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回 弄玉吹箫双跨凤 赵盾背秦立灵公(1/1)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古典白话合集》最新章节。

话说秦穆公陆续兼并了二十个国家,成功称霸西戎。周襄王得知后,派尹武公送去金鼓,以示祝贺。秦穆公自称年事已高,入朝不太方便,便让公孙枝前往周朝答谢。这一年,繇余因病去世,秦穆公深感痛惜,随后任命孟明视担任右庶长。公孙枝从周朝返回后,察觉到秦穆公对孟明视十分看重,于是也告老还乡,辞去官职。这些事暂且按下不表。

秦穆公有个小女儿,出生的时候,正好有人献上一块璞玉,雕琢之后,得到一块碧绿美玉。女儿满周岁时,宫中摆放了晬盘,女儿唯独拿起这块美玉,爱不释手,因此取名为弄玉。弄玉渐渐长大,容貌绝美,而且聪明过人,她擅长吹笙,不用乐师教导,就能吹出独特的曲调。秦穆公找来能工巧匠,将那块美玉剖制成笙。弄玉吹奏起来,声音如同凤鸣一般动听。秦穆公非常宠爱这个女儿,特意修筑了一座高楼给她居住,取名为凤楼。楼前有一座高台,也叫凤台。

弄玉十五岁时,秦穆公想为她挑选一位如意郎君。弄玉却立下誓言:“我一定要找到一位擅长吹笙,能与我相互唱和的人,才愿嫁给他,其他人我都不考虑。” 秦穆公派人四处寻访,却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

一天,弄玉在楼上卷帘闲望,只见天空晴朗,明月高悬,宛如明镜。她让侍儿点燃一炷香,然后拿起碧玉笙,临窗吹奏。那声音清脆悠扬,响彻天际。微风轻轻拂过,忽然间,似乎有人在与她应和。那声音忽远忽近,十分奇妙。弄玉心中诧异,便停下吹奏倾听,那声音也随即停止,但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弄玉迎着微风,满心惆怅,仿佛丢失了什么重要的东西。她在窗边徘徊到半夜,直到月亮西斜,香也燃尽,才将玉笙放在床头,勉强入睡。

在睡梦中,弄玉梦见西南方天门大开,五彩霞光如白昼般照耀。一位英俊潇洒的男子,头戴羽冠,身披鹤氅,骑着彩凤从天而降,落在凤台之上。男子对弄玉说:“我是太华山的山神。上帝命我与你结为夫妻,我们会在中秋之日相见,这是前世注定的缘分。” 说着,他从腰间解下赤玉箫,倚着栏杆吹奏起来。那彩凤也展开翅膀,鸣叫起舞。凤声与箫声相互应和,宫商和谐,悦耳动听。弄玉听得如痴如醉,不禁问道:“这是什么曲子?” 男子回答说:“这是《华山吟》的第一曲。” 弄玉又问:“我能学习这支曲子吗?” 男子说:“既然我们将结为夫妻,传授给你又有何难?” 说完,便径直上前,握住弄玉的手。弄玉猛然惊醒,梦中的景象却依然历历在目。

第二天,弄玉将这件事告诉了秦穆公。秦穆公便让孟明视按照梦中男子的模样,前往太华山寻访。一位山野村夫指着说:“山上的明星岩,有一个异人,从七月十五日起就来到这里,独自搭建草庐居住。他每天下山买酒自饮,到了晚上,必定吹奏一曲箫,箫声传遍四方,听到的人都忘记了睡觉,不知道他是哪里人。” 孟明视登上太华山,来到明星岩下,果然看到一位头戴羽冠、身披鹤氅的人,他面容如玉,嘴唇红润,气质超凡脱俗。孟明视知道这就是要找的异人,上前作揖,询问他的姓名。那人回答说:“我姓萧,名史。足下是何人?来此有何事?” 孟明视说:“我是本国的右庶长,名叫百里视。我们国君为爱女挑选夫婿,女儿擅长吹笙,一定要找到能与她相配的人。听说足下精通音乐,我们国君渴望与您一见,特命我前来迎接。” 萧史说:“我只是略懂音律,并无其他长处,不敢担当此重任。” 孟明视说:“您与我一同去见我们国君,自会有分晓。” 于是,两人一同乘车返回。

