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江山棋局谋权柄(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唐李瑁:请陛下殡天》最新章节。

大唐终究还是要颠覆,山河还是要陷于战火之中。

要想解救盛唐,庇护众生,治本之策就是得先把李隆基给干掉,而且最好以一个成本可控、不损元气的方式干掉。

他李瑁既不愿看到泱泱华夏陷入数百年的混乱不堪,生灵涂炭,更不想自己只能做个闲散亲王,畏畏缩缩的袖手旁观,白白蹉跎一生。

何况对于平庸之人,那是一场浩劫,可对于韬略雄主,却是问鼎至尊的最好时机。

武惠妃没能争来的储君之位,靠自己直接一步到位不是更潇洒快意?

如今唯一的问题在于,十六年太TM长了!

得加快!

李瑁眉头一皱,决定先解决杨玉环再说。

开元末年,李隆基登基日久,皇权稳固,虽然他后期渐渐昏聩,将大好局面白白葬送,但不见得他就是个平庸的帝王。

相反,他二十五岁便能诛杀韦后集团,屠灭太平公主,逼迫父亲李旦让位,创立开元盛世,恰恰证明他天资禀赋,工于心计手段。

与这样一只猛虎周旋,只可智取,不能力拼,否则无异于以卵击石。

若想解决杨玉环,事后又能不违诏,需要找一个好借口。

一个不管离不离谱,但能真实发生,且不会归罪自己的借口。

于是有了边令诚宣诏后的那一幕。

边令诚完全不相信李瑁所言,但他毕竟只是一个内宦,没有明诏,还能带着羽林军直接搜十六王宅不成?

他只当李瑁不愿交出杨玉环,诡词狡辩,于是把脸一沉,对跟在身后的羽林军校尉道:“你们且候在这里,待我回宫请诏再说。”

那校尉本就归附高力士,自然对他的干儿子边令诚也当成祖宗供奉,所谓“候在这里”,其实就是继续包围寿王宅,让李瑁插翅难飞。

校尉忙拱手道:“中官放心,末将绝对不敢擅离职守。”

东内大明宫紫宸殿。

李隆基刚刚和群臣议完事,有些疲乏,正叫人拿了一个九龙锦黄垫子靠着,让小内侍捶腿。

边令诚蹑手蹑脚地走了进来,不敢惊扰圣人,只在旁边候着。

等着高力士服侍圣人喝完茶,退下来洗手的时候,他才敢走过来,轻声道:“干爹,儿子有要紧事禀告。”

高力士知道他去寿王宅宣诏的事,此刻见他神情委顿,知道出了岔子,招招手,两个人悄无声息地出了紫宸殿,来到外面的游廊上。

边令诚殷勤地掏出帕子在游廊宽大的扶手上擦拭了好几下,扶着高力士坐下,作出一副哭丧脸道:“干爹,美人怕是要不过来了。”

高力士没理他那副故作姿态的表演,道:“有事说事。”

“是。”边令诚不敢再放肆,一五一十地将李瑁的回答说给了高力士听。

高力士也觉得匪夷所思:“王妃跑了?没听寿王宅使跟我报过这事啊。”说着,他低头想了一想,蓦然道:“想起来了,说是前几日王妃回娘家探亲,这也是稀松平常的事。敢情是那时候跑的?”

见高力士若有所思,边令诚急了:“干爹,那杨氏小门小户的,娘家又无权势,她一个妇道人家哪里敢如此离经叛道?分明是寿王不肯交出美人,故意拿这些离谱的理由来搪塞。这可是违诏的大罪,给圣人甩脸子。依儿子的意思,让羽林军先把他拿了,等圣人亲自问他,看他交不交?”

高力士沉下脸来斥道:“胡闹!那毕竟是亲王,你当是不入流的小官吗?”

边令诚嘟囔道:“他也就是个不受宠的亲王,要不怎么当不上太子?”

