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回 周武王鹿台散财(1/1)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古典白话合集》最新章节。

“纣王敛吸民脂,不信当年放桀时;积粟已无千载计,盈财岂有百年期?须知世运无真主,却笑贪滢有阿痴;今日还归民社去,从来天意岂容私?”

话说众诸侯一同登上九间殿,只见丹墀之下,大小将领和头目们熙熙攘攘,簇拥在两旁。姜子牙传令军士,先去扑灭宫中的火焰。武王对姜子牙说:“纣王无道,残害百姓,而六宫近在咫尺,那些宫人宦官,遭受的迫害更为深重。如今军士去救火,难免会波及无辜之人。相父务必首先严令禁止,不要让他们再次遭受陷害。” 姜子牙赶忙传令:“凡是军士等人,只许救火,不得肆意暴虐。若有违抗命令,擅自拿取六宫中的任何一件物品,或者妄杀一人者,一律斩首示众,绝不姑息,大家好自为之。” 只见众宫人宦官,齐声高呼万岁!武王在九间殿暂时停留,与众诸侯一同看着众军士救火。

武王猛然抬头,看见殿东边有二十根粗大的黄色铜柱排列在那里,便问道:“这些铜柱是什么东西?” 姜子牙回答:“这些铜柱就是纣王所造的炮烙之刑具。” 武王感叹道:“善哉!善哉!不但受刑的人极为凄惨,今日我亲眼看到,都不禁心胆俱裂。纣天子实在是残忍至极!” 姜子牙带着武王进入后宫,来到摘星楼下,只见虿盆中,毒蛇上下翻腾,白骨暴露在外,枯骸四处乱滚,酒池内阴风阵阵。武王问道:“这是怎么回事?” 姜子牙说:“这是纣王制造的虿盆,用来杀害宫人。左右两边正是肉林酒池。” 武王说:“商天子竟毫无仁德之心,竟到了如此地步!” 心中不胜伤感,于是作诗记录此事:

“成汤开网德声扬,放桀南巢正大纲;六百年来风气薄,谁知惨恶伤疆场?”

又针对炮烙之刑,作诗记录:

“苦陷忠良性独偏,肆行炮烙悦婵娟;遣魄常旁黄金在,楼下焚烧业报牵。”

话说武王来到摘星楼,只见余火还在燃烧,烟焰尚未散尽,楼内被烧得一片狼藉。也有无辜的宫人,遭受了这场大劫难,尚有遗骸没有烧尽,散发着难闻的臭味。武王心中更加不忍,急忙吩咐军士,赶快将这些遗骸捡出去掩埋,不要让它们暴露在外。武王对姜子牙说:“只是不知道纣王的骸骨埋在什么地方?应当另外找出来,以礼安葬,不能让他暴露在外。你我身为臣子,若不这样做,于心何安?” 姜子牙回答说:“纣王无道,人神共愤,今日自焚,实际上是他应得的报应。如今大王要以礼安葬他,实在是大王的仁德之举。” 姜子牙吩咐军士,仔细检查遗骸,不要让它们混杂在一起。一定要找到纣王的骸骨,准备好衣衾,以天子之礼安葬他。后人有诗感叹成汤王的基业就这样覆灭:

“天丧成汤业,敌兵尽倒戈;积山月遍野,标杵血流河。尽去烦苗法,方兴时雨歌;太平今日定,衽席乐天和。”

话说姜子牙命令军士寻找纣王的遗骸,以礼安葬,暂且不表。单说众诸侯和武王前往鹿台,上到三层,只见楼阁连接云端,殿宇高耸入霄汉,亭台层层叠叠,殿宇巍峨壮观,栏杆装饰着美玉,梁栋闪耀着金光。又看到明珠奇宝、珊瑚玉树,将这里装饰成琼宫瑶室,堆砌成绣阁兰房。不时有万道霞光升起,顷刻间便有千百道瑞彩闪耀。真可谓让人目眩心摇,神飞魄乱。武王点头叹息道:“纣天子如此奢华,耗尽天下之财,来满足自己的私欲,怎么能不亡国丧身呢?” 姜子牙说:“古往今来,国家灭亡,没有不是因为奢华而导致的。所以圣王再三叮嘱告诫,要以道德为宝,而不是以珠宝玉石为宝,确实是有道理的。”

