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加强与改革(1/1)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穿越时空征战沙场》最新章节。
高羽说道:“孔大人,此事就交付于你去筹备,务必尽快落实。” 他的语气严肃而郑重,对孔亮寄予了厚望。
孔亮郑重地拱手道:“殿下放心,臣定当全力以赴,不辱使命。” 他的脸上充满了坚定的决心,誓要将此事办好。
孔亮微微皱眉,神色凝重地向高羽进言:“殿下,如今自幽州迁徙而来的百姓,人数约达一百二十万之众。但因错过今年的农时,他们于各地实在无所事事。臣以为,可由州府出面,组织这些百姓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依据百姓出力多寡,相应给予钱财、粮食等物作为报酬。如此一来,既能有力推动荆州生产迅速恢复,又能让百姓有事可做,诸多潜在麻烦亦可迎刃而解。”
高羽听闻,心中暗自思忖,深觉此计甚妙。自敖仓运来如此多的粮食,如何合理分配一直是他心头的难题。若单纯作为救济粮发放,不仅容易滋生一大批游手好闲的懒汉,还极有可能引发荆州本地百姓的不满。而孔亮所提以工代赈之法,确是两全之策,既能保障生产建设,又能相对公平合理地分配粮食与金银财物。
高羽不禁面露赞许之色,点头说道:“此法甚好。其实这几日,本王一直在思索一事。本王手中有两份图纸,你可拿去。在百姓之中寻觅那些善于打造兵器甲胄的能工巧匠,让他们依照图纸所示的样式与方法进行锻造。待打造完成后,优先装备江夏郡的虎师。江夏郡地处荆州与扬州交界之处,局势复杂多变,加强此地军备,方可有备无患。”
孔亮恭敬地接过图纸,仔细端详后,不禁面露惊讶之色,连忙问道:“殿下,这甲胄与武器看似工艺精湛、精良无比,究竟是何种物件?”
高羽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解释道:“此铠甲名为明光铠,这刀则称作陌刀。你也知晓,江南之地与幽州大不相同,难以维持大规模的骑兵队伍。故而,必须为步兵配备能够克制骑兵的武器,这陌刀便是专为克制骑兵而设计打造的。” 孔亮恍然大悟,拱手领命,而后转身离去,着手筹备相关事宜。
在孙长卿与独孤影的统领之下,南征大军如同一股迅猛而神秘的洪流,向着南方大地奔腾而去。仅仅耗时五天,这支训练有素、行动敏捷的军队,便以出其不意之势,悄然出现在零陵郡与桂阳郡的城下。
当桂阳郡的郡守远远望见燕军那整齐威严的阵列,以及飘扬的军旗时,心中顿时充满了恐惧与绝望。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强大军事力量,他深知抵抗只是徒劳,为了避免城中百姓遭受战火涂炭,经过一番痛苦的权衡,桂阳郡守最终选择打开城门,向燕军投降。
然而,零陵郡的守将却心存侥幸,妄图凭借坚固的城墙和城中的兵力,做最后的困兽之斗。他迅速下令关闭城门,组织城中军民加强防御,准备迎接燕军的进攻。燕军抵达后,立刻对零陵郡展开了严密的包围。
在接下来的三天里,围城的燕军纪律严明,有条不紊地执行着各项军事部署。他们在城外安营扎寨,设置防线,切断了零陵郡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城中的百姓们,在这紧张压抑的氛围中,人心惶惶,度日如年。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城中的粮草逐渐减少,士气也愈发低落。
到了第三天,城中的局势愈发严峻。面对绝境,一些将领开始动摇,他们深知继续抵抗下去,等待他们的只有城破人亡的结局。终于,在这种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城中的一位将领带领着一批士兵,冲进郡守府,杀死了固执抵抗的郡守。随后,他们打开城门,向城外的燕军投降。至此,荆襄九郡全部被平定。
半个月后,荆州下辖的九个郡,一百六十个县的近四百名大小官吏,加上从幽州来的一百多名官吏,总共约六百人左右,浩浩荡荡地齐聚江陵城,准备迎接荆州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官吏考核。
为了此次考核,刘基、宋辞、李善长等人不辞辛劳,进行了仔细的调研。他们深入了解了各个衙门和官职的运作情况,发现了诸多冗余和不合理之处,果断地裁撤了相当一部分多余的衙门和官职,并对一些行政区域进行了合并和区分。经过严格的测算,荆州未来的县丞以上官吏共需要三百五十人左右。
高羽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将此次官吏的选拔名额限定在了四百人。这意味着参与考核的六百人中,有三分之一的人将面临从官到民的命运转折。此次考核,高羽给出了明确而独特的要求。与以往侧重诗词歌赋的考核方式截然不同,这次考核就是按照三省六部的模式,以户、吏、兵、刑、礼、工六个部门作为基础分工。每一个部门精心出了三道题,而这所谓的考题,并非凭空想象,而是源于荆州近期各郡县出现的实际问题。共计十八道考题,由考生自己选取其中的六道考题进行答题。
考试一共安排了三天时间,一天一场,中午不休息,且不能提前交卷。每场一张考卷,也就是说每个考生半天需完成一道题。之所以每个考生需要回答六道题,而非三道,高羽有着周全的考虑。一方面,是考虑到专业不可能完全对口的问题。毕竟,未来的工作安排难以绝对精准地契合每个人的专长。万一这里所有人都擅长算数,总不能所有人都去从事户部的工作。另一方面,这也是为将来官员的提拔留存依据。毕竟未来的封疆大吏需要从这些人中间选拔,只有具备多方面才能的复合型人才,才有能力独当一面,应对复杂多变的政务。
在紧锣密鼓地选拔官吏的同时,高羽对于指挥中枢的改革也提上了重要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