孟明视先去拜见秦穆公,禀报了寻访的情况,然后带着萧史进宫谒见。秦穆公坐在凤台之上,萧史上前拜见说:“我是山野村夫,不懂礼法,还望国君宽恕!” 秦穆公见萧史容貌潇洒,气质超凡,心中顿时有了三分欢喜。他让萧史坐在一旁,问道:“听说你擅长吹箫,那也擅长吹笙吗?” 萧史回答说:“我只会吹箫,不会吹笙。” 秦穆公说:“我本想为女儿寻觅一位擅长吹笙的伴侣,如今箫与笙并非同一种乐器,看来你与我女儿不相配。” 说罢,示意孟明视带萧史退下。

弄玉得知后,派侍者传话给秦穆公说:“箫与笙都属于乐器一类。这位客人既然擅长吹箫,为何不让他展示一下才华呢?怎能让他空有技艺却离去呢?” 秦穆公觉得有理,便命萧史吹奏一曲。萧史拿出一支赤玉箫,那箫玉色温润,赤光耀眼,一看就是稀世珍宝。他刚吹奏第一曲,清风就徐徐吹来;吹奏第二曲时,彩云从四方聚拢;吹奏到第三曲时,只见白鹤成对在空中翱翔飞舞,几只孔雀也栖息在树林边,百鸟和鸣,许久才散去。秦穆公十分高兴。此时,弄玉在帘内看到这般奇异景象,也欣喜地说:“这就是我命中注定的丈夫啊!”

秦穆公又问萧史:“你知道笙箫是如何制作的?起源于何时吗?” 萧史回答说:“笙,有生发之意,是女娲氏所造,取万物生发之义,音律对应太簇。箫,有肃杀之意,是伏羲氏所造,取肃清之义,音律对应仲吕。” 秦穆公说:“详细说说。” 萧史接着说:“我精通的是箫,那就只说箫吧。从前伏羲氏将竹子编成箫,形状参差不齐,模仿凤凰的翅膀;声音和谐美妙,如同凤凰鸣叫。大的叫‘雅箫’,由二十三根竹管编成,长一尺四寸;小的叫‘颂箫’,由十六根竹管编成,长一尺二寸,统称箫管。没有封底的,叫做‘洞箫’。后来黄帝让伶伦在昆溪砍伐竹子,制成笛子,横着有七个孔,吹奏起来也像凤鸣,形状较为简单。后人嫌箫管过于繁杂,就只用一根竹管竖着吹奏。又把长的称为箫,短的称为管。如今的箫,已不是古代的箫了。” 秦穆公问:“你吹箫为何能招来珍禽呢?” 萧史又回答说:“箫的形制虽然有所简化,但声音的本质没有改变。制作箫是为了模仿凤鸣,凤凰是百鸟之王,所以其他鸟儿听到凤凰的声音,都会飞来聚集。从前舜创作箫韶之乐,凤凰应声而来。凤凰都能招来,何况其他鸟儿呢?” 萧史对答如流,声音洪亮。秦穆公越发喜悦,对萧史说:“我有个女儿叫弄玉,精通音律,我不想把她嫁给一个不懂音乐的人,愿意把她许配给你。” 萧史神情严肃,再次拜谢推辞说:“我只是山野之人,怎敢高攀王侯之家呢?” 秦穆公说:“小女之前立下誓愿,要选择擅长吹笙的人为伴侣。如今你的箫艺,能通天地、感万物,比笙更胜一筹。况且小女还有梦中预兆,今天正好是八月十五中秋佳节,这是天赐良缘,你不能推辞。” 萧史这才拜谢应允。

秦穆公让太史挑选良辰吉日,为二人举行婚礼。太史奏报,今晚中秋佳节,是大吉之日,天上月圆,人间也将团圆。秦穆公便让侍从准备热水,让萧史沐浴洁身,赐给他崭新的衣冠,然后将他送到凤楼,与弄玉成亲。婚后,夫妻二人感情和睦,自不必多说。