武王说:“如今纣王已灭,天下诸侯和百姓,遭受纣王的剥削、荼毒和繁重的赋税,一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生活不得安宁,人人惶恐不安。如今不如将纣王聚敛的财物,分发给诸侯和百姓,把巨桥仓中堆积的粮食,赈济给饥民,让万民得以复苏,享受一日的安康幸福。” 姜子牙说:“大王能想到这些,真是社稷和百姓的福气,应当尽快施行。” 武王命令左右去分发财物和粮食,暂且不表。

这时,后宫将纣王的儿子武庚擒获送来,姜子牙命令将他带上来,众诸侯都咬牙切齿。不一会儿,众将把武庚推到殿前,武庚跪下。众诸侯齐声说:“殷纣无道,罪孽深重,人神共愤,应当将他斩首正法,以泄天地间的怨恨。” 姜子牙说:“众诸侯说得很对。” 武王急忙制止说:“不可!纣王肆意妄为,都是那些妖邪小人迷惑他的心,与武庚有什么关系呢?况且纣王用炮烙之刑残害大臣,即使像比干、微子那样贤能的人,都无法匡正他的君主,更何况武庚只是个年幼的孩子呢?如今纣王已灭,我们与他的儿子有什么仇怨呢?而且罪人不牵连家属,原本就是上天的好生之德,我希望与众位大王共同秉持这一理念,切不可随意杀戮。等新君即位后,分封给他土地,以延续商朝的祭祀,这正是报答商朝先王的做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东伯侯姜文焕上前说道:“元帅在上,如今大事已定,应当立新君,以安抚天下诸侯和百姓的心。况且天不能没有太阳,民不能没有君主。天命归向有道之人,如今武王仁德,四海闻名,天下归心。何况我们这些诸侯,协助武王讨伐无道,正是为了今日的大事。希望元帅全力促成,不可拖延,以免辜负众人的期望。” 众诸侯齐声说:“姜君侯说得有理,正合我们的心意。” 姜子牙还没来得及回应,武王惶恐地谦逊推辞说:“我地位低微,德行浅薄,声名尚未远扬,只是每日兢兢业业,力求少犯错,以继承先王的基业,哪里敢妄自尊大觊觎君位呢?君位至关重要,只有仁德之人才能居之。恳请众位贤侯,共同选择一位有德之人,继承大位,不要让君位有辱,使天下蒙羞。我和相父,还是早日回到故土,尽守臣子的本分吧。”

旁边东伯侯厉声说道:“大王此言差矣!天下还有谁比大王更有德行呢?如今天下归周,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百姓们箪食壶浆迎接王师,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大王能拯救他们于水火之中。而且天下诸侯,纷纷响应,跟随大王讨伐无道,他们对大王的爱戴之情,由来已久。大王何必坚决推辞呢?希望大王听从众人的建议,不要让大家失望。” 武王说:“我有什么德行,还望贤侯不要坚持这个决定,还是应当寻访有德行的人,以服天下人之心。”

东伯侯姜文焕说:“昔日尧以极高的德行,顺应上天的旨意,得以继承大位。后来他的儿子丹朱不成器,尧便寻求贤能之人让位,群臣推举舜,舜凭借重华之德,继承尧的位置拥有了天下。后来帝舜生的儿子商均也不贤能,舜于是将天下让给禹。禹的儿子启贤能,能够继承夏朝的天命,所以相继传承了十七世。到了桀无道,夏朝失去了天下。成汤凭借至德,将桀放逐到南巢,讨伐夏朝而拥有天下,传承了二十六世,到纣王时大肆作恶,恶贯满盈。大王凭借至德,与众诸侯恭敬地执行上天的惩罚。如今大事已定,能够继承大宝的,除了大王还有谁呢?大王又何必坚决推辞呢?” 武王说:“我怎敢与汤、禹那样的贤哲相比呢?” 姜文焕说:“大王不轻易发动战争,用仁义教化天下,使风俗变得美好,天下三分,已有两分归周,所以岐山有凤凰鸣叫,万民安居乐业,这是天人相应的体现,不容置疑。大王的德政,与汤、禹二位君主相比,毫不逊色。” 武王说:“姜君侯向来有才德,应当成为天下之主。”

