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革命激荡2(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重生成为末代皇帝》最新章节。
谈及袁世凯,孙中山陷入片刻沉思,缓缓说道:“袁项城,在朝堂摸爬滚打多年,有一定的政治手腕和军事才能。只是他的心思难测,我虽听闻他对共和也有过些许表态,但始终难以完全信任。”杨度闻言,目光一闪,“孙先生有所不知,袁大人其实对共和理念并非全然排斥,只是身处复杂局势,有些顾虑罢了。”
两人就袁世凯的态度、清廷的未来走向以及当下的政治局势深入探讨了许久。杨度提出和谈的建议,孙中山陷入了深思,良久后说道:“若和谈能达成,清帝退位,共和建立,避免更多伤亡,倒也不失为一条出路。但谈判的条件,必须得保障共和政体的稳固。”
杨度见孙中山松口,心中一喜,赶忙说道:“孙先生放心,袁大人也明白这其中利害。只要双方能坦诚相对,必能达成共识。”随后几日,双方开始紧锣密鼓地为南北和谈做准备,试探双方底线。
和谈初步达成后,孙中山与袁世凯虽表面上维持着平和的态度,可内心都清楚,这只是初步的妥协,各自心中都有着诸多考量。此后,双方开始通过密电频繁往来,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博弈。
- 第一封密电:孙中山率先发出密电,言辞恳切却又暗藏锋芒。他在电文中强调共和理念是革命的根本,希望袁世凯能明确且坚定地表明对共和的拥护,这关乎未来国家的走向。“共和大业,乃民心所向,先生既已应允,望能矢志不渝,共筑民主新邦。”
- 袁世凯回电:袁世凯很快回电,措辞极为巧妙。他表达了对共和的支持,却又着重提及当前局势复杂,军队的稳定、各方势力的平衡都需谨慎对待,暗示自己在推动共和过程中面临的种种难处,侧面提醒孙中山要考虑他的处境。“共和之念,世凯心向往之。然局势纷扰,各方掣肘,诸事尚需从长计议,还望孙先生体谅。”
- 孙中山再发电:孙中山看到回电后,陷入沉思。他深知袁世凯的老谋深算,为了进一步试探,他再次发电,提及共和政府的权力分配,暗示袁世凯不应有过多集权的想法。“共和政府,权力当公之于民,合理分配,方能长治久安。先生手握重兵,日后在政府中责任重大,还望以大局为重。”
- 袁世凯再次回应:袁世凯收到电文后,嘴角微微上扬,他明白孙中山对他的警惕。在回电中,他巧妙地回避了权力分配的敏感问题,大谈特谈国家统一和民生建设,试图转移焦点。“国家初定,统一与民生为要。世凯愿与孙先生携手,共促发展,不负百姓所望。”
- 多次密电交锋:随着密电往来的增多,双方在关键问题上不断试探底线。孙中山坚持共和政体的核心原则,要求袁世凯严格遵守相关规定;袁世凯则在拥护共和的表面下,试图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实际权力和利益。每一次密电的回复,都经过双方幕僚的反复斟酌,字里行间充满了玄机。
- 和谈意愿的达成:经过多轮密电试探与沟通,双方逐渐摸清了对方的底线和意图。孙中山意识到,在当前形势下,适当的妥协或许是实现和平与共和的必要手段;袁世凯也明白,完全违背革命党和民意,他将难以掌控大局。最终,双方达成和谈意愿,决定将具体的条款和细节留待正式谈判中敲定,一场决定中国命运走向的南北和谈,就此拉开序幕 。
最终谈判地点选在上海。袁世凯带着杨度等幕僚抵达时,南方代表早已等候多时。孙文并未亲自到场,而是委派了干练的代表。
1911年12月,上海英租界的市政厅,气氛凝重得仿佛能拧出水来。窗外,黄浦江的水汽裹挟着寒冬的凛冽,透过紧闭的窗缝丝丝渗入。厅内,一张长桌横陈,将南北双方代表泾渭分明地隔开。南方革命党代表身着笔挺的中山装,神色坚毅,目光中透着对共和理想的执着;北方袁世凯的代表们则身着长袍马褂,表情冷峻,举手投足间满是官场的老到。
谈判当日,上海的谈判室内气氛紧张压抑。南方代表严阵以待,北方代表袁世凯的幕僚们也一脸严肃。南方代表率先表明态度,清帝必须退位,建立民主共和政体是谈判的前提。袁世凯的代表对此并无异议,但在清帝退位后的皇室待遇以及未来政府权力分配上,双方产生了激烈分歧。袁世凯脸色一沉,冷笑道:“清帝退位可以答应,但皇室的体面和日后生活总得有个保障吧。不然,我袁某如何向天下交代?”
