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1章 宁伤天和,不伤文和(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末世,即将被淘汰的文明和种族》最新章节。
他们就是世界灾难的根源。
这样的罪魁祸首,怎么能不接受正义的审判?
以儆效尤!
贾先生是,宁伤天和,不伤文和。
何况这些什么Zt政客们。
《条约》第四条,割让,租借叫归还一些地方。
比如南极星大陆和冰火岛,就是归还东方,大鼻子们从哪里来,就回哪里去吧。
还有夏威夷、关岛等地,也是这样。
至于阿松森岛就是直接割让。
租借直布罗陀99年。
贾诩此时心中暗骂,海军轻骑兵们那些败家子,为什么要把那里,化为一片焦土?
难道就不能有点战略眼光?
那可是收过路费的好地方呐。
重新建设,不要钱吗?
租借长岛、巴拿马运河。
还有在台北河边,申请了一块小自留地——那是租界。
租借科西嘉岛。
零零总总的,还有一些零星的地方,都在具体条约中。
自己去看。
至于租金吗?
还要付租金吗?
那就是国中之国好不好,还有很多的特权。
在后面还会提到。
《条约》第五条,自然是关于文物的事情。
是老生常谈了。
凡是以不正当手段,掠夺过去的华夏文物,都必须完璧归赵。
这一点不能有任何折扣。
其实,说到这里,贾先生也感到很憋屈。
很多文物,其实也是强盗们的赃物,确实回归了。
但是,那是以什么方式回归的?
很多都是国人和爱国华侨,花大钱买回来的。
让那些强盗和强盗的后代,享受了第二次利益。
这些账该怎么算?
看来也只能委诸异日了。
这些文物,都是先人留下来的遗产,所以华人才格外重视珍惜。
中间含有最重要的“情结”。
站在刘一贾诩他们的角度,其它人的文物什么的,实在不屑一顾。
不过,华国索回那些文物,26国都是有心理准备的。
这是绕不过的坎。
《条约》第六条。
既然有战争,一般都是有战胜方和战败方的。
按照国际惯例,战败方应赔偿因战争造成的损失。
这个赔偿额应该怎么算?也是由战胜的一方,说了算。
实际支出和损失,其实一点都不重要。
比如,当年庚子联军,区区的几万人,战场又在大清境内。
最后是4、5亿两白银的赔偿。
八国的军费和损失有这么多吗?
还有甲午的三亿多两白银的赔偿。
说穿了,不过就是胜利者的战争红利而已。
与强抢,没有区别。
贾先生这次的报价是多少?
(15亿十14亿)x610华元+(15十14)亿x610x(2030一1900)x国际贷款利率。
这个算法,明眼人都一目了然。
15亿是现在的白人人口,14亿就是指三哥呀。
610元,是庚子年大清一两白银的购买力。
这些钱别人拿去用了很多,可不能只还本钱,应该按国际贷款利率计算。
还没有计算复息。
贾诩的这个赔款方案,严格的说,并不是索赔。
这只是讨还旧欠。
拿了我们的,该还回来,吃了我们,必须吐出来。
其实蓬莱岛一战,我们几乎没有什么红利了。
虽然我们吃了很大的亏。
那是因为我们仁慈和大度。
否则,还应该再翻一翻,那样才公平合理。
毕竟蓬莱岛守军,打出了多少导弹火箭弹?海军轻骑兵们,跑了多少路?又打出了多少炮弹……
这些都不要钱吗?
唉,谁叫我们心太软呢?
贾先生的话音一落。
全场是一片寂静。
各国代表代,都很惭愧了吗?
是名师出高徒的惭愧。
他们是老师,这些逻辑和办法,都是他们教会华国人的,实在无话可说。
就连特邀观察国的俄罗斯代表,也都无话可说了。
他们再一次非常庆幸,p大帝先前东行的伟大英明。
不愧是大帝,魄力杠杠的。
若没有那一揽子解决历史问题的协议,现在被贾先生第四、第五、第六条,这样七七八八的算一下。
俄罗斯又该付多少?
别忘了,庚子赔款,他们可是拿的大头。
幸好,26国中没有他们的份。
至于东边那群矮子,遭了天罚,自然是人死账清了。
但有些精明的人,却突然想到。
不对呀?
15的那个数字,也是包括了俄罗斯人的。而且当年的4、5亿两白银,大毛参也与了分配。
还有大婶的后代。
为什么大毛和大婶后代的那一份,贾诩也要算在了26国头上。
这完全不公平!
应该重新计算!
贾先生却说,“这是讨论26国的赔款问题。
就不要再牵涉其它人了。
赔款,无论从算法和最后金额,都完全是公平合理的。
从本质上说,26国,就代表了自由世界,就完全应该承担起这个责任。
至于付款方式吗?
我们不接受几十年的还款方式。
要求各国尽快兑现。
我们只接受华元现金,或者华国的国债。
你们反正一直都看华元不顺眼,我们也借此收回来。
遂了各位的一个心愿也好。
至于各国金额不足的部分,可以通过对华移民,和派遣留学。
我们会根据具体数量,适当的减免债务。
不过移民和留学生,我们只会按标准接纳。”
华国在西方世界,广泛接纳移民和留学生,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
只是对年龄和留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而已。
……
贾诩的这些话,没有一点阴谋,都是赤裸裸的阳谋。
但是,现在的26国,却没有破局的方法?
其实,不需要方法。
以力破局就行了。
关键是……
看着眼前的各国代表,贾先生脑中回荡着刘一的话。
我们在一天天的强大,敌人却在一天天的衰落。
其实,这句话可不是刘一的首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