第二天早上,秦穆公任命萧史为中大夫。萧史虽然位列朝堂,但不参与国家政事,每天都住在凤楼中,不吃人间烟火,偶尔喝上几杯酒。弄玉跟着萧史学习吐纳导气之法,渐渐地也能辟谷绝食。萧史教弄玉吹奏箫曲《来凤》。大约过了半年,一天夜里,夫妻二人在月下吹箫,忽然有一只紫凤落在凤台左边,一条赤龙盘在凤台右边。萧史说:“我本是上界仙人,上帝因为人间史籍散乱,命我下凡整理。于是在周宣王十七年五月五日,我降生在周朝的萧氏家中,成为萧三郎。到了周宣王末年,史官失职,我便将历史本末连贯起来,补充典籍的遗漏。周朝人因为我对史学有功,就称我为萧史,至今已经一百一十多年了。上帝命我担任华山之主,与你有前世的缘分,所以通过箫声让我们结合。但我们不应久留人间,如今龙凤来迎接我们,可以离开了。” 弄玉想向父亲辞行,萧史不同意,说:“既然成为神仙,就应该超脱无忧,怎能对眷属产生眷恋之情呢?” 于是,萧史骑着赤龙,弄玉骑着紫凤,从凤台向着云端飞去。(如今人们称佳婿为 “乘龙快婿”,就是源于这个典故。)当晚,有人在太华山听到了凤鸣之声。

第二天早上,宫中侍从将此事禀报给秦穆公。秦穆公怅然若失,许久才感叹道:“神仙之事,看来真的存在啊!倘若此时有龙凤来迎接我,我舍弃山河,就如同丢弃破鞋一般!” 他派人前往太华山寻找萧史和弄玉的踪迹,却一无所获。于是,秦穆公在明星岩修建祠堂,每年按时用酒果祭祀。这座祠堂至今仍被称为萧女祠,祠中时常能听到凤鸣之声。六朝时期的鲍照写过一首《萧史曲》:“萧史爱少年,嬴女童颜。火粒愿排弃,霞雾好登攀。龙飞逸天路,凤起出秦关。身去长不返,箫声时往还。” 江总也有诗写道:“弄玉秦家女,萧史仙处童。来时兔月满,去后凤楼空。密笑开还敛,浮声咽更通。相期红粉色,飞向紫烟中。”

秦穆公从此厌倦谈论战争,渐渐有了超脱尘世的想法。他将国家政事全部交给孟明视处理,每日修身养性,追求清净无为。不久,公孙枝也去世了。孟明视推荐子车氏的三个儿子奄息、仲行、针虎,说他们都有贤德,国内人称他们为 “三良”。秦穆公将三人都任命为大夫,对他们恩宠有加。

又过了三年,也就是周襄王三十一年春天二月十五,秦穆公坐在凤台赏月,思念起女儿弄玉,不知道她身在何处,何时才能相见,想着想着便睡着了。在梦中,他看见萧史和弄玉骑着一只凤凰前来迎接他,一同游览广寒之宫,那里寒冷刺骨。秦穆公醒来后,就患上了寒疾,没过几天便去世了,人们都认为他是成仙而去。秦穆公在位三十九年,享年六十九岁。他最初娶晋献公的女儿为妻,生下太子罃,此时太子罃即位,就是秦康公。秦康公将秦穆公安葬在雍地,依照西戎的习俗,用活人殉葬,一共用了一百七十七人,子车氏的三个儿子也在其中。国人都为他们感到悲哀,为此创作了《黄鸟》一诗,这首诗收录在《毛诗?国风》中。后人评论秦穆公让 “三良” 殉葬一事,认为他死后抛弃贤才,没有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做好打算。只有宋苏东坡学士题写的《秦穆公墓》一诗,见解与众不同。诗中写道:“橐泉在城东,墓在城中无百步,乃知昔未有此城,秦人以此识公墓。昔公生不诛孟明,岂有死之日,而忍用其良?乃知三子殉公意,亦如齐之二子从田横。古人感一饭,尚能杀其身。今人不复见此等,乃以所见疑古人。古人不可望,今人益可伤!”

