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恩菲尔德1853型线膛枪(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太平天国之东方醒狮》最新章节。
重庆城的西南方城门名为金汤门,金汤门外的长江畔,往昔是一片片田地与缓坡。西军攻占重庆后,便在此处设立了军工作坊,后来萧云骧干脆将其命名为西军重庆枪械局。
这枪械局占地约5000平方米,工匠超过800人。整个工厂划分为生产区和仓储及辅助区两大部分。其中,生产区包含金属加工车间、木工车间和装配车间;仓储及辅助区设有铁料、木料、火药仓库,还有成品仓库,用于存放待检的成品枪支。
这日,萧云骧、左宗棠以及姚、卢两位侍卫,在枪械局总办丁竹溪的陪同下,正在巡视军工厂。
丁竹溪今年28岁,字守存,乃重庆城人士。其家族原本为书香门第,然而到了父辈家道中落,他幼年生活颇为困苦。但他读书极为用功,17岁考中秀才,26岁考中举人。正当他全力备战会试之时,重庆城被西军攻破。
丁竹溪虽接受传统儒家教育,却对西方的“奇技淫巧”兴趣浓厚。他与李竹青交情颇深,常受其资助。鸦片战争后,他开始钻研西方军事技术,自学天文、数学、化学、机械等诸多学科。
在李竹青的资助下,他成功合成雷酸银,研制出雷管起爆装置,改进了传统火器的点火方式,取得了与欧洲相似的化学实验成果。
他曾用银片与硝酸自制雷酸银,爆炸差点让他毁容,可他依旧坚持研究。还发明了能弹射至空中爆炸的跳雷,以及伪装成书信匣的暗杀武器“手捧雷”。
西军攻破重庆后,李竹青曾邀他出仕,他颇为犹豫。待到西军攻破成都,占领大半个四川后,他看到西军学堂的教材,对其中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内容兴趣大增。
待李竹青再次邀请,他便不再迟疑,加入了西军。
萧云骧回到重庆后,与之稍作交谈,便发现是个技术狂人,当下便毫不犹豫地将他提拔为新成立的枪械局局长,负责整合原有军工作坊。
丁竹溪毫不迟疑地接下了这个职位,还时常带着西军学堂的数理化教材,向萧云骧请教问题,两人很快便熟络起来。
几人来到金属加工车间,只见匠人们正操纵水力锻锤,快速地锻打着铁板,叮叮当当的声音不绝于耳。
萧云骧看着身材瘦削、眉骨高耸、眼角留有实验事故伤疤的丁竹溪,高声问道:“守存,现在枪械局的月产量是多少支枪?”
丁竹溪大声回道:“回大王,目前一个月产量约七八千支,但预计后面产量可能会减少。”
车间里噪音极大,两人几乎是扯着嗓子说话。
当前西军总数十七八万,全部装备燧发枪的部队还不到三分之一。萧云骧听闻产量要减少,心中焦急,便带着众人出了车间,往成品仓库区走去。
“什么原因?”待噪音稍减,萧云骧便急切地问道。
“大王,有几个原因。”丁竹溪不紧不慢地回答,“一是铁的产量上不去,以前还能从外省购进,现在被清妖封锁,我们自行生产的不够用。”
“二是四川没有优质的燧石矿,制造燧石工序繁杂,且良品率不高。”
“三是水力作为动力,受季节影响较大,丰水期水量过多,枯水期水量又不足,颇为麻烦。”
萧云骧听后不住点头,几人说着便走到了成品仓库。
仓库旁有个偌大的靶场,工匠们正在验枪,“砰砰”的枪声不断传来。
萧云骧走上前去,从一个工匠手中接过一把新制的燧发枪。他熟练地检查燧石是否完好、火门是否通畅、推弹杆和油脂等工具是否齐备。
接着取出纸制定装弹,咬开纸弹壳末端,将少量火药倒入枪机火药池,随后关闭火门盖以防洒落。
再把枪口竖直,将剩余火药倒入枪膛,用油脂纸包裹后塞入枪膛,抽出推弹杆,用力压实弹丸和火药,扳动击锤至半待发状态。
然后瞄准、击发,四五十米外的木板靶瞬间被打出一个弹孔。
打完一枪,萧云骧看了看这把燧发枪,只见其枪身护木颇为粗糙,只是简单地涂了一层油漆,没有后世博物馆中那些精美的花纹。不过,作为批量生产的制式武器,这倒也无妨。
“守存,这枪的零件还是无法完全通用吗?”萧云骧问道。
丁竹溪面露难色:“大王,我们没有精密的机床,很多零件还是靠工匠手工打造,虽尽量统一了标准,但还是很难做到完全通用。”
萧云骧把燧发枪还给试枪的工匠,几人朝着丁竹溪的现场办公室走去。
刚走进办公室,萧云骧便对丁竹溪吩咐道:“守存,我们不搞大锅饭,对于产量高、质量好的工匠,奖金该给就给。”
“能进行技术创新的工匠,更要重奖。枪械局的这些制度,必须坚决推行。”
“大王,我们一直在执行,一些细节我与工匠们确定好后,报给大王审核。”丁竹溪回答道。
萧云骧摆了摆手:“这些细节你直接决定就行。”说完,他向身后的卢岭生招了招手。
卢岭生立刻把身上一直背着的一把步枪,递给萧云骧,姚福堂也把手上的一个盒子放在房间的办公桌上。
萧云骧接过步枪,递给丁竹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