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气厥论篇(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岳孙曰岐黄养生相声合集》最新章节。

小岳:这会导致正气虚损,还容易得痢疾。肾热传给脾,脾运化的本事就不行了,时间一长,正气就虚了;热在肠道里捣乱,把肠络都伤着了,就拉脓血,成了痢疾。

老孙:(连连点头)长见识了,那还有别的学问吗?

小岳:当然!胆移热于脑,会让人鼻根这儿感觉辛辣不舒服,接着就变成鼻渊,老是流浊鼻涕,还很难治好。

老孙:(惊讶)这胆热和鼻子还有关系?

小岳:(得意地笑)那可不,胆经有热,顺着经络往上跑,跑到脑袋这儿,把鼻窍给伤着了,热把津液烧成浊涕,就成了鼻渊。

老孙:(竖起大拇指)老祖宗这对人体的研究,太牛了!

小岳:您瞧,就《气厥论》里这些病症和原理,那只是冰山一角,还有不少有趣的说法呢。比如说啊,这病症之间的传变规律,也暗藏着大学问。

老孙:(来了兴致,眼睛放光)哦?还有啥传变规律,快讲讲,我正听得起劲呢!

小岳:就拿前面说的这些脏腑寒热转移来讲,这可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候啊,一个脏腑的毛病,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引发一连串的问题。

老孙:(满脸疑惑,挠挠头)这怎么个连锁反应法?你给我举个例子。

小岳:比如说肾移寒于脾,刚一开始是痈肿和少气。可要是这寒邪一直留在脾里,时间长了,脾的运化功能越来越差,气血生化不足。

老孙:(接话)那会怎么样呢?

小岳:气血不足,就没办法滋养其他脏腑,比如说肝脏。肝血不足,就容易出现眼睛干涩、视物模糊的症状。而且啊,脾阳虚了,还可能进一步影响到胃,导致胃寒,吃点东西就胃胀、胃痛。

老孙:(惊讶)好家伙,一个肾移寒于脾,能引出这么多毛病。

小岳:(越说越激动,手舞足蹈)这还不算完呢!胃寒了之后,消化不好,营养吸收不了,身体越来越虚,抵抗力下降。这时候,外邪就容易趁虚而入,比如说风寒、风热这些邪气,人就容易感冒、发烧。

老孙:(感叹)这病症的发展还真是一环扣一环。那要是热证传变呢?

小岳:热证传变也不简单。就说心移热于肺的膈消,老是口渴多饮。喝进去的水多,脾胃的负担就重。

老孙:(好奇追问)脾胃负担重了又会怎样?

小岳:脾胃长期超负荷工作,就容易受损,变得虚弱。脾胃虚弱了,不能正常运化水湿,水湿就会在体内堆积。

老孙:(接着问)水湿堆积又会引发啥问题?

小岳:水湿堆积久了,就会生痰,痰和热一结合,变成痰热。痰热往上走,堵在咽喉,就会咳嗽、咳痰,而且这痰还特别黏稠,很难咳出来。

老孙:(恍然大悟)原来热证传变也这么复杂。

小岳:(得意地笑)还有更神奇的呢!这些病症在不同季节,表现和发展还不一样。

老孙:(惊讶)季节还能影响病症?这我可头一回听说。

小岳:(清了清嗓子)那可不,比如说春天,万物生发,人体阳气也往上走。这时候要是有脏腑的寒热病症,就容易随着阳气的升发,症状加重。像肝移寒于心的狂证,在春天可能就更容易发作。

老孙:(点头表示赞同)还真是,那夏天呢?

小岳:夏天天气炎热,人体阳气最盛。热证在夏天就可能更严重,因为外界的热和体内的热一叠加,就像火上浇油。比如说肺移热于肾的柔痉,在夏天发作起来,发热、出汗的症状可能就更厉害。

老孙:(好奇)那秋天和冬天呢?

小岳:秋天天气转凉,阳气开始收敛。这时候一些寒证可能就会表现得更明显,因为寒邪和外界的凉气相呼应。冬天阳气内藏,人体抵抗力相对较弱,不管是寒证还是热证,治疗起来都得格外小心,不能损伤体内的阳气。

老孙:(由衷地佩服)老祖宗对这些天时和病症的关系,把握得太精准了。

小岳:(感慨地说)是啊,咱老祖宗的传统医学,把人体和自然都研究透了。这《气厥论》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还有好多知识等着咱们去挖掘呢。

老孙:(连忙点头)没错,以后你得多给大伙讲讲这些传统医学的知识。

小岳、老孙:(一起鞠躬)感谢各位的支持,祝大家身体棒棒,事事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