这时,只见两旁的众诸侯一齐上前大声呼喊:“天下归心已久,大王为何苦苦推辞?这太让众人失望了。况且我们在此会盟,岂是一朝一夕的期望,无非是想拥立大王,再次见到太平盛世。如今大王舍弃君位不就,那么天下诸侯便会瓦解,从此生出祸乱,这样天下就再也没有太平之日了。” 姜子牙上前急忙劝说道:“列位贤侯,不必如此,我自有名正言顺的办法。” 正是:

“子牙一计成王业,致使诸侯拜圣君。”

话说众诸侯在九间殿,见武王坚决推辞,纷纷争论不休。姜子牙于是上前,对武王说:“纣王祸乱天下,大王率领诸侯,公正地治他的罪,天下人无不心悦诚服,大王理应登上帝位,号令天下。况且当日岐山有凤凰鸣叫,这祥瑞之兆出现在周地,这是上天的垂应,岂是偶然?如今天下人心所向,都归向周朝,正是顺应天时,机不可失。大王今日若坚决推辞,恐怕诸侯会心灰意冷,各自归国。一旦诸侯离散,无人统领,各自占据一方,就会自生祸乱。这可不是大王吊民伐罪的本意,也会大大辜负百姓的期望,这不是爱护百姓,实际上是在害他们,希望大王仔细考虑。” 武王说:“众人固然是出于美意爱护我,但我的德行浅薄,不足以担当此任,恐怕会给先王丢脸。” 东伯侯姜文焕说:“大王不必推辞,元帅自有主见。” 于是对姜子牙说:“请元帅赶快行动,不可拖延,以免人心涣散。”

姜子牙急忙传令,让人绘制图样建造高台,撰写祝文,昭告天地社稷。等以后有更贤能的人出现,大王再让位也不迟。众诸侯明白了姜子牙的意思,纷纷应声答应。旁边周公旦亲自去建造高台,后人有诗称赞此事:

“朝歌城内筑禅台,万姓欢呼动八垓;气已随馀焰尽,和风方向太阳来。吱山鸣凤知祯瑞,殿陛赓歌进寿杯;四海雍熙从此盛,周家泰运又重开。”

话说周公旦绘制好图样,在天地坛前建造了一座高台,台分三层,按照三才之象,区分八卦的正位。台中设立皇天后土的牌位,旁边立着山川社稷的神灵牌位,左右有十二元神,按照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顺序排列在相应位置。前后有十杆号旗,按照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顺序,立在本位。坛上有四季正神的方位,春季是太昊,夏季是炎帝,秋季是少昊,冬季是颛顼,中间是黄帝轩辕。坛上罗列着笾豆簋,摆放着金爵玉杯,各种陈设器具一应俱全。还有生□(诌字去了 “言”)炙脯,陈列在几席上,酱鱼肉等食物,摆放在案桌上,无一不备。只见宝鼎中香烟缭绕,金瓶里插着鲜花,姜子牙这才请武王登台。武王再三谦让,然后登上高台。八百诸侯整齐地站立在两旁,周公旦高高捧着祝文,登台宣读祝文:

“惟大周元年壬辰,越甲子昧爽,三日哉生明,西岐姬发,敢昭告于皇天后土神曰:呜呼!惟天惠民,惟辟奉天,有殷受弗克上天,自绝于民。臣发承祖宗累洽之仁,列圣相沿之德。予小子曷敢有越厥志,恭天承命,底商之罪,大正于商。惟尔神,克承厥勋,诞膺天命。予小子方日夜惧,恐坠前烈,敬修未遑。无奈诸侯老军民人等,书请再三,众志诚难固违,俯从群议。爰考旧典,诹吉日,告于天地宗庙社稷,暨我文考;于是日受册宝,嗣即大位。仰承中外靖共之颂,天人协应之符,庆日月之照临,膺皇天之永命。尚望福我维新:永终不替,慰兆人胥戴之情,垂累叶无疆之绪。神其鉴兹,伏惟尚飨。”

