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审视(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文明触须》最新章节。

“不能说是牺牲掉了,”魏川解释道,“对于大楼中生活的某个人来说,这个过程慢到几乎体会不到,人口萎缩可能会持续数十年乃至数百年才能显现。基因多样性的问题可能会最终体现为对某种基因缺陷引起的普遍疾病,从而导致种群的消亡。”

周以嗤笑一声,面带不屑地问道:“这些说法是哪里来的?教科书上吗?”他的语气放松了下来,但是态度却明显没有之前那么友好。

魏川愣了一下,没有回答。

“这是轨道基地政府早就计划好的吗?”我追问道。

“是的。”

“没有人提出过异议吗?”我又想到了程循林。

“有,”魏川答道,“但是他们阻止不了这件事,在热灭效应被发现之后,在轨道基地建成,地面冷下来之后,这个过程就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这已经是最好的、最人道的方式了,轨道基地无法承载那么大的人口规模。”

“这也是教科书上说的,”周以打断道,“是不?”

魏川没有回答。

“所以你不信?”我问道。

“这样的事在人类历史上发生过太多次了,”周以歪过头,挑起眉毛说道,“占据优势地位的群体一旦享受了优势,就会想尽办法不让更多人加入他们。他们只会希望这少数人享受大量资源的局面维持下去。我猜,等我们到了轨道基地,会看到一片灯红酒绿、奢靡至极的大都会般的景象,就像莱纳的那幅画里的一样。”

魏川看向周以,眼神呆滞涣散了下来,好像若有所思的样子。我猜他也是第一次以质疑的眼光看待自己之前被教授的知识。

我不知道周以说的莱纳是谁,但是算算看轨道基地的轨道半径和它的有效太阳能拦截面积,也知道所谓轨道基地承载不了这么多人口的说法站不住脚。

“热灭效应,”我想起了魏川刚才说的话中一个比较陌生的词,“是什么?”

“啊……”魏川如梦方醒,“热灭效应!”

“是行星气候学的概念,”林秋秋适时回到了讨论中,她并没有回应周以的观点,这或许也佐证了周以对轨道基地的猜想,“热灭效应发生在有大气和海洋的复杂岩质行星,比如地球。”

林秋秋举起三根手指头,“行星系统内的能量总和,取决于恒星的辐射输入,行星的辐射输出,和行星大气外界限逃逸气体的能量输出。在构成比较简单的行星中,这个过程很简单,输入大于输出,行星就升温,输出速率随之提高,直到自身输出与输入持平,行星温度变化趋于稳定。

“但对于像地球,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以前的地球这样的复杂行星来说,其中的行星内核、岩石、海洋、大气和有机生物圈之间的相互作用过于复杂,以至于其间的能量传递并不是均匀的,整体的能量变化与温度的关系也并非是线性的。

“简单来说,有机生物圈的作用导致了行星系统内能量总和和行星能量输出速率的变化不一致,也不能一致,因为温度过高会导致生物圈的毁灭,生物圈的自我保护途径就是吸收和存储能量。以地球为例,地球接收到的恒星能量略大于行星自然输出能量,但由于生物圈的存在,系统内能量的一部分会转化为有机物的化学能,从而导致系统能量总和上升,但温度没有明显变化。短期来看,这种储存作用能为生物圈争取生存所需的温度,但长期来看,行星系统内的能量总值和熵都会越来越大。

“结果就是,行星系统的混乱程度越来越大,气候波动越来越剧烈,直到生物圈毁灭,行星结构重新简单化,温度上升,从而再次实现平衡。在这个过程中,生物圈的一切行为都不过是饮鸩止渴,在原有的地表位置上,人类的任何行为都只能加速行星热灭的过程。”

“所以这才是所谓核聚变危机背后的原因?所以才必须要建轨道基地?”我追问道。

“所以火星大概也经历了这个过程?”周以调侃道。

“基本上,是的,”林秋秋回答完我,又转向周以,“上个世纪,伴随着对太阳系外复杂行星的大量观测,行星热灭效应被明确,当时的行星气候学家们也随之绝望地发现了这个令人难以相信的事实:那时的地球已经处在热灭的边缘——数亿年来行星系统内积蓄的能量,包括地壳内部迟迟没有散去的能量,都正以一种最不稳定的方式存在,任何扰动,都可能随时触发连锁反应。”

周以撇了撇嘴。

原来,轨道基地是为了在行星系统外建立一个新的、具备精密的熵管理能力的系统,从而把人类从行星热灭的命运中解救出来,代价就是,原先丰富热闹的有机生物圈无法再维系下去,只能在轨道基地的阴影中逐渐沦为冰封的历史。

随着魏川和林秋秋分享越来越多的信息,我感到自己在这条义无反顾的上升的轨道上逐渐与地面上熟知的一切剥离开了。知道得越多,自己和其他曾经了解的一切就显得愈发渺小,一切已经发生的事都与整个人类乃至整个地球系统联系起来。我不知道这是否是件好事,一种隐隐约约的不安也悄悄在心底萌生。

我又想到陈教授,他应该对这一切都是了解的。他为什么从来没有和我说起过呢?他为什么选择留在地表呢?

或许他已经认可整个计划了吧……或者是不愿意把沉重的现实交给我们?

离开地表的旅途还很漫长,还有超过一个昼夜的时间要在这狭小的舱体中度过。我转头望向李冬,我们几个一直在断断续续地交谈,但他已经许久没有动过了。他的手扶在座位两边的扶手上,手上和扶手接触的地方又出现了之前的那种纹路,发着淡淡的荧光。此前第一次看到的时候属实吓了一跳,脑海中出现了很多种可能性,甚至怀疑李冬其实是仿生人。现在看来,这或许是透明航天服的功能之一。

“这个航天服,”我举起一只手,看了看自己的手心和手背,试探着问道,“可以和太空舱交互,是吗?”

“哦!对,”魏川也举起来自己的一只手,“航天服还可以嵌入很多功能。等我们到了我来给你们一点一点添加插件。”

魏川从包里拿出了一些能量棒和饮料,分给了大家。在接下来的闲聊中我了解到,红城是连接着东亚端口的轨道基地城市,也是轨道基地人口最多的城市。虽然最繁华,但是红城并不是轨道基地的核心。真正的行政中心在赤道上,那座城市被称为“图书馆”。

随着舱体停止加速,地球的全貌逐渐出现在下方,或者说后方,舱内的重力逐渐开始变化,让人分不清上下。端口的终点是同步轨道,但此时周围的太空中已经开始出现近地轨道的建筑物,它们快速地运转着,好像是如山一样巨大的列车,无穷无尽地在近处、远处以各种角度安静地驶过。又经过一段很长时间的减速,我们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