的一队车马,马车上挂着“临安府学”的灯笼,“瞧,又有求学者来了。”

宋玉的洞箫在手中轻轻转动,箫尾的穗子扫过刻着《灵山诗》的石壁,“千百年后,会有更多人来此,读我们的诗,品我们的词,却不知,我们不过是灵山的过客,真正的永恒,是这山水与文气的交融。”

王贞白望着远处的“灵峰”,峰顶的千年古松在暮色中如同一支巨笔,指向苍穹,“记得当年在长安,有人问我为何总写山水,我说,山水是天地的诗,诗人不过是代天地而言之。”他忽然轻笑,“如今看来,天地才是最妙的诗人,而我们,不过是它笔下的几点墨痕。”

辛弃疾将酒葫芦抛向空中,酒液划出一道银弧,落在“聚讲岩”的石凹中,化作小小的墨池,“管他是墨痕还是诗行,只要这灵山还在,文气便不会断绝。”他望着山下渐渐亮起的灯火,眼中有笑意,“你看,那些挑灯夜读的书生,那些踏歌而行的山民,都是灵山文气的传承者。”

暮色渐浓,三十六峰在余晖中染上金边,如同被泼了一层金粉的水墨画。王贞白取出昨夜的诗稿,宣纸在风中轻轻颤动,上面的墨迹忽然流动起来,化作无数细小的光点,飞向各个山峰。

“贞白兄这是?”宋玉微笑着看着光点融入山体,每座峰峦都亮起微光,如同被点亮的灯塔。

“让灵山的诗,融入灵山的骨血。”王贞白望着渐渐亮起的群峰,“千百年后,即便我们的名字被遗忘,只要有人登上灵山,看见这峰、这松、这泉,便能听见我们的诗句在风中回响。”

辛弃疾忽然拔剑,在“聚讲岩”的石壁上刻下“心有回响”四字,剑痕中渗出金色的光,与王贞白的诗稿光点相呼应,“就像这灵山,永远在这里,等着懂得它的人,听见它的心跳。”

夜风渐起,带着松针的清香和墨香,将三人的身影渐渐淡入暮色。山脚下,陈焕章正在灯下苦读,手中的羊毫笔杆上,“灵山月”三字微微发亮,他抬头望向窗外的灵山,忽然听见风中传来隐约的诗句,嘴角泛起微笑——他知道,那是灵山在回应他的心声。

五·晨钟永续

戊申年三月初八,云岫观的晨钟再次敲响。王贞白站在棋盘峰巅,望着昨夜诗稿化作的金光融入云海,远处的“仙人晒靴”岩上,不知何时多了两行题刻:“叠嶂西驰留笔痕,万马回旋铸文心”。

宋玉的洞箫声响起,这次的曲调不再是泣诉或激昂,而是如晨露般清透,如晨光般温暖。辛弃疾倚在“棋盘石”旁,望着山下络绎不绝的游客,忽然大笑,“贞白,你说千年后,会不会有人在这石台上,接着我们的诗,续写灵山的传奇?”

王贞白望向东方,朝阳正从群峰间升起,将三十六峰染成金红,“会的。”他轻声说,“只要灵山还在,诗文便会传颂,因为每一个登上灵山的人,都会在心中,为它写下新的篇章。”

晨雾渐渐散去,石台上的墨迹在阳光下闪烁,如同散落的星辰。风掠过棋盘峰,带着松针与墨香,向远方传去——那是灵山的呼唤,也是千年文气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