话说周公旦读完祝文,将其焚烧,向天地祝告完毕。刹那间,香烟袅袅,在空中形成瑞霭,氤氲之气弥漫大地。这一日,天空晴朗,空气清新,微风和畅,正是昌盛之期顺应天命,呈现出一派与往昔截然不同的太平景象。朝歌的百姓们纷纷涌上街头,挤得水泄不通,欢呼声此起彼伏。武王接受了象征天子权力的册宝,正式登上天子之位,面南而坐,垂拱而治。乐声奏响三遍,众诸侯手持笏板,齐声高呼万岁。拜贺完毕,武王传下旨意,大赦天下。众人簇拥着武王走下高台,来到殿庭,再次进行拜贺。之后,武王传旨,摆设九龙筵席,大宴八百诸侯。君臣一同欢庆,众人几轮酒过后,都沉浸在欢乐之中,百官们也都有了几分醉意。随后,众人纷纷告辞,谢恩离去。后人读史,看到武王一统天下,君臣和谐欢乐,作诗咏叹道:

“坛下香风绕圣王,军民嵩祝舞霓裳;江山依旧承柴望,社稷重新乐裸将。金阙晓临仙掌动,玉阶时听佩环忙;庶熙清明世,万姓讴歌庆未央。”

到了第二天,武王临朝,众诸侯前来朝贺。朝贺结束后,武王对姜子牙说:“殷纣因为大兴土木,耗尽天下财富,又荒淫无道,所以才导致了这样的败局。朕承蒙众诸侯拥立为君,打算将鹿台的财物分发给天下诸侯,作为赏赐给各夷王制作衣物的费用。设立爵位分为五等,分封土地分为三等,选拔官员只看贤能,安排职位只考虑才能。重视百姓的五常之教,关心百姓的衣食、丧葬和祭祀之事,崇尚诚信、彰显道义,推崇德行、酬报功劳。朕命令诸侯各自带领人马回到本国,安心享用自己的土地。” 武王还下令将摘星楼的殿阁全部拆毁,分发鹿台的财物,发放巨桥仓的粮食,释放被囚禁的箕子,为比干修建坟墓,表彰商容的闾里,释放内宫的宫人,广泛地赏赐四海百姓,百姓们都心悦诚服。于是,武王停止战争,修明文教,将战马放回华山的南面,将耕牛放养在桃林的原野,以此向天下表明不再用兵。武王在朝歌停留了一个月,百姓安居乐业,物产丰富。瑞草生长,凤凰出现,醴泉四溢,甘露降临,景星闪耀,庆云浮现,天下一片祥和,真是太平盛世的景象。有诗为证:

“八十公公杖策行,相逢欢笑话生平;眼中不见干戈事,耳内稀闻战鼓声。每见麒鳞鸾凤现,常听丝竹管弦鸣;而今世上称宁宇,不似当年枕席惊。”

话说武王成为天子后,天人感应,百姓安居乐业,物产丰富,上天降下祥瑞,万民无不心悦诚服。只见天下诸侯纷纷告辞,返回各自的国家。姜子牙进入内庭拜见武王,武王问道:“相父有什么奏章要呈奏?” 姜子牙上奏说:“如今天下已经平定,老臣启奏陛下,应任命官员镇守朝歌。” 武王说:“一切都听从相父的安排,该任用什么官员呢?” 姜子牙说:“如今武庚,陛下既然不杀他,让他镇守本土,以延续商朝的祭祀,那么必须要有人监督看守,用什么人合适呢?” 武王说:“等明天临朝时再商议吧。” 姜子牙退朝回到相府。

到了第二天,武王早早临朝,诸侯朝见完毕。武王说:“朕现在封武庚世代镇守本土,以延续商朝的祭祀。但必须要派人监国,用什么人合适呢?” 武王问完,众臣共同商议,都说:“非亲王不可,应该命令管叔鲜、蔡叔度二位亲王监国。” 武王同意了,随即命令二叔镇守朝歌,并吩咐第二天起驾返回西岐。

