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那小瘸子现在这么厉害了?(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1977,开局女知青以身相许》最新章节。

这年头,出趟远门是着实不容易。

很多人一辈子,连自己家所在的县都没有去过,更不用说是坐火车跨越上千里去另一个省份了。

现在可不兴什么南下打工什么的,大名鼎鼎的深圳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渔村。

要直到几年后,老人家在这里画了一个圈,一座未来世界级的大城市才会从这里拔地而起。

到了那个时候,全国各地的火车站才开始进入真正的繁忙业务当中。

而现在的京城火车站,就远没有后世的那么杂乱与拥堵。

能在这个时候坐上火车的,要么是出差的干部,要么就是一些来往探亲的人。

火车票也不便宜,像从京城到白山县没有直达的火车,得先坐到春城市再倒一班火车。

京城到春城市差不多一千公里,这时候的火车票价差不多是一公里一分五厘,所以从京城到春城的硬座票价是十五块,如果是硬卧的话,票价翻倍是三十块。

现在看起来好像很便宜,但在当时已经是相当贵了。

1977年的全国工资平均水平是576元每年,折合48元每个月。

但这是城镇职工,囊括了政府工作人员与企事业单位和工厂的收入水准。

以黄金的价格来论的话,当时的50元,相当于现在的7000元左右。

可对于农民来说,一年的收入平均下来才过百元,且大部分都是以实物结算。

真正能拿到手的现金,几乎是没有的,收成好且经济稍微发达的地区,农民一年还能拿到手大几十块。

但更多的地区,农民辛苦到头一年,却是一张毛票没赚到不说。

整个生产大队还得负债经营,向公社借贷才能度日。

可以说,这个年代的广大农民们,依旧挣扎在贫困和温饱线上。

辛勤的劳作,依旧换不来一家子的吃饱穿暖。

所以……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一张十五块的硬座火车票,往往相当于一名城镇职工一小半的月工资,是一名农民小半年的劳动收入。

那就是相当的昂贵了!

也就难怪,这年头想要探亲访友,成本高得吓人。

若是两地相距个几千公里,一来一回,一年的收入就搭在里面了。

“严主编!其实您没必要陪着我一起坐硬座的。您级别够,是可以坐硬卧的。”

编辑李英看着和自己一起挤到硬座车厢来的主编严辰,内心有点过意不去地说道。

这个时候的硬卧车厢,不是你有钱买票就能坐的,而是得有相应的级别,是领导干部才能购买的。

至于更高一等级的软卧车厢,要求就更严格和高了,非一般人能够享受得到的。

“这有什么?你们年轻人坐得了硬座,我这把老骨头也不弱咧!

再说了,我坐这硬座的话,一来一回,能省下三十块,就算是我自己的额外津贴了。”

主编严辰却是一点也不在乎地说道,其实就在这个硬座车厢里,也有不少人和他一样。

明明可以坐硬卧车厢,车票反正由单位报销,却偏偏选择坐硬座。

那省下来的票差,就是自己赚到的了。

对于许多人来说,还是相当划算的。

严主编这么一说,李英心里的愧疚感也减轻了不少。

的确严主编也不容易,他一个人上班,得养活一家老小,平常也是能省一点是一点。

“主编,我的表哥徐小东他们已经先一步到白山县。

他们也是钟跃进的忠实读者,非常喜欢《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的。

到时候,可以让他们和我们一起去找钟跃进么?”

火车况且况且的开动了起来,李英便和严主编说起了这事来。

“可以呀!这有什么,也算是给钟跃进先感受一下,读者见面会的感觉嘛!

对了!你这表哥好像身世不凡呀!是那位徐将军的孩子?”

很显然,主编严辰对李英的家世还是很清楚的。

没办法,这年头你要进国家单位,都是有政审的。

严主编作为《诗刊》的领导之一,对李英的家庭关系和结构,在入职的时候就知道的。

“是的,徐将军是我的舅舅。我表哥他们也有一个诗会,都是一些将门的后代,非常喜欢我们的《诗刊》。”

李英很骄傲地说道。

“那敢情好呀!说明我们《诗刊》的影响力不错,并且质量好。

要是每一期……哦不!但凡只要每一年有一名像钟跃进这样的诗人涌现出来,我们《诗刊》的影响力会更大的……”

说到这里,严主编又自嘲地笑了笑,补充道,“不过这谈何容易呀!好的诗人,就像是大海里的珍珠,需要人潜入到深海当中去挖掘出来,可遇不可求啊!”

“主编,我相信!只要我们的《诗刊》坚持初心办下去,一定会涌现出越来越多优秀的诗歌作品。

会有越来越多像钟跃进一样卓越的诗人,写出一篇篇可以传世的诗歌来的……”

李英一腔热血地说道,同时她也一只手撑着下巴,在脑海当中幻想着,未来还会有一个又一个优秀的诗人被自己挖掘出来。

“我也相信,《诗刊》会越办越好的。”

严主编点点头,肯定地说道。

火车一路北上,车厢里并不像后世的绿皮火车那么拥挤,基本上不存在没有座位的人。

甚至有些位置还是空着的,毕竟这还在正月里,大部分的单位即便派员工出差,不着急的事也会等到农历二月再说。

所以……

在这硬座车厢里,大部分其实都是从京城再返乡的知青。

就像前面提到过的,由于回家一趟的火车票不便宜。

许多下乡的知青,往往插队好几年,都没有回过一次家。

现在车厢里的知青们,大多都是家里条件不错的,父母双职工那种,一个月工资加起来都上百块,自然负担得起孩子回城的往返火车票。

像这种家境优越的知青们,往往也是重度的文学青年。

他们当中不少人坐火车无聊,都是拿着一本书在看。

行至半道的时候,突然有一名知青就激动得站了起来,高声对所有人说道:

