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相府密事(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修道都天》最新章节。

由大臣筹谋解决之法,再上书皇帝,待皇帝批红后实施。

那种经略支持的人多,朝廷便采用那种方法。

不然上边发放圣旨后,下边人多会阴奉阳违,这就造成执行不彻底。

一个红袍大臣背后,往往簇拥一群朋党关系或师生之谊的官场要员。

由大臣出谋划策,皇帝准许后,再由大臣来执行。

一来一回,责任就会从皇帝转嫁到大臣身上,落实也会彻底。

若办事不力,亦是大臣之责。

同样在做这件事的时候大臣和他下面的朋党也会尽心尽力,这法子也是皇权和大臣之间多年磨合而来的默。

皇帝此番单独问策,于大臣言,无疑是亲近信任的表现,毕竟能被问策,本身就是对其能力认可。

当然若皇帝对宰相心存不满,杨缚也不会在相位稳坐十余年?

单独问策意味着问题棘手,或影响深远,不能轻易当朝奏书,充实国库正是这般棘手难题。

土地兼并之弊,皇帝和大臣皆心知肚明?

若想充实国库,又不动现在既得利益者,只能转嫁负担到平民百姓身上。

毕竟大地主和贵族都有人在朝堂代言,一旦触动利益,中层官员便会群起而攻之,中伤皇帝与朝廷。

反观平民百姓,目不识丁,多只会听乡老,或者地主之言,自身并无代言者。

即便有损害平民的利益之举,亦是皇帝批准。

后续官员也会借机大肆搜刮。

最简单的方法反而最不好实施,故皇帝才会单独问策。

面对皇帝问询,杨缚躬身答道:“罪臣无能,愧对圣上信任,今年群官考核,老臣举荐刑部左侍郎王思止为外察之首,主持外察事务。”

皇上闻言,轻声叹了口气,说道:“杨爱卿为百官之首,举荐左侍郎一事,还是另选他人,外察本就是吏部事务,由吏部尚书举荐更为合适。”

杨缚面露感激道:“谢圣上,臣无能,愧对圣上圣恩。”

皇帝摆摆手,又道:“还望杨爱卿多方思虑,想出一条维稳长久之道,退下吧,朕想静一静。”

杨缚跪地叩拜道:“臣告退。”说罢,便缓缓退下摘星台。

随后与圣上随行大太监王公公略一拱手说道:“圣上想在摘星台再看会儿。”

这时王公公对身后的小太监吩咐道:“在这候着圣上,杂家送送杨大人。”

接着,王公公转向杨缚说道:“杨相,这边请。”

两人并肩向宫门走去,两人一路无话。

当朝宰相如果和皇帝身边大太监关系密切,于皇权而言,并非好事,故而两人关系,有意无意有所疏离。

行至宫门之时,王公公才仿若恍然大悟道:“早些时候圣上差奴婢去表章库,取前朝末代史料,就不陪杨相了,杨相告辞。”

杨缚若有所思,拱手道:“王公公慢走。”随后,独自向宫门而去。

下值回家后,此刻杨缚回想摘星台之事,心中已然明了。

彼时皇上问其增加库税之法,恐怕早已料到,唯外察稽查贪官入手,方能既不伤平民,又能得好名声,且充实国家税库。

故而皇上问策之时,杨缚才答非所问,举荐刑部左侍郎为外察之首,只因刑部左侍郎为人公正不阿,由其主持外察,定见成效。

皇上驳回宰相举荐,亦是考量到宰相为百官之首。

如此布局,或能瞒过地方官员,却难避京都大臣非议,由宰相举荐定会遭人诟病。

毕竟,宰相统御百官,拿下属开刀,讨皇上开心,这件事怎么说都不是一件光彩之事。

皇上驳回杨缚举荐,改为让吏部尚书举荐,将举荐改为公事公办,日后即便官场有所怨言,亦是吏部职责所在。

主要还是维护宰相威严。

宰相是由皇帝亲命,若无威严,于治国理政有害无益,故而历朝历代皇帝都会挑选搭配默契的要员来担任此职。

要知道,仅有学问,不懂人情世故,能否当官尚未可知,若想官至一品,难如登天。

而后来王公公提及皇上查阅前朝史料,前朝也确实是爆发平民起义后,由当朝太祖推翻前朝建立而来。

平民起义就是土地兼并严重,大量流民无处可活才挥旗造反。

前朝末期任其土地兼并未干预有效之国策亦有缘由,但治国如治病,若不顾后果,乱用虎狼之药,朝廷必将分离崩析。

若想谋求长稳之道,变法革新才是根本,只是变法切不可操之过急。

外察高举捉拿贪官之道,只是杀鸡取卵。

若不更改人治为法治,仅凭官员德行品质约束自身言行,难如登天!

试想,一位寒窗苦读十余年的学子,为官一任,让其终身恪守大乾律典,不偏不贪,这般品德性情堪比圣人。

即便更改法制依然是由人来执行。

这就需要吏部挑选品德尚之人来任官员。

人品优劣非长久相处难以判断。

故而上官多以貌取人,相貌周正者品德上选,相貌猥琐者,品德下选。

或许,世间诸多方法,本就难寻十全十美,只能相较而言,择其善者而从之。

历代变法皆险象环生,毋庸置疑,主持变法者,无论成败,都将在青史留下浓墨重彩,成则名垂青史,败便家破人亡,遗臭万年。

然而杨缚心意已决,仍想坚持变法,他深知,此路或荆棘丛生,难以成功,但却是大乾国唯一的出路,绝不能因困难重重便踌躇不前。

身为百官之首,既享民脂民膏,心中便应有民族大义。

唯一令他忧心的,便是变法失败后杨家血脉的延续。

长子已然参军,官拜从五品,一旦变法开启,身处军中,性命堪忧,保全不易。

因而,只能设法护住小儿性命,传承杨家血脉。

当然,这些心思,杨缚仅在心中暗自谋划,不敢透出一丝风声。

官拜宰相多年,早有澄清宇内,重振国威之抱负。

只因涉猎繁杂,始终未下下决心。

直至今日,圣上的殷切回护,还有王公公漏出的一丝口风,让杨缚坚定了变法决心。

君以国士待我,我当以国士报之。

这时书房响起清脆敲门声,打断了杨缚的沉思。

门外一幼童大声喊道:“爹爹,吃饭了,孩儿饿了。”

杨缚在书房不紧不慢起身,应道:“你先去餐桌等候,爹爹随后就到。”言罢,便起身向外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