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高欢结怨魏主怒 宇文探底险关归(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南北朝风云:世事百态》最新章节。
却说梁主萧衍篡夺齐朝江山,已经坐了三十年龙椅。
这期间年号改了好几次:天监十九年改元“普通”,普通八年又改“大通”,大通二年再改“中大通”。
每次改元,都藏着这位老皇帝的新心思。
说到北伐这事,还得从中大通元年说起。
那年陈庆之带着七千白袍军北伐,一路打到洛阳城下。
可谁曾想,转眼间就被尔朱荣打得落花流水。
这位南朝第一猛将逃回建康时,连铠甲都跑丢了。
“朱大人,您说这事怪不怪?”
陈庆之在宫门外拦住散骑常侍朱异,“我原以为江北都是些蛮子,谁知洛阳城里连卖菜的都会吟诗作对!”
他拍着大腿直叹气,胡须上还沾着逃命时的尘土。
朱异正捧着新编的《五经正义》要去邀功,闻言眼珠一转:“陈将军这是长他人志气啊!”
他嘴上这么说,心里却打起了算盘。
这个靠注解经书爬上来的弄臣,最懂怎么揣摩圣意。
果然,第二天早朝时,朱异就凑到御前:“陛下,陈将军说北方人才济济,咱们还是......”
“嗯?”
梁主正在把玩新得的玉如意,闻言手指一顿。
他想起三十年前自己带兵打进建康时的威风,又想到如今年近七旬,不禁摸着白发叹了口气。
“罢了罢了。”
老皇帝摆摆手,“让将士们好生休养吧。”
他把玉如意往案上一搁,发出“咔嗒”一声脆响。
从此,南梁的北伐大计就这么搁下了。
那一年冬天,北徐州可不太平。
有个叫僧强的妖贼,不知从哪儿冒了出来,扯起大旗就起乱,还自封了个天子当当。
有个土豪蔡伯龙,也跟着瞎起哄,纠集了一帮人响应,一下子就把北徐州城给占了。
好在朝廷有高招,派了陈庆之去镇守北兖州。
陈庆之那可是个厉害角色,就近出兵讨贼。
他带着兵马,一路猛打猛冲,没多久就把僧强和蔡伯龙给擒斩了,北徐州城也很快就恢复了平静。
早先在洛阳的时候,陈庆之就和萧赞有过书信往来。
他劝萧赞回国,这萧赞可不是一般人,他本是梁主的次子豫章王萧综,后来降了魏,还当上了司徒,娶了魏主子攸的姐姐寿阳公主。
当时他正出镇齐州,陈庆之这才写信劝他。
萧赞回信说,他也挺想南归的。
可后来陈庆之因为有事儿匆匆赶回去了,这事儿也就黄了。
再后来,尔朱氏发难,齐州归附了尔朱兆,萧赞走投无路,最后死在了阳平。
梁人偷偷把萧赞的棺木运回了南方,梁主衍还以儿子的礼仪安葬了他。
“唉,没想到啊,这假儿子刚走,真儿子也跟着没了。”
梁主衍身边的老太监忍不住感叹道。
“可不是嘛,而且还是位贤明仁孝的储君,真是可惜了。”
另一个大臣也附和着。
梁主衍晚年痛失爱子,哭得死去活来,眼睛都差点哭瞎了。
这日子啊,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梁主的长子名叫萧统,梁主即位那年初,萧统就被立为太子。
话说这萧统,打小就聪明伶俐。
三岁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孝经》《论语》,五岁就能把五经倒背如流,到了十来岁,经义全都通晓。
他尤其擅长评点诗文,每次出游宴会,祖道赋诗,他张口就是几十韵,随口就能吟出,根本不用思考。
天监十四年,萧统举行冠礼,梁主让他参与处理朝政。
他辨析起那些虚假的奏章,就像秋天的毫毛一样清晰可见,但只是让相关人员改正,从不弹劾任何一个人。
平断刑狱时,他常常能保全犯人,士民们都交口称赞他仁慈。
而且他为人宽厚,能容纳众人,喜怒从不表现在脸上,还喜欢招揽才俊,不蓄养歌舞伎。
每逢阴雨连绵或大雪纷飞,他必定派身边的人去街巷中巡查,赈济贫寒之人。
他平时在东宫,坐立时常常面朝西方,不敢乱了尊卑。
入朝必定在五鼓之前,守在殿外,毫无倦怠之色。
到了普通七年,萧统的生母丁贵嫔生了病,他急忙入宫侍奉,日夜不离,连衣服都没解过。
丁贵嫔去世后,他水米不进,原本十围的腰带,一下子瘦了一半。
梁主多次派人劝诫他,让他进食,他才稍微吃了点稀粥,一天也就吃几合,从不尝其他菜肴。
直到葬礼过后,他才开始每天吃一升麦粥。
有一天,有个道士来找到萧统,自称精通堪舆之术。
他对萧统说:“殿下,贵嫔娘娘葬后,恐对殿下不利,得预先做法事厌禳才行啊。”
萧统听了,赶忙问:“那该如何做?”