话分两头。再说晋襄公六年,他立自己的儿子夷皋为世子,让庶弟公子乐到陈国去做官。这一年,赵衰、栾枝、先且居、胥臣先后去世,一下子失去四位卿大夫,职位都空缺了出来。第二年,晋襄公在夷地大规模检阅战车和士兵,撤销了新设立的二军,恢复三军的编制。晋襄公原本想让士谷、梁益耳担任中军将领,让箕郑父、先都担任上军将领。先且居的儿子先克进谏说:“狐偃、赵衰对晋国有大功,他们的儿子不应被忽视。况且士谷担任司空,与梁益耳都没有战功,突然让他们担任大将,恐怕人心不服。” 晋襄公听从了他的建议,任命狐射姑为中军元帅,赵盾为副手;任命箕郑父为上军元帅,荀林父为副手;任命先蔑为下军元帅,先都为副手。

狐射姑登上将坛发号施令,指挥起来得心应手,旁若无人。他的部下军司马臾骈劝谏说:“我听说‘军队取胜在于团结’。如今三军将领,不是老将,就是世袭的大臣。元帅应该虚心请教,保持谦逊的态度。刚愎自用、骄傲自负,这是子玉在晋楚之战中失败的原因,不可不引以为戒。” 狐射姑大怒,喝道:“我刚发布命令,你这匹夫竟敢胡言乱语,扰乱军心!” 他喝令左右侍从鞭打臾骈一百下。众人心中都有不满。

再说士谷、梁益耳得知先克阻止他们晋升,心中十分怨恨。先都没能当上上军元帅,也对先克怀恨在心。当时太傅阳处父出使卫国,没有参与这次人事安排。等阳处父回国后,听说狐射姑担任元帅,便暗中向晋襄公上奏说:“狐射姑刚愎自用,喜好争强,不得民心,不是担任大将的合适人选。我曾经辅佐过子余(赵衰字子余)的军队,与他的儿子赵盾关系很好,深知赵盾贤能有才。尊重贤才、任用能人,这是国家的重要典章。国君如果挑选元帅,没有人比赵盾更合适。” 晋襄公采纳了他的建议,让阳处父在董地再次举行阅兵仪式,重新任命将领。狐射姑还不知道要更换元帅,依旧高高兴兴地站在中军将领的首位。晋襄公喊着他的字说:“贾季,之前我让赵盾辅佐你,现在你去辅佐赵盾。” 狐射姑不敢多言,只能唯唯诺诺地退下。晋襄公于是任命赵盾为中军元帅,让狐射姑辅佐他,上军和下军的将领则维持不变。

赵盾从此执掌国政,大力整顿政令,国人都心悦诚服。有人对阳处父说:“你直言不讳,确实忠诚,难道就不担心因此招人怨恨吗?” 阳处父说:“只要对国家有利,我怎敢回避个人恩怨呢?” 第二天,狐射姑单独拜见晋襄公,问道:“承蒙主公念及先人的微薄功劳,不嫌弃我无能,让我掌管军事。但忽然又更换元帅,我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是因为先臣狐偃的功劳不如赵衰吗?还是有其他原因呢?” 晋襄公说:“没有别的原因。阳处父对我说,你不得民心,难以胜任大将之职,所以才更换了元帅。” 狐射姑默默退下,心中充满了不甘 。

这年秋天八月,晋襄公病重,临终之际,他召来太傅阳处父、上卿赵盾以及其他大臣,在病榻前叮嘱道:“寡人继承父业,打败狄人、讨伐秦国,在对外征战中从未有过气馁。如今不幸,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就要与诸位长别了。太子夷皋年纪尚小,你们应当尽心辅佐,与邻国和睦相处,切不可丢掉晋国的盟主之位。” 群臣纷纷跪地,叩拜领命。晋襄公随后便与世长辞。

