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贤才入世风云动,朝堂新局起波澜(1/1)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雁翎破阵录》最新章节。

北方边境大捷的喜悦还未在京城完全消散,一道关于贤才的举荐奏章便摆在了新皇的御案之上。奏章中提及的人名叫诸葛逸,出身诸葛家族,籍贯曲靖,此人履历之精彩,才学之渊博,让新皇不禁心生好奇与期待,当即命人宣举荐官员入宫详述。

举荐官员匆匆赶到,在御书房中,他恭敬地向新皇与一旁的萧宇介绍道:“陛下,萧大人,这诸葛逸可是难得一见的奇才。他出身名门,自幼饱读诗书,不仅在经史子集上造诣深厚,更是对兵法韬略、奇门遁甲有着独特的见解。早年他做教书先生时,培育出不少杰出弟子,后来出任本地知府,把那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对他感恩戴德。去年科举,他一举夺魁,高中文科状元,实在是才华横溢,德才兼备啊。”

新皇听后,眼中满是赞赏:“如此贤才,实乃我朝之幸。依爱卿之见,他担任何职最为合适?”官员稍作思索,回道:“陛下,以臣愚见,诸葛逸可堪大任。他有治国理政之才,可任丞相,辅佐陛下处理朝政;亦通军事谋略,做军师也定能为我朝出谋划策,决胜千里;若论教导君王,其才学与品德,做陛下的老师也绰绰有余。”

新皇转头看向萧宇,问道:“萧爱卿,你意下如何?”萧宇微微皱眉,沉思片刻后说道:“陛下,人才难得,诸葛逸既然如此出众,自然要妥善任用。只是,臣以为需对其进行一番考察,毕竟丞相、军师或是帝师之位,关乎国家兴衰,不可草率决定。”新皇点头表示赞同:“萧爱卿所言极是,那就依你之见,如何考察?”

萧宇略作思忖,说道:“陛下,可先宣诸葛逸进京,安排他处理一些实际政务,观察他的理政能力与为人处世之道;再命他参与军事研讨,考察其军事见解与应变能力;至于学识品德,可安排朝中饱学之士与其交流切磋,如此多番考察,方能确定他最适合的职位。”新皇采纳了萧宇的建议,即刻下旨宣诸葛逸进京。

数日后,诸葛逸抵达京城。他一袭素袍,气宇轩昂,眼神中透着聪慧与坚定。入宫拜见新皇后,新皇对他的仪表谈吐颇为满意,随后便按照萧宇的建议,安排他参与政务处理。诸葛逸不负众望,面对堆积如山的公文,他思路清晰,处理得有条不紊。无论是复杂的民生问题,还是繁琐的财政事务,他都能迅速抓住关键,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在军事研讨会上,面对朝中将领抛出的各种军事难题,诸葛逸侃侃而谈。他详细分析了当前国内外的军事形势,对不同兵种的运用、战略战术的制定都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还提及自己对兵器研发的一些想法,认为可以通过改良兵器,提升军队的战斗力。他的观点新颖且实用,让在场的将领们纷纷点头称赞。

而在与朝中饱学之士的交流中,诸葛逸更是展现出了深厚的学识底蕴。他对经史子集的解读鞭辟入里,对诗词歌赋的创作信手拈来,其品德修养也备受赞誉,与人交谈谦逊有礼,不骄不躁。

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新皇与萧宇对诸葛逸的才能有了全面的了解。在一次朝堂议事中,新皇再次提及对诸葛逸的任用问题:“诸位爱卿,经过这段时间的考察,诸葛逸的才能大家有目共睹。如今,朕想听听大家的意见,他究竟担任何职最为合适?”

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支持诸葛逸担任丞相的大臣认为,他在政务处理上展现出的能力,足以辅佐新皇治理国家,推动新政的进一步实施;主张他担任军师的大臣则强调他卓越的军事见解,在如今复杂的国际形势下,能为国家的军事决策提供有力支持;还有一些大臣坚持认为,以诸葛逸的才学和品德,做帝师可以更好地辅佐新皇,提升新皇的治国理政能力。

萧宇在一旁静静聆听,待大臣们争论稍歇,他站出来说道:“陛下,臣以为,诸葛逸才华横溢,无论担任何职都能为国家做出贡献。但眼下,新政正处于关键时期,丞相一职需处理诸多复杂政务,协调各方利益,诸葛逸虽有能力,但初入朝堂,根基尚浅,恐难以驾驭全局。而军师一职,关乎军事机密与战略决策,需对军队有深入了解,目前来看,他在这方面的经验稍显不足。相比之下,帝师之位,既能让诸葛逸发挥其才学,辅佐陛下提升治国智慧,又能让他在朝堂中逐渐积累人脉与经验,日后再委以重任也不迟。”

