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西洋使团,开启交流(1/1)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明:反骨皇孙,老朱天天破防!》最新章节。
明仁宗三年夏,太仓港出现了几艘造型奇特的船只。船首高耸,船身圆润,桅杆上飘扬着陌生的旗帜。港口官员连忙上报朝廷,不久便得知这是一支来自遥远西方的使团。
消息传到京城,立即引起轰动。朱雄英得报后,立即召集内阁重臣商议:\"据报,这支使团由威尼斯、葡萄牙等国组成,千里迢迢而来,必有要事。朕决定亲自接见,诸位以为如何?\"
礼部尚书谨慎地说:\"陛下,西夷远道而来,不知有何图谋。还是先由礼部接待,探明来意再做定夺。\"
朱雄英摇头:\"朕认为应当展现大国风范。他们既能远涉重洋来到大明,必定有其过人之处。朕倒想看看,这些西洋人究竟带来了什么。\"
数日后,西方使团抵达京城。为首的是威尼斯使者马可,身材高大,碧眼金发,穿着华丽的西式礼服。在奉天殿前,使团成员纷纷行礼,并献上带来的礼物。
当侍卫抬上礼物时,满朝文武都被震撼了。精密的航海仪器在阳光下闪耀着金属光泽,先进的火枪设计图纸详细标注着每个部件,还有一座能够自动报时的机械钟表,发出清脆的滴答声。
朱雄英亲自走下御座,仔细查看这些礼物。他拿起一架六分仪,细细端详:\"此物精巧,可用于航海定位?\"
翻译传话后,马可恭敬地回答:\"陛下慧眼,此乃最新型的航海六分仪,可精确测量天体高度,确定船只位置。\"
朱雄英又拿起火枪设计图:\"你们的火器,与我大明有何不同?\"
一位葡萄牙使者上前解释:\"陛下,我们改进了引火装置,使用更精确的瞄准系统,射程和精度都有很大提升。\"
朱雄英点点头,目光落在那座机械钟上:\"这钟表自行报时,原理何在?\"
使团中的机械师详细解释了齿轮传动和擒纵装置的原理。朱雄英听得入神,不时发问,显示出极大的兴趣。
朝会结束后,朱雄英留下内阁重臣商议:\"诸位,西洋科技确有独到之处。朕意与其建立正式外交关系,派人学习他们的技术,你们以为如何?\"
兵部尚书首先表态:\"陛下,那火器设计确实先进,若能掌握,必能增强我军实力。\"
工部尚书也赞同:\"机械制造之术,可用于民生各处,值得学习。\"
但礼部尚书仍有顾虑:\"陛下,西夷之术虽奇,但恐其文化风俗与我大明相悖,若任其传播,恐动摇国本。\"
朱雄英正色道:\"文化交流本就是相互的。我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何惧外来影响?相反,若能吸收各国所长,方能使大明更加强盛。\"
他继续说:\"朕决定设立翻译馆,专门翻译西方科技着作。同时,选派工匠向西洋人学习技艺。此外,还要建立专门机构,负责管理中西交流事务。\"
王守仁适时补充:\"陛下英明。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正是此理。\"
次日,朱雄英再次接见西方使团,设宴款待。席间,他提出了自己的构想:\"朕愿与诸国建立友好关系,互通有无。大明愿意与你们交换技术知识,共同进步。\"
马可激动地说:\"陛下胸怀广阔,我们正是为此而来。威尼斯愿与大明建立长期贸易关系,互惠互利。\"
朱雄英点头:\"好。朕决定在太仓设立专门的贸易区,供西洋商人居住交易。同时,朕邀请部分使团成员留在大明,担任技术顾问,教授你们的知识。\"
为表诚意,朱雄英赠送使团大量珍贵礼物:上等丝绸、精美瓷器、名贵茶叶,还有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的详细资料。
\"这些是我大明的瑰宝,\"朱雄英说,\"正如你们带来的技术对我们有用,这些也许对你们有所帮助。文明的交流应该是双向的。\"
消息传开,朝野议论纷纷。保守派官员纷纷上书反对:\"陛下,西夷之术奇技淫巧,恐乱我中华正统。\"
朱雄英在朝会上回应:\"诸位,当年佛教传入中国,不也有人说是外来异端吗?结果如何?它与中华文化融合,成就了灿烂的佛教文化。技术本无善恶,关键在于如何运用。\"
他举例说:\"你们看这航海仪器,若我们掌握,便能开辟更远的航线,扩大贸易。这火器技术,可增强国防。机械装置,可用于农业生产,减轻百姓负担。这些难道不是利国利民?\"
王守仁补充道:\"陛下所言极是。唐朝开放包容,万国来朝;宋朝闭关自守,最终积弱。历史的教训,我们不能忘记。\"
朱雄英随即下旨,成立\"四方会通馆\",专门负责中西文化交流。任命王守仁为馆长,负责统筹协调。同时,他还下令工部、兵部各派精干人员,跟随西洋技术顾问学习。
在翻译馆,学者们开始翻译西方科技着作。起初进展缓慢,因为语言障碍和专业术语的差异。但在朱雄英的支持下,逐渐培养出一批精通西文的翻译人才。
一个月后,第一批仿制品诞生了。工匠们成功复制了航海六分仪,虽然精度略有不足,但已经可以使用。火器改良也取得进展,新式火铳的射程提高了近两成。
朱雄英亲自视察成果,对工匠们说:\"好!这只是开始。我们不仅要学会制造,还要理解原理,进而创新改进。\"
西方使团中留下的技术顾问也深受感动。一位意大利机械师说:\"大明皇帝的开明程度超乎想象。在欧洲,许多国王对新技术持怀疑态度,而这里的皇帝却如此重视。\"
朱雄英的开放政策逐渐显现成效。越来越多的西方商人和学者闻讯而来,带来更多的知识和技术。同时,大明的文化和产品也开始更广泛地传播到西方。
一次,朱雄英在御花园与王守仁散步时说:\"守仁,你看这满园花卉,有本土的牡丹芍药,也有西域的郁金香玫瑰。它们共同绽放,各有其美。文明亦如此,当兼收并蓄,方能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