第二天,群臣准备拥立太子即位。赵盾却说道:“国家正面临诸多困难,秦国和狄人都是我们的仇敌,在这种情况下,不适合拥立年幼的君主。如今杜祁的儿子公子雍,正在秦国为官,他为人善良且年长,我们可以把他迎回来继承君位。” 群臣听后,一时无人回应。狐射姑则表示:“不如拥立公子乐。他的母亲,是先君宠爱的姬妾。公子乐在陈国为官,而陈国向来与晋国交好,不像秦国与我们有仇。若去迎接公子乐,早上出发,晚上就能回来。” 赵盾反驳道:“并非如此。陈国弱小且偏远,秦国强大又临近。从陈国迎回君主,对两国关系并无太多助益,而从秦国迎回君主,既能化解两国恩怨,又能得到秦国的援助,所以必须迎回公子雍才行。” 众人听后,便不再争论。于是,晋国派先蔑担任正使,士会为副使,前往秦国报丧,并迎接公子雍回国即位。

出发前,荀林父劝阻先蔑说:“夫人和太子都在国内,却要到他国迎接君主,恐怕事情难以成功,还可能引发其他变故。你为何不称病推辞呢?” 先蔑却认为:“国家政事由赵氏做主,能有什么变故?” 荀林父对旁人说道:“我们同朝为官,是同僚关系。我和士伯(先蔑字士伯)是同僚,不能不尽心提醒他。他不听我的劝告,恐怕此去只有离开之日,再无归来之时了。” 暂且不说先蔑前往秦国的事。

再说狐射姑见赵盾不采纳自己的建议,心中恼怒,愤愤地说:“狐氏和赵氏本是同等地位。如今难道只有赵氏,没有狐氏了吗?” 于是,他也暗中派人前往陈国,召公子乐回来,准备为争夺君位做打算。很快,就有人把这件事告知了赵盾。赵盾派自己的门客公孙杵臼,率领一百名家丁,埋伏在半路。等公子乐路过时,将其拦截并杀害。

狐射姑得知后,更加愤怒,说道:“让赵孟(赵盾字孟)掌权的,是阳处父。阳处父家族势单力薄,没有外援。如今他外出,住在郊外,负责各国会葬之事,刺杀他并非难事。赵盾杀了公子乐,我杀了阳处父,不也合情合理吗?” 于是,他与弟弟狐鞫居商议此事。狐鞫居说:“这件事我有能力办成。” 于是,狐鞫居带着家人伪装成盗贼,半夜翻墙进入阳处父的住所。此时,阳处父还在秉烛看书,狐鞫居径直上前攻击他,刺中了他的肩膀。阳处父惊慌失措,起身逃跑,狐鞫居紧追不舍,最终将其杀死,并割下首级带了回去。阳处父的随从,有人认出了狐鞫居,赶忙跑去报告赵盾。赵盾假装不信,呵斥道:“阳太傅是被盗贼所害,你怎么能随意诬陷他人?” 随后,他派人收殓了阳处父的尸体。这是九月间发生的事情。

到了冬十月,晋襄公被安葬在曲沃。襄夫人穆嬴带着太子夷皋为晋襄公送葬。途中,穆嬴对赵盾说:“先君有什么罪过?他的嫡子又有什么罪过?为何要舍弃这亲骨肉,到他国去另寻君主呢?” 葬礼结束后,众人捧着灵位进入宗庙。赵宣子(赵盾谥号宣子)在宗庙中对各位大夫说:“先君正是因为能够公正地施行刑罚和奖赏,才得以称霸诸侯。如今先君的灵柩还未下葬,狐鞫居却擅自杀死太傅,身为臣子,怎能不感到自身安危受到威胁?这种行为不可不加以讨伐。” 于是,赵盾将狐鞫居抓起来,交给司寇。司寇历数狐鞫居的罪行后,将其斩首。随后,赵盾派人到狐鞫居家,搜出阳处父的首级,用线缝在他的脖子上,然后安葬了他。狐射姑害怕赵盾已经知晓自己的阴谋,于是连夜乘坐小车,逃到翟国,投奔翟国君主白暾去了。