“同志们,我是京城前往哈城农村的插队的一名知青刘金锋。我最近看到一首非常棒的诗歌,引起了我内心深处的共鸣。

在这里,我想分享给各位。尽管我们彼此之间不认识,都是陌生人。

但在今天可以同坐一趟列车,就证明我们有缘分。

下面,我将朗诵这首由钟跃进写作的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相信很多在座的朋友们,也都看过。

大家可以跟着我一起朗读,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诗人钟跃进所描绘出来的春暖花开的美好景象……”

要是放在后世,谁在火车上突然这么“社牛”的站起来,旁人绝对像看精神病一样看着他。

但是这个时代却完全不一样,许多知青一听到他要朗诵《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也全都激动得站了起来。

“我也会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写得太好了。我看到这首诗后,就发誓五年内,一定要去南方看一次海。”

“算我一个,钟跃进真是我们下乡知青的楷模。在困苦的知青生活当中,他还能如此积极阳光的写出这样的诗篇来,并且将乐观的心态传达给每一名读者,他真的是太了不起了。”

“听说钟跃进就是在东北插队的,不知道是在哪个公社,如果能够见上一面就好了。”

……

这节车厢一共也就才坐了三十多人,现在却有十几名知青都站了起来,要一起朗诵《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

随着十几个人齐声朗诵《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整个火车的车厢,好像行驶在诗意的海洋当中一般。

李英和严辰一下也跟着激动了起来,尤其是李英,眼眶湿润地对主编严辰说道:“严主编,您看到了么?这就是一首优秀的诗歌,所能传递的精神与能量啊!”

“是呀!好的诗歌就是能直击人的心灵,可以历经时间的冲刷而一直流传下去的。”

严辰也是非常兴奋地说道。

任何一名文字工作者,不都喜欢自己写作或编辑的作品,可以像此时此刻一般,被随机遇到的陌生人所喜欢和朗诵么?

“真希望钟跃进同志也在这里,他就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他写作的诗歌,是多么有力量的了。”

李英有些惋惜地说道。

“哈哈!李英同志,这样的场景,你觉得还会少么?说不定,等我们带着钟跃进回京城的火车上,就能再碰到呢!”

严辰笑着答道。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当最后一句朗诵完,整个车厢先是一片安静,然后几乎是同一时间,所有人都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来。

啪!啪!啪!

在这阵掌声当中,所有人都仿佛忘记了长途乘车的不适与疲累。

“看到了么?李英同志,这就是诗歌真正的力量呀!回去以后,你可以把今天的见闻,写成一篇简单的通稿,我们可以附在下一期的《诗刊》上。

篇名就可以叫做《诗歌的力量》,你觉得好不好?”

主编严辰颇有感慨地说道。

“太棒了!主编,我现在就非常有感触,马上就写下来……”

一听到主编这么说,李英这个急性子也是等不及,立马就拿出随身携带的纸笔,将刚刚的感受都给写了下来。

甚至在文章的最后,还添加了一句话。

“亲爱的钟跃进同志,你知道么?你的诗歌,像今天这样,给大江南北的文学青年们,带来了多少希望与力量啊!

现在,我和主编正在前往寻找你的路上,我是多么的激动,可以见到像您这样优秀的诗人……”

……

火车突突的穿过群山与平原,开进了山海关,开往了那肥沃黑土地的东北三省。

而在林家沟生产大队这边,女记者钱淑珍为了采访林火旺,提出要跟着他们狩猎小队一起上山。

林火旺应允了,不过直到在去之前,他多了一个心眼。

让钱淑珍再等一下,他得带着两个妹妹去鸡舍那边,教会她们怎么养飞龙。

“飞龙?不会吧?是我知道的那种叫飞龙的野鸡么?”

钱淑珍闻言,立马惊奇地问道。

“什么野鸡,它有正式的学名的好么?是叫花尾榛鸡。”

林火旺白了她一眼,看来这女记者的知识储备也就一般呀!

“对对对!是叫这个名字,之前我有听过,但是后来没记住,只知道天上龙肉,地下驴肉说的龙肉就是指的飞龙肉。

你们林家沟生产大队,这么能耐的么?连飞龙都能人工饲养了?”

果然,被林火旺这么一提,钱淑珍自己就先感兴趣起来了。

“要不钱记者,和我们一起过去看看吧?”

柳茹梦几乎是第一时间,就知道丈夫林火旺打的什么主意了。

肯定是想借着钱淑珍这个省报记者的身份,为将来林家沟飞龙养殖基地打响名头。

所以柳茹梦第一时间就和林火旺一起打配合,将钱淑珍的心思给勾搭到飞龙养殖基地去。

“好呀!好呀!我只吃过碗里的飞龙,真的飞龙长什么样子,我都还没见过呢?

正好我还带了相机来,给你们的飞龙也拍几张照片吧?

要是你们这个养殖基地的规模不错,我还可以向报社领导申请,给你们做一个飞龙养殖基地的专访,给你们打响一点知名度呢!”

这钱记者也是相当上道,都不用林火旺夫妻俩的引导,自己就主动说出专访来了。

“那敢情好呀!不过,我们的飞龙都是才抓回来的。人工养殖要出成绩,至少也要几个月以后。”

林火旺在前面一边带路,一边给钱记者介绍道。

而在这边和几个二代交流的熊县长,刚刚也听到一嘴,立马也追了上来,喊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