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琐事(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李隆基的纨绔皇孙》最新章节。

李倓出了翰林院准备回家,但是刚出宫门就看到一老翁和一壮丁在互相吐口水,李倓一看认识并且还是亲戚,更重要的是二人还是亲戚里面的一对卧龙凤雏。

一个是太子李亨的老丈人赞尚大夫杜有邻,另外一个是太子李亨的连襟左骁卫兵曹柳积(ji)。二人既是翁婿也是冤家。

“你管好你自己就行!我的事你休要多管闲事,你这人天天唯唯诺诺,总是前怕狼后怕虎。”

“放狗屁!你如果不是我女婿我闲的管!我也不知道上辈子造了什么孽,竟把女儿嫁于你这憨货。”

“老匹夫!你住口!我忍你很久了,如果不是看在你女儿面子上,我早就揍你了。”

“竖子猖狂!老夫和你拼了。”

……

吵架、互殴对于唐朝人来说跟每天喝水吃饭一样平常,下面普通百姓如此,到了朝堂上一样,一言不合就开始互殴。

说实话李倓和杨慎矜关系也不咋好,可能是由于身份的原因,两个人还没发生过过激的冲突,但是杜有邻和柳积翁婿两个人半斤八两,因为相互看不上对方的所作所为经常发生口角,甚至在李亨面前都直接动过手。

李倓看两个人要动手于是说道:“赤拳互殴怎么能决生死,要不我给你们两个每人找把趁手的兵器如何?”

二人听到有人说话,扭头一看是李倓立刻就停了下来

“郡王殿下!”

李倓走到二人跟前说道:“翁婿互殴吐口水传出去丢不丢人?”

李倓身份在那,他说话他们两个只能听着。

李倓看二人不打了于是就问起了事情的缘由。

原来是柳积的好友北海太守李邕(yong)最近送给他了一匹好马,柳积这人喜欢张扬于是天天向别人显摆自己的马,并且说马是他的好友李邕送的。

杜有邻作为东宫属官经历太多,就劝柳积不要和李邕走的太近,李邕有事没事就上奏折弹劾李林甫,并且李邕和李适之关系亲密,现在李适之那帮人很是不安分,所以杜有邻就劝柳积离他们远点,而柳积却认为自己的岳丈多管闲事,胆小迂腐,于是二人就吵了起来。

一对翁婿因为李倓的劝解总算没在大街上再打起来,但是二人分开的时候怨气并没有消散。

李倓有点头疼,自己老爹身边到底都是些什么牛鬼蛇神,这些人除了写诗作文互相吹牛逼,然后就是一脖子的犟筋,没有一个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谋士,脑子里面全是浆糊,怪不得他们斗不过李林甫,

pS1:历史上杜有邻和柳积这对卧龙凤雏就是翁婿不和,柳积为了报复自己的岳父杜有邻,就写了一篇诬告状给李林甫,柳积状告杜有邻的罪名是“亡称图谶,交构东宫,指斥乘舆”。

杜有邻和柳积是翁婿,就算有怨也不过是口舌之争,又不是什么深仇大恨,但是柳积这是把杜有邻往死里整,并且还把李亨也牵扯进来。

这柳积可是读书人,他这样诬告的时候,难道他就没想过自己是杜有邻的女婿,甚至都没想如果杜有邻罪名成立,他就能独善其身吗?