当时,翟国有个巨人叫侨如,身高一丈五尺,被称为长翟。他力大无穷,能举起千钧重物,脑袋像铜一样坚硬,额头像铁一般结实,瓦片和石块都无法伤害他。白暾任命他为将领,派他去侵犯鲁国。鲁文公派叔孙得臣率领军队抵御。当时正值冬月,漫天都是冻雾。大夫富父终甥预料即将下雪,便献计说:“长翟异常勇猛,我们只能智取,不能硬拼。” 于是,他们在要道上挖掘了几个深坑,用草席掩盖,上面再铺上一层浮土。当晚,果然下起大雪,雪将地面填平,让人分辨不出虚实。富父终甥率领一支军队,前去偷袭侨如的营寨。侨如出战,富父终甥佯装战败逃跑,侨如则奋勇追击。富父终甥留下暗号,自己沿着有标记的路径,朝着深坑的方向跑去。侨如在后面紧追不舍,结果掉进了深坑之中。叔孙得臣的伏兵见状,纷纷杀出,驱散了翟军。富父终甥用戈刺中侨如的喉咙,将其杀死。他们用大车装载着侨如的尸体,见到的人都十分惊骇,觉得就算是防风氏的骨头,也不过如此。叔孙得臣恰好在此期间生下长子,于是为儿子取名为叔孙侨如,以此纪念这次战功。此后,鲁国与齐国、卫国联合出兵讨伐翟国,白暾兵败身死,翟国也因此灭亡。狐射姑转而逃到赤翟的潞国,投奔潞国大夫酆舒。

赵盾得知后,感慨道:“贾季(狐射姑字贾季),是和我先人一同流亡的人,他辅佐先君,功劳不小。我杀狐鞫居,正是为了保护贾季。他却因惧怕获罪而逃亡,我怎么忍心让他孤身一人漂泊在翟国境内呢?” 于是,赵盾派臾骈护送狐射姑的妻子儿女前往潞国。臾骈召集家丁,准备出发。众家丁向他禀报说:“当初在夷地阅兵时,主人您一心忠于狐帅,却反而遭到他的羞辱,此仇不可不报。如今元帅让主人押送他的家眷,这是上天赐予我们报仇的机会。我们应当把他们全部杀掉,以雪此恨!” 臾骈连忙说道:“不行,不行!元帅把护送家眷的任务交给我,这是对我的信任。元帅让我护送,我却杀了他们,元帅能不怪罪我吗?乘人之危,是不仁之举;招人怨恨,是不明智的行为。” 于是,臾骈恭恭敬敬地迎接狐射姑的妻子儿女上车,仔细登记好他们的家财,亲自将他们护送出边境,所有财物都毫无遗失。狐射姑听说此事后,感叹道:“我身边有这样的贤人,我却没有察觉,我逃亡是理所当然的啊!” 赵盾从此更加看重臾骈的人品,有了重用他的想法。

再说先蔑和士会前往秦国,迎接公子雍回国即位。秦康公十分高兴,说道:“我国先君曾两次帮助晋国确立君主,到了我这一代,又将拥立公子雍,如此一来,晋国的君主就世代都由秦国扶持了。” 于是,秦康公派白乙丙率领四百辆兵车,护送公子雍前往晋国。

襄夫人穆嬴自从送葬回到朝廷后,每天清晨,都会抱着太子夷皋来到朝堂,放声大哭,对诸位大夫说:“这是先君的嫡子,你们为何要舍弃他?” 退朝后,她又乘车前往赵氏府邸,向赵盾叩头说:“先君临终前,将这个孩子托付给你,让你尽心辅佐。先君虽然已经离世,但他的遗言还在耳边回响。如果拥立他人为君,那把这个孩子置于何地?不立我的儿子,我们母子只有死路一条。” 说完,她又不停地号啕大哭。国人听闻此事,无不怜悯穆嬴,纷纷指责赵盾。诸位大夫也认为迎接公子雍的决策并不妥当。赵盾为此忧心忡忡,与郤缺商议道:“士伯(先蔑字士伯)已经前往秦国迎接年长的君主了,怎么能再立太子呢?” 郤缺说:“如今舍弃幼子拥立年长的君主,日后幼子长大,必然会引发变故。当务之急,是赶紧派人前往秦国,阻止士伯。” 赵盾说:“先确定君主,然后再派人,这样才名正言顺。” 于是,赵盾立刻召集群臣,拥立夷皋即位,这就是晋灵公,此时晋灵公年仅七岁。