武王的圣谕一传出,朝歌的军民和老人等纷纷商议,想要挽留圣驾,暂且不表。话说武王第二天吩咐二叔监国后,便准备起程。只见百姓们扶老携幼,在道路两旁跪拜挽留,大声呼喊:“陛下把我们从水火之中拯救出来,如今一旦要归国,这让我们万民如同失去了父母。希望陛下一视同仁,留在此地,我们百姓将不胜庆幸。” 武王看到百姓挽留,便安慰他们说:“如今朝歌朕已经命令二叔监守,他们会像朕一样,必定不会让你们流离失所。你们应当奉公守法,自然能够安居乐业,又何必非要朕留在这里,才能生活安稳呢?” 百姓们挽留不住,放声大哭,哭声震动天地。武王也觉得十分伤感,又对两个弟弟管叔鲜、蔡叔度说:“百姓是国家的根本,你们不可轻视虐待百姓,要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子女一样对待。如果不能体会朕的心意,虐待百姓,朕自有国法处置,绝不会因为是亲人就有所偏袒。二弟你们要互相勉励!” 二叔领命。武王当天就起驾出发,向西岐前进。百姓们哭着送行一段路程后,便返回朝歌,暂且不表。

话说武王离开朝歌,一路前行,已过了许多时日。不知不觉来到了孟津,武王想起昔日渡孟津时,白鱼跃入舟中,当时兵戈扰攘,而如今又是另一番景象,不禁感慨万千。后人有诗咏叹道:

“驾返西岐龙入海,与民软忭乐尧年;放牛桃林开新运,归马华山洗旧膻。箕子囚中先解释,比干墓上有封笺;孟津昔日曾流血,无怪周王念往贤。”

话说武王和姜子牙渡过黄河,经过渑池,出了五关。姜子牙一路前行,忽然想起一同随行征伐而阵亡的将官们,心中十分悲痛。一天,大军来到金鸡岭,经过首阳山时,只见大队人马正行进间,前面有两位道者拦住了去路,他们对门官说:“请帮我们通报姜元帅,我们有话要和他说。” 左右侍卫将此事报告到中军帐,姜子牙急忙走出辕门查看,原来是伯夷、叔齐。姜子牙连忙躬身问道:“二位贤侯找我,有什么指教?” 伯夷说:“姜元帅!如今你们班师回朝,纣王落得个什么下场?” 姜子牙回答说:“纣王无道,天下人共同抛弃了他。我们的军队进兵五关,只见天下诸侯已经在孟津大会师。到了甲子日,纣王的军队人数众多,但不敢与我们的军队对抗,他的前锋部队反而倒戈相向,因此纣王大败,以至于血流成河,纣王最后自焚而死,天下得以平定。我们的君主武王,分发鹿台的财物,发放巨桥仓的粮食,为比干修建坟墓,释放被囚禁的箕子,诸侯们无不心悦诚服,尊武王为天子。如今的天下,已经不是纣王的天下了。”

姜子牙说完,只见伯夷、叔齐仰头哭泣,大声呼喊:“可悲啊!可悲啊!用暴力去取代暴力,这是我想要做的事吗?” 说完,拂袖而去,径直进入首阳山,作了采薇之诗。他们七天不吃周朝的粮食,最终饿死在首阳山。后人有诗凭吊他们:

“昔日阻周兵在咸阳,忠心一点为成汤;三分已去犹啼血,万死无辞立大纲。水土不知新世界。江山还念旧君王;可怜耻食周朝粟,万古常存日月光。”

