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神秘山谷(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家族修仙:我家剑修有点多》最新章节。
支撑炼气修士修炼都是极其困难,更高修为的修士,在这里修炼,会严重影响修炼的速度。
若是在别处,灵气如此稀薄也不奇怪,但是这里可是天妖山脉深处啊!距离最核心的位置也不过上万里的距离。
天妖山脉最外围的灵气都堪比一般一阶灵脉。
此处的峡谷,就算没有灵脉的存在,灵气浓度也至少比一阶灵脉高得多吧。
事出反常必有妖,此地的灵气稀薄的反差,必定是有问题。
不过这个问题马上就会揭开谜底,因为萧逸尘在不远处发现一团散发朦胧白光的圆球。
距离他们这里大概也有个五六里的位置,并且从那个地方不断传来一股强大的吸力,在这里愣了这么一会,萧逸尘二人就移动了十几丈的位置。
看来那股莫明的吸力就是那光团传来的,并且这里的灵气稀薄也一定是那光团的问题。
落在谷底,两人身上并没有受伤,不过这三天三夜的奔逃也让二人心力交瘁,加上法力消耗巨大。
放出金翼,在这里找个安全的地方。
这山谷足足有上千丈之深,而且二人还没有办法离开这里,加上不熟悉这谷底的情况,说不定有什么妖兽的存在。
安全起见还是在这山谷中找到处地方栖身,恢复法力和神识,等着恢复完毕在去一探那光团。
萧逸尘在两人这处位置布置了一道简易的阵法。
半个时辰后,金翼返回,看着金翼没有什么打斗的迹象,有些意外。
虽然这里灵力稀薄,竟然连一只妖兽也没有。
不过,他也不敢大意,四处乱跑,而是仔细询问金翼有没有发现合适的栖身之处。
还真的让金翼发现了几处可以栖身的山洞,都在两侧的崖壁之上。
这些山洞金翼都进入探查了一番,里面没有妖兽居住。
他此时的目的就是尽快恢复战力,在这几个山洞里面找了个看起来最安全的洞府。
这洞府距离地面也只有五丈之高,洞口附近只有一棵歪脖子树。
萧逸尘用神识探查了山洞里面的情况,发现这山洞也只有十丈之深,里面除了石块就没有其他东西,确实没有妖兽居住的痕迹。
没有多想在洞口布置了一道阵法,就和清瑶进入其中。
条件有限,萧逸尘清瑶二人也不讲究,从储物袋里取出两个蒲团,和几瓶丹药。
这里灵气稀薄,完全靠打坐恢复法力,也不知道要浪费多长的时间。
他们现在的恢复法力的丹药也没有多少库存,不过在这种情况下也顾不得那么多,先恢复自身的战力才是最重要的。
萧逸尘和清瑶盘坐在蒲团上,开始服用回灵丹药。
就这样过了三天以后,他们俩的法力神识完全恢复,战力也能发挥出八九成的实力。
接下来,就是想办法出去了,那个神秘光团,他们肯定要一探究竟。
出了山洞之后,放出蜜蜂傀儡,在前探路。
在这几千丈山谷底,那光团散发的光芒引人注目,就是这样萧逸尘二人缓慢的朝着光团而去。
一路上除了吸力变强久不少也没有什么发现。
不过在靠近神秘光团的五里位置开始出现不少的骸骨。
什么种类的骸骨都有,看起形状应该是一阶左右的妖兽骸骨。
随着这些骸骨出现的越来越多,品阶也在不断提高。
他发现这妖兽骸骨与其所处的位置有很大关系,沿着峡谷越靠近光团,品阶越高。
开始在五里的位置出现炼气妖兽的骸骨,到现在距离光团只有一里的位置连紫府妖兽的骸骨也开始出现。
是说这山谷里面的妖兽他们一路上都没有碰到一只,原来都死在这里了。不过可惜的是不知道时间太多长久,这些妖兽骸骨大多风化,一触碰就化作白色的粉尘。
连那些紫府妖兽的骸骨也逃脱不了这个命运。
要是这些妖兽骸骨还保有灵力,那这可是一笔庞大的财源。
终于在接近白色光团不足一里的位置,萧逸尘看见一道具庞大的妖兽骸骨。
看其体型这妖兽应该是是一只四阶的金丹妖兽。
其高有三十几丈,长有百余丈,是一只蜥蜴模样的妖兽。
看到这里萧逸尘更加谨慎了几分,没想到连金丹妖兽也殒命于此,虽然这一路上都没有碰到什么实质的危险,但是这一只金丹妖兽的骸骨告诉萧逸尘二人此处的危险。
接下来的千来米,两人更是走了足足一个时辰这才到达光团的位置。
一路上他们都想好了什么危险的发生,可是还是风平浪静,让他们平安到达光团的位置。
不过越到这里越是要谨慎。
看着悬浮在距离地面一丈之高,朦胧光团,萧逸尘是左看右看也没在自己看过的任何典籍上,看过有关其的记载。
只能偏过头看着清瑶好奇的问道:“娘子,你可看去这光团的来历。”
清瑶的来历神秘,虽然萧逸尘和她相伴多年,也没见其提过自己的家族。
不过看起修行功法和谈吐,就知道其是大势力的子弟,虽然不知道清瑶为何不告诉自己这些事情,不过在他看来清瑶一定是有自己的苦衷。
现在这光团成了他们俩逃脱这山谷的唯一可能,萧逸尘也只能希望清瑶知道这光团的一些底细。
清瑶看了看这光团想了想这才开口道:“这光团好像是秘境节点。”
“这怎么可能?”
萧逸尘吃惊道。
秘境节点也可以称作秘境的出入口,像是他们之前探索的那红尘秘境,就有这个秘境节点。
在典籍上也记载了秘境节点,都和眼前这个散发白光的光团格格不入,萧逸尘实在是不能把这两个混为一谈。
看着萧逸尘这副疑惑不解的模样清瑶开口解释道:“夫君这就是秘境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