百官朝贺刚刚结束,边境传来谍报:“秦国派大军护送公子雍,已经抵达黄河岸边。” 诸位大夫说:“我们对秦国失信了,该如何应对呢?” 赵盾说:“如果我们拥立公子雍,秦国就是我们的宾客。既然不接受秦国送来的君主,秦国就成了我们的敌国。派人去道歉,秦国反而会以此指责我们,倒不如出兵抵抗。” 于是,赵盾派上军元帅箕郑父辅佐晋灵公留守都城,自己亲自率领中军,先克为副将,接替狐射姑的职位。荀林父独自率领上军。先都因为先蔑前往秦国,也独自率领下军。三军整顿完毕后,出兵迎战秦军,在堇阴驻扎下来。

秦军已经渡过黄河,向东行进,在令狐扎下营寨。他们听说前方有晋军,还以为是来迎接公子雍的,因此毫无戒备。先蔑先来到晋军大营,拜见赵盾。赵盾将拥立太子的原因告诉了他。先蔑瞪大了眼睛,愤怒地说:“当初谋划迎接公子雍,是谁做主的?如今又立太子,还要拒绝我吗?” 说完,他拂袖而去,见到荀林父后,说道:“我后悔没有听从你的劝告,才落得今天这个地步。” 荀林父劝说道:“你是晋国的臣子,不留在晋国,还能去哪里呢?” 先蔑说:“我奉命前往秦国迎接公子雍,那么公子雍就是我的君主,秦国是我君主的辅助。我怎么能违背之前的承诺,贪图故乡的富贵呢?” 于是,先蔑转身奔回秦军大营。

赵盾见状,说道:“士伯不肯留在晋国,明日秦军必然会进逼,不如趁夜偷袭秦营,出其不意,或许能够取胜。” 于是,赵盾下令喂饱战马,让军士们在睡垫上吃饱饭,口中衔枚,快速行军。等到达秦营时,正好是三更时分。晋军一声呐喊,鼓角齐鸣,杀入秦营。秦军在睡梦中惊醒,战马来不及披上铠甲,士兵来不及拿起兵器,四下逃窜。晋军一直追到刳首之地,白乙丙拼死奋战,才得以逃脱,公子雍则死在乱军之中。先蔑叹息道:“赵孟背叛了我,但我不能背叛秦国!” 于是,他逃到了秦国。士会也感叹道:“我和士伯一同做事,士伯去了秦国,我不能独自回国!” 于是,他也跟随秦军回到了秦国。秦康公将他们二人都封为大夫。

荀林父对赵盾说:“当年贾季逃到狄国,相国念及同僚情谊,送回了他的妻子儿女。如今士伯和士会与我也有同僚之谊,我希望能像相国当年那样做。” 赵盾说:“荀伯重情重义,正合我意。” 于是,赵盾派卫士将先蔑和士会两家的家眷以及家财送往秦国。胡曾先生为此写诗道:“谁当越境送妻孥?只为同僚义气多。近日人情相忌刻,一般僚谊却如何?” 髯翁也有诗,讥讽赵宣子轻易决定迎接公子雍,却又将宾客变成敌人:“奕棋下子必踌躇,有嫡如何又外求?宾寇须臾成反覆,赵宣谋国是何筹?”

在这场战役中,各军将领都有所斩获,只有先克部下的骁将蒯得,因贪功冒进,不顾大局,被秦军击败,反而损失了五辆兵车。先克打算按照军法将他斩首,诸位将领纷纷为他求情。先克向赵盾说明情况后,只是剥夺了蒯得的田禄。蒯得心中十分怨恨。

再说箕郑父与士谷、梁益耳向来交情深厚。自从赵盾升任中军元帅后,士谷和梁益耳都失去了兵权,就连箕郑父也感到愤愤不平。当时,箕郑父负责留守都城,士谷和梁益耳常聚在一起,他们议论道:“赵盾独揽大权,随心所欲,目中无人。如今听说秦国派重兵护送公子雍,如果两国军队僵持不下,一时难以和解,我们就可以从中作乱,推翻赵盾,废掉夷皋,迎接公子雍,这样大权就都落在我们手中了。” 他们商议已定,然而,他们的计划能否成功,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