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就此拍板定都长安(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商末三国志》最新章节。
“我若说我是来自三千年以后,你信不信?三千年以后的科学技术,这些只是小儿科。”姜林望着杨戬的眼睛,幽幽地答道。
“那……属下宁愿相信首领真的是神仙弟子,首领所知的真的是首领那神仙师父所传授。”杨戬狐疑地看了看姜林,脸上一脸的愧意。今日逼得首领如此胡说八道,杨戬还真有些过意不去。
“对喽。你能如此此想,那才是正理。我未到当年的黑石村落之前,四处游历,遇到过许多走南闯北的人,这些都是他们说的。”姜林本来真的想对杨戬坦白的,不成想杨戬还是没敢往姜林说的方向想。姜林索性作罢。
“沙盘的准确程度若是能达到百分之九十的话,首领想将大唐国都城定在此处的想法,属下也是赞同的。其实不光是属下,二郎、王副总长,我们几人的想法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有两个眼下的问题和一个未来的问题,需要首领心中有解决的方案?”杨戬饿的紧,端起自己的饭碗,坐在旁边的矮石上,朝嘴里送了一口粟米粥,一边咀嚼着一边朝姜林问道。
“什么问题?”姜林看了看杨戬,若有所思地问道。
“眼下的问题,第一,故周国这片区域,毕竟在几年前还是敌对的。现在首领要想定都于此,属下想来,故周国的这些贵族、官员、民众能不能接受?能不能拥戴?会不会捣乱?首领有什么办法能让这些人安定?”
“第二、大唐国的一众官员首领要怎么说服?晋阳城的各场矿,西山兵工怎么搬迁?国立大学师生……总之就是怎么能让一众晋阳城里现有的各个系统心甘情愿地搬迁至此处。”
“再说未来的问题。在此处立了都城,自然会成为人口逐渐集中的区域。假以时日,这片区域的人口膨胀到了一定程度,以属下所想,恐怕这块土地的产出,养活不了那么多人口。这也是属下听二郎说首领欲将国都放在朝歌城以南、过了大河的地方,分析了两年后渐渐觉得有些道理的所在,那处四周开阔,沃野千里,定是不愁粮食问题。”杨戬朝嘴里扒拉了两口饭,吞咽下去后朝姜林说道。
“老杨,你说的这个未来的问题,证明了你看问题,看得远,有一定的远见;但恰恰是这个问题,又说明了你看问题还是有局限性。”姜林听罢杨戬的一番话,心中微微一颤抖。自己穿越而来的那个历史里,长安城自唐以后便不再成为主流王朝的都城,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关中地区人口膨胀,而经过几千年耕种的土地产出无法养育那么多人口。
姜林记得隋朝建都大兴开始,关中地区的粮食就已不能自给自足(这也是隋炀帝开凿大运河,迁都洛阳甚至江都的重要原因)。到了唐朝,社会安定,人口繁多,关中地区的粮食供应更是力不从心,皇帝甚至要去南方“就食”,唐高宗李治曾七次“就食”东都洛阳。安史之乱以后,关中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和水利灌溉系统经过长年战乱的破坏和荒废,长安的粮食危机更加严重。唐德宗时期甚至出现因缺粮引发禁军哗变的危急情况。现在听罢杨戬的一番话,姜林自是想起了自己了解的这段历史。
“首领缘何如此说?”杨戬又接着扒拉了几口饭,继续朝姜林问道。
“若是按正常的历史发展规律,确实如此。我听说历代商王不断的迁徙都城,就是因为都城附近的土地经过长年耕种,土地失去肥力,产出无法养活增加的人口,只得迁徙到别的土地肥沃的地方。你能看到这一点,便是我说的具有一定的远见。”
“但是,你知不知道,国立大学农学院的师生们,现在已经找到了粮食增产的几种方法以及保持土地持续肥力的方法?还有我前几年顶着巨大的压力,让平安铁路上马,为的就是给那些不明事理的人树立一个标杆。你有没有计算过平安铁路现在一趟火车的运力,全部运送粮食的话,可以供应安邑城的人吃多久?以后铁路铺设到全天下的城都可以抵达,南边盛产粮食的地方的产出一日便能运抵到这里……你,还觉得这是个问题吗?”
“并且,这么多年你应当也感觉到了,我一直在强调,不将人口聚集起来,不一味地追求人口的过度集中,对将来的大唐国国都亦是如此要求。一国之国都,只是一个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军事中心。但经济中心,则完全没有必要。晋阳城的工业体系已经建立了十多年,贸然迁出,实数昏招。别的不说,便是煤、铁这两种工业建设急需的两种资源,便是无法迁走的。所以,晋阳城还是晋阳城,除了将政务院下辖各部,军队的三大部门迁出外,其他均不作变动。晋阳城以后便是我大唐国第一个重工业经济中心。这便回答了你提出的眼下的第二个问题。”
“再说你说的眼下的第一个问题,你可知道经过此番戎、羌之敌的劫掠后,这块土地上周、芮等诸侯和方国以前的贵族和官员还留下了多少?”姜林幽幽地朝杨戬问道。
“呃……听说十不存一。”杨戬微微一思索,朝姜林答道。
“经过各方的努力寻找,最终的结果:三十不存一。就这还是要将周国国府那几个都算上。还有,风陵渡那里,姜尚姜太师的三个儿子均已经向我大唐国表达了十足的诚意。周国国府的国玺,便是太师的二子呈送给洪部长的。在这三人的带领下,随着诵、旦二人一起逃往东边的那些周国的贵族和官员,现在纷纷向洪部长表达着他们的意愿,愿意协助我大唐国治理故周国之地。”
“而故周国宗室、姬旦、姬奭二人,那可都是大才,我决意将这二人设法纳入政务院当中,至少也副院长的职务。另外释放那两万余战俘的时候,我是做过思想工作的。我不信我当日说的那些话,那些人听不进去。两万多人只要有一万人听了进去,那就代表着有一万户的人已经心向了我大唐国。还有,此番我大唐国入故周国之地抗戎援周的战事,难道一点人心都换不回来吗?周国国府已然崩溃,又有这么多心向我大唐国的民众,这个时候再有人跳出来作对,他是嫌自己一家人活得太舒服了吗?”姜林终于将自己心里的想法对杨戬道了出来,说罢,又起身负手朝南边望去。
“唔……”姜林说的有些多,杨戬一时有些无法全部消化。
“那……首领,你打算什么时候完成这件大事?”杨戬愣了半天,终于朝姜林问道。
“此番,我就不离开了。藉着恢复故周国域内的秩序这个由头,我就不离开了。待今日选定了位置,从明日起,军、政所有大事小情,均来此处找我汇报。”姜林手指了指山下,坚定地说道。
“看来首领心里已经盘算了许久,那属下心里就有数了。只是,这都城……首领可想好了名称?”杨戬起身走到姜林身后,顺着姜林的眼光朝南望去。看了许久,扭头朝姜林问道。
“长安!”姜林想也没想地朝杨戬答道。
“长安,长安。长治久安。首领之才,属下万分钦佩。”杨戬很是郑重地拱着手,朝姜林鞠了一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