李林甫得了诉状差点乐疯了,立刻让京兆府士曹参军吉温和御史台联合审讯,柳积这货为了证明自己说的是真的,竟然把着作郎王曾和北海太守李邕拉出来帮他做伪证。

好家伙!牵扯的人越多李林甫越高兴,李林甫恨不得把他们一窝端了,就继续让这群人互相指证。

而这群人就像疯狗一样开始互相咬,最后咬的李亨的太子之位都有可能被废,而朝中大臣到地方官员都有牵连。

后来李隆基一看再不制止就天塌了,于是李隆基亲自出面停止了这件事,将挑起事端的柳积和杜有邻乱棍打死在大理寺。

李邕因为屡次弹劾李林甫,并且李邕自己也身上不干净,七十多岁的老头哪里受的了衙役的杀威棒,受审过程中被李林甫打死。

李亨因为怕被这一对卧龙凤雏牵连,也不得同杜良娣离婚撇清关系。

pS2:李邕可是个名人,唐朝书法家,写的一手好字,行书碑文大家,书法风格奇伟倜傥,史称“李北海”、“李括州”。

李邕的好友都是名人,比如李白、杜甫、高适、李之芳等。并且还是杜甫的伯乐。

李邕有个优点就是头铁。

武则天时期他拜左拾遗,在朝堂之上当着武则天的面,就敢于和御史中丞宋璟一同指责武则天的心腹张昌宗兄弟以权谋私。

李隆基时期他继续发扬他头铁的本事在朝堂上不畏惧死亡,屡出诤谏之言,指责李林甫排除异己,因此得罪了李林甫。这也是他最后被杀的根源。

李邕也有缺点就是只允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他虽然怼张宗昌兄弟以权谋私,弹劾李林甫排除异己,但是他自己却是个大贪官,贪污腐败挪用公款吃喝。

李邕后来又在众人面前吹牛逼说自己有宰相之才,而他吹牛逼的时候被中书令张说听到了,张说脸立刻就拉了下来,你当宰相那我做什么?张说就派人查他,一查可不得了这货居然是个巨贪,并且证据确凿,这货就被抓了起来准备秋后问斩,后来还是一个叫孔璋的人上书李隆基替他说话才逃脱了死罪,但是即便如此他还是屡教不改,恢复官职以后继续贪污腐败。

历史人物都有两面性,我们看待任何历史人物都需要用客观的眼光去看待他。很多人物的行为看起来热血彭拜不畏强权,其实说到底不过是党争而已,从老百姓的角度来说可能都是一群狗官。

pS3:武庙是指唐朝开元十九年唐玄宗为表彰并祭祀历代名将所设置的庙宇。

隋唐时期,人们对战神的崇拜不仅仅局限于他的孔武英勇,也非常重视他的谋略智慧和赫赫战功。

唐玄宗开元十九年,就专门给周朝的军事家姜太公建立了一座祠庙。

武庙以周朝开国太师军师姜尚为主祭,以汉朝留侯张良为配享,并以历代名将十人从之,称谓武庙十哲。

武庙十哲分别是:秦武安君白起、汉淮阴侯韩信、蜀汉武乡侯诸葛亮、唐卫国公李靖、唐英国公李积,汉留侯张良、齐大司马田穰苴,吴将军孙武、楚令尹吴起、赵望诸君乐毅。

唐肃宗上元元年尊太公望为武成王,祭典与祭孔子的文宣王庙相同。太公尚父庙更名为武成王庙,简称武庙。

武成王庙,当时的主神是太公望,以张良为副祀,包含张良在内的历代名将十人坐像分坐左右。唐德宗时期,颜真卿建议增设古今六十四名将为从祀。宋真宗时,又追封姜太公为“昭烈武成王”,又重新整改增设古今七十二名将为从祀。

自此形成了武庙四圣十哲七十二名将。武庙战神最认可的是唐朝的“亚圣十哲”。

到了后面的统治者为了政治目的改来改去,把武庙折腾的不成样子。

白起曾经就被宋太祖赵匡胤踢出武庙,赵匡胤说白起坑杀了四十万赵军,不符合儒家的“仁义”。

妈蛋的!打仗还给敌人讲“仁义”,脑子有病。宋辽战争中战死和被俘的大宋将士被契丹砍了脑袋做成“景观”,大宋的众臣也能看的下去。

在战争中坚持“仁义”原则的宋襄公在泓水之战中更是成了千古笑柄。

宋朝以后,孔子的徒子徒孙们进入权力阶层,开始全力打压武将,从此以后尚武精神在士大夫阶层的生活中消失,代之以舞文弄墨,卖弄风骚、纸醉金迷的奢侈之风。

到了明朝洪武年间,尚武精神崇拜更是被打压,战功赫赫、善用谋略的姜太公及“亚圣十哲”被请出了庙堂,并且废除了武庙。然后弄了一个“关岳庙”把关羽和岳飞搬了进去。

清朝时期,满清一看岳飞待在庙里怎么能行,当时岳飞可是痛扁的我们祖先,于是把岳飞也搬了出去,庙里就剩了一个关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