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侦察连(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太平天国之东方醒狮》最新章节。
李秀成言毕,第三军军师梁启贤旋即起身发言:“诸位,实不相瞒,此计划军长已谋划多日,且呈报大王。大王不仅批准,还发来大量物资,并令第一军配合我们行动。”
“然而冬日翻越米仓道,仅靠勇气远远不够。况且我们并非从激战正酣的南段米仓关翻越,而是取道更高的北段巴裕关,这就要求我们务必把准备工作做到极致。”
“工作细致一分,将士牺牲便减少一分,这可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不能马虎!”
说罢,梁启贤开始部署具体的翻山工作:
采用“分段跃进”战术,每5公里设一补给站,留1/3兵力维护运输线。火炮仅携带4磅炮,且拆解为炮管、炮架、轮轴三部分,绑于骡马背上运输,火药筒裹油毡防潮。
医官按《本草纲目》采备老姜、花椒、艾草,煮沸成驱寒汤剂,并用川南土法熬制“岩盐糖块”补充体力。
每名士卒除普通棉衣外,另配备双层羊皮袄(外层毛朝内防结冰),人均两副火镰,保障取火。
工兵锻造千柄冰镐装备开路一师,效仿川北山民制作便于爬山的“背二哥”背架。除开路一师外,每人都背负一定量物资。
辎重队将米粮炒制成“行军粮”,每个士兵单独背负十日份干粮,炊事班改造“三层蒸笼行军锅”(底层化雪、中层煮饭、上层烘衣)提升热食保障。
全军预先准备竹制雪橇2000架、九股麻绳5万米、獾油膏3000斤等物资。
雪橇用于险峻处拖曳大炮或物资,麻绳用于搭建绳梯、捆绑物资,獾油膏用于防冻伤。另征集骡马两千匹用于运输。
动员熟悉地形的本地山民、采药人一百名,随大军前行。
梁启贤安排妥当,李秀成一声令下,第三军除去守备米仓关的一个旅,和作佯兵西出葭萌关的一个旅,驻守荔枝道镇巴关的一个团,剩余三万余人即刻着手准备翻山。
好在多数物资早已从成都、重庆等地运抵,将士们只需临时包装、分发。
五日后,即公历1853年12月28日,清咸丰三年十一月廿八日,一个大雪纷飞的清晨,西军第三军三万余将士从米仓山南麓的南江出发,踏上翻越米仓山的征程。
陈坤书的第七师为先锋,李秀成紧随其后,参谋长张有山居中协调,军师梁启贤垫后收容掉队人员。
米仓道果真是天险,极难行走。山道狭窄,将士们如一条长龙,行进在崎岖不平的山道间。
大家小心翼翼地攀爬过“岩棱如獠牙倒竖”的鬼牙岭;
走过唐宋时期凿壁铺设、人踩上去便吱呀作响的古栈道;
穿过白毛风山谷时,大风裹挟着碎冰粒,如密集排枪般打在将士们的脸和身上。
山下刚刚结冰,不算太冷,然而越往山上走,就愈发寒冷。手脚暴露在外,几分钟内便会冻伤。
遇到艰辛难行之处,将士们就用麻绳结成绳梯,人如猴子般攀着绳梯向上走,再将骡马绑上,前拉后推的通过。
尽管第三军准备充分,但翻过鬼牙岭时,仍有十几匹骡马失足坠崖,两门火炮损坏,数百斤粮食辎重损失。
将士们饮冰卧雪,艰难前行。越往山上走,冻伤、摔伤的战士越多。
就在后队的军师梁启贤,看到各收容点点的伤病员不断增多,储备物资大量消耗时。全军的最前端的开路先锋——第七师的一个侦察连,抵达了米仓道北段最艰险的“百丈崖”附近。
-----------
第三军进山已有十天,这十日里,雪花时断时续地飘落,越往山上攀登,道路愈发艰难。
常胜今年十八岁,是米仓山上的山民,平日靠猎取山中猎物、采集药材到山下集镇换钱为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