新皇听后,陷入沉思。良久,他开口道:“萧爱卿所言有理。诸葛逸,朕任命你为帝师,望你尽心尽力,辅佐朕治理国家,传授治国之道。”诸葛逸跪地谢恩:“陛下如此信任微臣,微臣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逸成为帝师后,每日与新皇探讨治国理政之策。他不仅传授新皇丰富的知识,还时常提及自己在民间的所见所闻,让新皇更加了解百姓的疾苦和需求。在他的影响下,新皇的治国理念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更加注重民生,关注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然而,朝堂之上并非所有人都对诸葛逸担任帝师一事心服口服。一些守旧派大臣认为,诸葛逸年轻且初入朝堂,资历尚浅,担任帝师是对皇权的不尊重。他们虽不敢公然反对新皇的任命,但在暗中开始谋划,企图寻找机会打压诸葛逸,以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地位。

萧宇敏锐地察觉到了朝堂上的这股暗流,他深知,诸葛逸的到来虽然为朝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也引发了新的矛盾和冲突。他必须时刻保持警惕,既要保护诸葛逸,又要确保新政的顺利推行,维护朝堂的稳定。在这个关键时期,一场突如其来的灾荒,让本就复杂的局势变得更加严峻......

这年,中原多地遭遇罕见旱灾,土地干裂,庄稼颗粒无收,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地方官员纷纷上奏,请求朝廷赈灾。新皇得知后,心急如焚,立刻召集众臣商议对策。朝堂之上,气氛凝重,大臣们各抒己见。有的主张开仓放粮,赈济灾民;有的建议组织百姓打井抗旱,寻找水源;还有的提出向周边国家购买粮食,以解燃眉之急。

诸葛逸作为帝师,也参与了此次朝议。他在认真听取了大臣们的意见后,站出来说道:“陛下,诸位大人,此次灾荒严重,关乎百姓生死,国家安危。开仓放粮固然重要,但只是治标之法。臣以为,我们应从长计议,一方面迅速开仓放粮,稳定民心;另一方面,组织水利专家和工匠,深入灾区,帮助百姓打井挖渠,寻找水源,同时推广耐旱作物的种植,从根本上解决旱灾问题。此外,在向周边国家购买粮食时,要注意价格和运输安全,防止被他国趁机敲诈。”

新皇听后,点头表示赞同:“诸葛爱卿所言极是。萧爱卿,此事就交由你和诸葛爱卿共同负责,务必尽快解决灾荒问题,让百姓度过难关。”萧宇和诸葛逸领命。

走出朝堂,萧宇对诸葛逸说道:“诸葛大人,此次任务艰巨,还望你我携手共进。”诸葛逸拱手道:“萧大人,久仰大名,能与大人一同为百姓做事,是在下的荣幸。还请大人多多指教。”

两人随即开始筹备赈灾事宜。萧宇负责调配粮食和物资,组织运输队伍,确保赈灾物资能及时运往灾区;诸葛逸则带领水利专家和工匠,先行前往灾区,勘察地形,制定打井挖渠的方案。

到达灾区后,诸葛逸看到百姓们生活的惨状,心中十分难过。他不顾旅途劳累,立刻投入到工作中。他亲自带领工匠们选址打井,手把手地指导百姓挖掘渠道。在他的努力下,一口口深井被打了出来,清澈的地下水喷涌而出,滋润了干涸的土地,也滋润了百姓们的心。

然而,赈灾工作并非一帆风顺。一些地方官员贪污腐败,克扣赈灾物资,导致百姓未能得到应有的救助。还有一些不法商人趁机哄抬物价,大发灾荒财。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赈灾工作的进展,也引发了百姓的不满和愤怒。

萧宇和诸葛逸得知后,雷霆震怒。他们成立了专门的调查组,对贪污腐败的官员和不法商人进行调查。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掌握了他们的犯罪证据,将这些官员和商人依法严惩。同时,他们加强了对赈灾物资的管理和监督,确保每一份物资都能送到百姓手中。

在萧宇和诸葛逸的共同努力下,赈灾工作逐渐走上正轨。灾区的情况也逐渐好转,百姓们的生活得到了保障,土地重新焕发出了生机。这场灾荒虽然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也让萧宇和诸葛逸更加了解了百姓的疾苦,坚定了他们为国家和百姓做事的决心。

然而,他们知道,前方的道路依然充满挑战。朝堂上的争斗还在继续,守旧派大臣们不会善罢甘休;国家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困难,经济的复苏、民生的改善都需要他们付出更多的努力。但萧宇和诸葛逸毫不畏惧,他们携手并肩,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为了百姓的幸福安康,继续在这条充满荆棘的道路上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