高力士脸都黑了,声音也加重了几分:“我素日怎么教你的?储君之事,也是你一个小内侍能议论的?你要是嫌命长,我明儿就让人把你办了,省得将来惹大祸。”

见高力士生气了,边令诚不敢再说,讨饶道:“干爹,儿子只在您面前说这些,外面是决计不敢议论一句的。只是现在寿王推托不接诏,儿子在圣人面前交不了差,怕是要领一顿板子了。”

高力士沉思片刻,道:“你且在廊下候着,我进去与圣人说去。”

高力士去而复返,直接在御案前跪下道:“老奴无能,请大家降罪。”(注4)

李隆基愣了一下:“怎么?出什么事了?”

高力士回禀道:“边令诚原样宣了大家的诏敕,但寿王有苦衷,说寿王妃离宅多日,不知踪影,他也还在找人,所以接不了诏。还请大家宽限几日,老奴派人去四处查探,务必找到寿王妃所在。”

李隆基听得一怔,这理由未免过于离谱,且时机又过于巧合。

他不由得怀疑起李瑁是否因立储未成一事早已心怀不满,借机反抗,藐视皇权,却丝毫没虑及自己强抢儿媳妇之举有多么离大谱。

想及此处,李隆基胸口顿起冒起了一阵无明火,冷笑一声,对高力士道:“即刻宣李瑁进宫见朕。”

——————————————

以下考据可跳过,谨供书友参考

——————————————

『注1:关于寿王的名字李瑁』

据欧阳修在《集古录跋尾》中考据了开元二十五年的《唐群臣请立道德经台奏答》所附诸王列名,以及武惠妃碑文中寿王的名字,均为“琩”。然本书主要参考史料为:新、旧唐书、通鉴,以及会要和六典,其中均明确玄宗为各皇子多次改名之后,十八子寿王最终用的是李瑁这个名字。再考虑当今大量影视剧作中也是采用李瑁这个名字,故为方便阅读,本书统一为李瑁。

另,欧阳修个人虽考据出了“琩”字,但他主持编写新唐书时却仍然用的是“瑁”字,应是类似考虑。

『注2:关于杨贵妃的名字杨玉环』

杨贵妃作为中国古代四美之“羞花”,祖籍关中望族弘农杨氏,后迁往蒲州永乐,幼年随其父杨玄琰在蜀地生活,后父母双亡,由三叔杨玄璬在洛阳养大,于开元二十三年十二月被玄宗册立为寿王妃,又于开元二十八年十月以为太后追福之名入宫为女道士,号“太真”,宫中尊称“娘子”,待五年后风声过去,玄宗才正式册封她为贵妃。以上在《新唐书》及《通鉴》中吻合无疑。但她的真名则说法较多,如《全唐文》中“杨妃小名玉娘”,《明皇杂录》中“杨贵妃小字玉环”,《容斋续笔》中“杨贵妃小名玉奴”等等。

不过杨贵妃最广为公众所知的名字仍是杨玉环,故为方便阅读,本书统一为杨玉环。

『注3:关于太子的名字李亨』

李亨也就是历史上的唐肃宗,仁孝好学,过目不忘,但性格懦弱,优柔寡断。其在开元二十五年唐玄宗废太子李瑛之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开元二十六年被立为太子,当时叫李玙。开元二十八年改名李绍,天宝三载最终改名李亨——《旧唐书·卷十·本纪第十》、《新唐书·卷六·本纪第六》。

因其最广为人知的名字就是李亨,故为方便阅读和情节开展,本书统一为李亨,去掉其反复改名的史实。

『注4:关于唐代君臣的称呼』

据新、旧唐书及通鉴,有唐一代,人们言谈间提及皇帝时都是“圣人”或“陛下”,外臣或正式场合觐见皇帝时一般称呼“陛下”,内侍或私下面对皇帝则可称“大家”;反过来,皇帝一般在正式场合自称“朕”,但在私下则自称“吾”或“我”。另,皇帝称呼别人一般是“汝”或“你”甚至“卿”,称皇子则为“吾儿”或“我儿”;而皇子对皇帝则自称“儿”或“臣”;他朝流行的“儿臣”、“父皇”、“皇上”等都是不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