话说姜子牙的军队经过首阳山,来到燕山,一路上周国的百姓们用箪盛着食物,用壶装着美酒,迎接武王。一天,大军来到西岐山,忽然上大夫散宜生、黄滚前来接驾,率领众官员都在道路两旁俯伏迎接。武王坐在车中,看到众兄弟和黄滚老将军,后面还跟着孙儿黄天爵,感慨地说:“朕东征五年,如今见到你们,心中不禁充满了凄惨之感,忧愁满怀。” 散宜生上前启奏说:“陛下如今登上大位,天下太平,这是天大的喜事。我们能够再次见到陛下,正是龙虎重逢,又能再次欢庆君臣和谐的景象。陛下应该与万民一同享受太平,又为何如此凄惨不悦呢?” 武王说:“朕因为会合诸侯讨伐纣王,东进五关,一路上损失了许多忠良之士,他们没能共享太平,就先去了黄泉。如今你们这些人,有老有少,有活着的,也有死去的,情况各不相同,这让朕不禁有今昔之感,所以郁郁不乐。” 散宜生启奏说:“臣子为尽忠而死,儿子为尽孝而死,都是报答君父的大恩,他们的芳名也会留在史册上,这自然是美事。陛下赐予他们的子孙爵位和俸禄,让他们世代享受国恩,这就是对他们的报答,陛下又何必不开心呢?”

武王与众臣并辔而行,从西岐山到岐州只有七十里路,一路上百姓争相观看,无不欢悦。武王的銮驾被簇拥着,来到西岐城,城中笙歌嘹亮,香气弥漫。武王来到殿前,下了辇车,进入内庭,拜见太姜,祭祀太 -,会见太姬,在显庆殿设下筵席,大会文武百官。正是:

“太平天子排佳宴,龙虎风云聚会时。”

话说武王设宴款待百官,君臣欢乐畅饮,直到喝醉才散去。第二天早朝,文武百官前来参拜完毕,武王说:“有奏章的出班启奏朕,无事就早点退朝。” 话还没说完,姜子牙出班奏道:“老臣奉天命征讨,灭掉纣王,兴立周朝,陛下的大事已经完成。只是有那些在两年征战中阵亡的人仙,需要上天封职。老臣不日就要辞别陛下,前往昆仑山拜见掌教师尊,请求玉牒金符,封赠众人,让他们各安其位,不至于无所依靠。” 武王说:“相父说得很对。”

话还没说完,午门官启奏:“外面有商朝的臣子飞廉、恶来,在午门等候圣旨。” 武王问姜子牙:“如今商朝的臣子来到这里见朕,他们想做什么?” 姜子牙奏道:“飞廉、恶来是纣王的佞臣。之前攻破纣王的时候,这两个奸臣隐匿起来。如今看到天下太平,他们来到这里,想要迷惑陛下,企图谋取爵禄。这样的佞贼,怎么能在天地间多留一日呢?不过老臣有用他们的地方,陛下可以宣他们进入殿庭,等老臣吩咐他们,自有道理。” 武王听从了姜子牙的建议,命令宣飞廉、恶来进入殿庭。左右侍卫将二人带到丹墀之下,二人行完拜舞之礼,口称:“亡国之臣飞廉、恶来,愿陛下万岁!” 武王说:“二位爱卿前来,有什么愿望?” 飞廉奏道:“纣王不听忠言,荒淫酒色,因此导致社稷倾覆。臣听说大王仁德传遍四海,天下归心,真可谓能够超越尧、舜。臣因此不远千里,前来求见陛下,愿意效犬马之劳。倘若承蒙陛下收录,能够在陛下左右执鞭侍奉,那就是臣的荣幸了。臣谨献上玉符金册,希望陛下能够接纳。” 姜子牙说:“二位大夫,在纣王手下都曾忠心耿耿,无奈纣王不察,才导致了败亡的灾祸。如今既然归降周朝,那就是弃暗投明,希望陛下录用二位大夫,正所谓‘舍弃顽石而选用美玉’。” 武王听从了姜子牙的话,封飞廉、恶来为中大夫。二人谢恩。后人有诗感叹道:

“贪望高官特地来,金符玉册献金 -;子牙早定防奸计,难免封神剑下灾。”