南方代表伍廷芳率先打破沉默,他站起身,双手撑在桌上,目光炯炯地扫视全场:“和谈之基,在于清帝退位,共和建立,此乃不容置疑之前提。”声音坚定有力,在空旷的大厅里回响。
北方首席代表唐绍仪不慌不忙,轻咳一声,缓缓起身。他整了整衣角,皮笑肉不笑地回应:“清帝退位,大势所趋,袁公亦有此念。然皇室存续多年,优待条件不可不议,此关乎天下人心,望诸位三思。”
伍廷芳闻言,眉头微皱,心中暗忖这果然是袁世凯的老谋深算之处,想用皇室优待来换取更多政治筹码。他毫不退让,语气加重:“共和之下,人人平等,皇室特权当大幅削减,仅可保留必要生活保障。若给予过多特权,与民主理念背道而驰,如何向天下百姓交代?”
这时,一旁的北方代表突然发难:“南方既言共和,却手握重兵,不肯裁军,这让北方如何安心?莫非是想借共和之名,行武力独裁之实?”此言一出,气氛瞬间剑拔弩张,南方代表们纷纷变色,拍案而起。
南方另一代表汪精卫赶忙起身,抬手示意大家稍安勿躁,然后看向唐绍仪,言辞恳切又暗藏机锋:“袁公手握北洋雄师,我们亦有革命武装,裁军之事,当在共和稳固之后,双方同步进行。此刻谈裁军,难免让人揣测另有深意。”
唐绍仪心中暗恼,却又不便发作,只能强压怒火,继续周旋:“那未来政府权力分配,袁公之意,当以稳定大局为重,中央需有足够权威,方能号令四方。”
伍廷芳冷笑一声,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央权威需建立在民主选举、权力制衡之上,而非一人独揽大权。袁公若真心拥护共和,就应尊重共和体制下的权力架构。”
杨度也跟着说道:“诸位皆是为了国家,此刻若逼得太紧,恐生变故。不如双方各退一步,达成共识。”
谈判陷入僵局,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窗外天色渐暗,室内的紧张气氛却丝毫未减。每个人都明白,这场和谈不仅关乎个人利益,更关乎中国未来的走向。在这漫长的交锋中,每一句话都像是一把利刃,在试探着对方的底线,也在雕琢着未来中国的雏形。
随后几日,双方围绕着清帝退位条件、皇室待遇、未来政府架构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价还价。每一个条款,双方都据理力争,互不相让。袁世凯时而强硬,时而又做出些许让步,试图在这场谈判中掌握主导权。南方代表则以革命大义为旗帜,坚决维护共和原则。北方代表提出要给予皇室较为优厚的待遇,包括大量的经费和一定的特权。南方代表坚决反对,认为这与共和理念相悖。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谈判一度陷入僵局。
孙中山得知谈判陷入困境后,与同僚们紧急商议。他深知,此刻若不做出些许让步,和谈破裂,战火重燃,百姓又将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于是,他决定在皇室待遇上适当放宽条件,但在共和政体的核心问题上,绝不让步。孙中山私下联系杨度,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杨先生,共和是无数仁人志士用鲜血换来的希望,这一点绝不能动摇。皇室待遇,我们可以再商议,但未来政府必须是民主共和的,袁大人也必须拥护共和。”杨度将孙中山的话转达给袁世凯后,袁世凯经过深思熟虑,袁世凯私下找到南方代表,言辞恳切地说道:“我袁某并非冥顽不灵之人,共和大势我也看得清楚。但皇室在这天下存续多年,骤然没了依靠,我实在不忍。只要你们能在皇室待遇上松口,我必定全力促成清帝退位,保这天下和平过渡。”
南方代表经过内部商议,最终在皇室待遇上做出了一定妥协。双方终于达成了初步协议:清帝退位,建立共和政府;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给予皇室一定的优待条件 。
经过多日的艰苦谈判,双方终于达成协议:清帝退位,建立共和政府;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但必须宣誓拥护共和;给予皇室一定的优待条件,但大幅削减特权。
谈判结束后,袁世凯和杨度返回府邸。袁世凯长舒一口气,说道:“皙子,这次谈判虽艰难,但也算达到了咱们的目的。只是这未来……”。杨度微微一笑,说道:“大人,不管未来如何,咱们此刻已在这风云变幻的局势中,踏出了关键一步。”
和谈结束后,孙中山望着窗外的天空,心中五味杂陈。这场和谈虽达成了初步的和平,但未来的路还很长,共和的根基能否稳固,袁世凯又是否真的会拥护共和,一切都是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