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王兴镇(1/1)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芳若祠》最新章节。

相较于曲鸣镇来说,王兴镇,就没有那么多的奇闻怪谈了,但王兴镇,是个历史悠久的古镇,也是整个玉林县最大的镇子了,光良田就有几千亩,占地面积足足有曲鸣镇桃林镇加起来那么大;王兴镇的名字也是有的一说的,王兴,王兴,往上数一百年,这里几乎只有王家这么一家,是整个玉林县最大的家族。

王兴镇东接曲鸣镇,西邻桃林镇,南面是陵江,北面是县城。

王兴镇的地里位置也是比较特殊,地势平坦,也是三个镇地势最低的,因此这里多是水田,经过无数代人的努力,将水田码的整整齐齐,秋收时节到了一眼望去金黄一片,美的那叫个壮观。

因为南边就是陵江,虽说这里连着玉阳山脉地势在低也低不到哪里去,可陵江却是途径宁州府,昌平府,允河府,到常德郡的大江,最怕夏季长水发洪了,村民根据经验一般不会把家安在陵江附近,所以陵江附近几乎无人烟,都是一方连着一方的水田。

既然怕洪涝灾害,自然少不了抵挡洪水的堤坝,经过多年努力陵江畔垒起了一座堤坝,这样附近的河塘都续满了水,干旱时期不会让水白白流入陵江,雨水季节有洪涝灾害根据情况或可开闸放水。

又因王兴镇地势最低,附近的水多少有往这方向流的,以前没堤坝的时候水最终都进了陵江,可从堤坝建成后,滞留的水就多了起来,起初里长也没啥想法,多了那就放出去呗,后来有一年遇上了十年难遇的大旱,这一年几乎没有什么收成,百姓日子过得苦不堪言;

大家都怕了干旱的日子,往后遇到雨水有多的时候,总是舍不得开闸放水,可又不得不放,哪怕所有荷塘都满的不能再满了。

后来也是个农耕时候因为用水一个村子的村民开荒出来几亩田决定挖渠道引水,本是平常事,却被王家一童生看见,他突发奇想若是将引水渠道在挖宽些挖深些,岂不能行竹排,不正式应了那诗,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原来他是王家子弟,不过是舞象之年就已考过童生,家里条件本一般家里也是种地的,族里见他是个人才,也着重培养他,那日父母亲田里干活,他送水送饭过去,正巧见了这一幕,有了这个想法。

晚上把这想法跟父母一说,父母哪里同意,那引水的渠道不过一点点,许多人家为了田地大一点,连这样的渠道都不愿意挖,都是从别人家田里过水,一点土地都不愿浪费。

结果一家子还是被这童生说服了,原来是这童生想把渠道建好,约上几个同窗以及秀才老爷来此吟诗作词,把酒言欢;好是一通说这才把老父亲说通了。

为了更好的呈现景观,又怕家里人弄不好,连平时不下田的童生也是换掉长衫穿着短打衣服亲自动手测量挖坑。

童生是为了赏景,围着自家的田,在自家田地上挖了一圈正好连到旁边的河塘里。

同年水稻刚刚长成,童生还没来的及约三五好友过来游玩,就遇上了旱情,水稻长成时最是需要水了,但连着一个月的毒日头滴雨未下,农民都忙着从河里车水上来,这段时间农民忙到天黑了都舍不得回家,就怕跟前些年大旱一样,那种日子太苦了。

相较于其他人的忧心忡忡,童生家里就好多了,因为渠道又大又深,很好续水,旁边几家都得了利,又因渠道是他一家出的地,几家人为了用水都抢着去给渠道车水,因而这一季几家在这一片算是收获最好,这几家人都很是感激这童生一家,出去逢人就说这童生聪明;

一时之间许多人都学起他们挖这种又大又深的渠道,几家在一块的都出点地挖渠道,少栽两行稻,可免旱涝灾。

后来童生成功邀请了三五好友同游竹排,品茶赏景,几人诗兴大发,连出了几首不错的诗,传到镇上众人也是觉得奇特,来了不少书生小姐来筏竹排,让这片农民挣了点小钱,这让其他地方的人看着眼热。

这渠道虽费些功夫,到用不了太多地,又可免旱涝,又可挣点赏钱,这一合计,这花头搞得,也就陆陆续续的都开通了渠道,渠道一开通,把这一块的河塘小溪都连到一块了。

稻子绿油油的时候可以筏竹绕田欣赏这一片景,再到稻子金黄时节那景看的那叫个美啊。

再来说这王家,这王家起源可追溯到前朝,据说是前朝末年搬迁到此避难的,原来也是世家大族,后落户此地慢慢发展在这也发展成了个大家族;

王家曾经做官最大的官是知府,现如今是不行了,当朝也就三人一人在翰林院,一人在偏远地方做县令,一人中举待选,族中秀才童生也有几人,按说这样的大家族在这偏僻地方也是很不错了啊;

可偏就是既生瑜又生亮,这几年间林家崛起在朝为官的都到上京了,玉林县县令都得对林家和颜瑞色,生生压了王家一头,这也就罢了,可林家祖宅本在桃林镇本也不相干,可林家为选祭田,看中了王家镇的田地,陆陆续续的竟被林家收去了三分之一,王家虽不愿,可也不敢得罪了这林家,毕竟林家官至侍郎,若要强取豪夺王家产业也是保不住,何况人家是以市价收购族人们的田地,族里也无法,毕竟落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