话说武王封了飞廉、恶来二人后,姜子牙便出朝回到相府,暂且不表。想当年,马氏嘲笑姜子牙成不了大事,竟然抛弃姜子牙另嫁他人。到了如今,武王继承大统,天下归周,四海升平。无论是茅檐草舍,还是穷谷深山,但凡有人烟聚集的地方,无人不知武王伐纣,全是丞相姜子牙的功劳。如今华夏一统,姜子牙出将入相,尽享人间无穷的富贵,权势堪比君主,地位尊崇至极,古今罕见,天下人无不称赞。想当初姜子牙处境艰难时,在渭水之滨隐居垂钓,以为此生将终老于此。谁能料到八十岁时被文王聘请回国,如今竟成就了这般惊天动地的伟业。人们每日谈论,说来说去,这消息终于传到了马氏的耳朵里。

此时的马氏,已嫁给了一个乡村农户。有一天,她听到邻家的一个老婆子对她说:“你当年初嫁的那个姜某,如今可干出了大事业!” 老婆子绘声绘色,前前后后把姜子牙的事说了一遍。马氏听后,顿时满脸通红,心里像有一团火在烧,半天说不出话来。老婆子又接着说道:“当初啊,还是大娘子你看错了!要是当时跟着姜某,如今也能享受这无尽的福分,总好过在这儿守着贫寒日子过活,这只能说是你没那个福气。” 马氏心中犹如油煎火燎,懊悔不已,心中的恼怒也越发强烈。

当时马氏告别老婆子,独自回到家中,坐在屋里,越想越气,暗自埋怨道:“当初怎么就看不上他呢?我这双眼睛,真是白长了!自己想想,就算活一百岁,也不过如此了。天下哪有这么大的贵人,我却错过了,现在还能有什么指望?” 她又想起刚才老婆子说她没福,不禁羞愧难当,觉得自己再无颜面活在这世上,不如寻个自尽了断。于是大哭了一场。可转念又想:“说不定不是他呢,要是听错了,天下同名同姓的人也有,那我岂不是白白送了性命?” 她自我宽慰了一番,心想,且等到晚上,等丈夫回来,问个明白,再死也不迟。

那天傍晚,农夫张三老从集市卖菜回来,马氏迎上去,收拾好晚饭,和丈夫一起吃了。马氏趁机问道:“如今听说姜子牙出将入相,享尽荣华富贵,这是真的吗?” 张三老听了,连忙赔着笑脸回答:“贤妻你要是不问,我还真不好说,这事千真万确。前些日子姜丞相在朝歌,那威风凛凛的样子,天下诸侯都听他号令。我那时就想带你去见见他,说不定还能讨个小富贵。可我又怕他位高权重,万一惹出什么事来,所以一直没敢说。如今你问起,我就告诉你,只是现在已经晚了。姜丞相回国都好一阵子了,要是当初…… 唉,可惜了。” 马氏听了,半晌无言。张三老怕娘子生气,又安慰了她几句。

马氏假意劝丈夫睡下,自己把全身收拾得干干净净,哭了几声,便悬梁自尽了,一缕魂魄飘往封神台。等张三老发觉时,天已经亮了,马氏早已气绝身亡。张三老无奈,只得买了棺木将她埋葬,此事暂且不表。后人有诗叹道:

“痴死尚望享荣华,应悔当年一念差;三复垂思无计策,悬梁虽死愧黄沙。”

话说姜子牙第二天入朝,面见武王奏道:“昔日老臣奉师父之命下山,辅佐陛下吊民伐罪,本就是顺应天命而兴。人仙皆遭遇杀劫,之前便立下封神榜,放置在封神台上。如今大事已定,人仙的魂魄无所依归,老臣特来启奏陛下,恳请给假前往昆仑山,拜见师尊,求取玉符金册,以便分封众神,让他们早日各安其位。还望陛下准许老臣前去施行。” 武王说:“相父多年来劳苦功高,本应享受太平之福,但此事也关乎大局,不能拖延。相父可速速前往,切莫在仙岛久留,免得朝臣们每日翘首以盼。” 姜子牙说:“老臣怎敢辜负陛下的圣恩,贪图在山林中享乐。” 姜子牙赶忙辞别武王,回到相府,沐浴之后,施展土遁之术,往昆仑山而去。不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