道士说:“可做些蜡鹅等物,埋在墓侧。”
萧统听后,便依道士所言做了。
宫监鲍邈之,原本深得太子萧统的信任,两人关系那叫一个铁。
可后来不知咋的,太子竟渐渐疏远了他。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鲍邈之心里那叫一个恨啊,琢磨着得找机会报复太子。
这天,他揣着一罐蜂蜜,跑去见梁主,一脸神秘兮兮地说:“陛下,太子最近好像在搞厌祷之事,这可不是啥好兆头啊!”
梁主一听,眉头就皱起来了,心里“咯噔”一下,赶忙派人去太子那儿挖掘查看。
嘿,还真挖出了鹅物这些厌祷用的东西。
梁主这下惊疑交加,气得不行,当场就要把太子交给有司去严查。
这时候,右光禄大夫徐勉站了出来,苦口婆心地劝道:“陛下,太子一向仁厚,这其中肯定有误会啊,可不能轻易就定他的罪啊!”
梁主听了徐勉的话,这才消了点气,最后只把那道士给杀了,没再追究太子。
道士啊道士,你给太子做厌祷,咋不先给自己禳禳灾呢,结果落得个轻生的下场!
太子虽说躲过一劫,可这事儿成了他心里的一根刺,引为终身惭恨,整天闷闷不乐的。
到了中大通三年,太子竟患上了一种绝症,病得卧床不起。
他心里还惦记着父亲,怕父亲知道了担心,每次奉敕慰问,都强撑着病体自己写启文,不让别人代笔。
后来病情越来越重,身边的人想进去告诉梁主,太子却无力地摇摇手,说:“咋能让至尊知道我病成这样呢。”
这也就是小孝吧。没多久,太子就殁了,年仅三十一岁。
梁主亲自到东宫,临哭尽哀,最后用衮冕给太子入殓,谥号曰昭明 。
自昭明太子薨逝,朝野上下一片惋愕。
京师里的百姓,不管男女老少,都纷纷奔向宫门,哭声震天,号泣声充斥了整条道路。
就连四方那些远处的百姓,也听闻了这噩耗,无不含着哀伤。
“唉,太子如此贤能,怎的就这般早早离世了呢?”
一位老者在街头叹息。
“是啊,这可是梁朝的贤储贰啊,老天不公啊!”
旁人附和道。
梁朝有这样的贤能太子,却未能长寿,这未尝不是与国运气数相关啊。
太子遗留下文集二十卷,古今典诰文言正序十卷,文章英华二十卷,还有那文选三十卷,都流传后世,被人们推崇为词宗。
太子有好几个儿子,长子名叫萧欢,早已被封为华容公。
梁主本想立他为太孙,可这决定却久久未能做出。
最终,竟立了第三子晋王萧纲为太子,当时众人议论纷纷,都觉得这决定不太妥当。
侍郎周宏正曾是萧纲的主簿,他给萧纲上书劝谏,希望他能像春秋列国时的宋目夷、曹子臧那样谦让。
可萧纲哪里肯听呢?
“谁不想当这嗣君呢?
我又何苦要谦让。”
萧纲心里想着。
后来,梁主因为众人议论的声音一直未平息,便特意进封萧欢为豫章王,萧欢的弟弟萧誉为河东王,萧誉的弟弟萧詧为岳阳王。
至此,这场因太子薨逝而引发的风波,才算稍稍平息了一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