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第18.3章 千古英灵安在 尾(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知否:奋斗在广陵侯府》最新章节。
其后太宗又派遣二代曹国公李继隆,二代鲁国公曹弁带领兵马出征西北,降服银夏静难军,夺下灵州和兰州。相比于大宋,武德更加充沛的大周获取的版图显然更大一圈。
太宗时期,勋臣的话语权弱于太祖朝,但并不多,太宗主要靠政治手段分化拉拢。太宗用政治手段消除了大约一半的勋爵门户,为后面的真宗整合勋臣集团铺平了道路。
同时严格管理各家的私兵,收缴了私兵部曲的铠甲,任何想要使用铠甲的府邸必须申请批准,除爵爷本人外不得私藏。
真庙时期,派遣曹国公李继隆攻占凉州并镇守之,鲁国公收兵回朝。没想到静难军在辽国支持下开始叛乱。
真宗调遣鲁国公之弟曹玮驻延州,姐夫二代广陵侯李定出镇灵州,从那时起,凉州曹国公府,灵州广陵侯府成为北方边防的第三大勋臣派系——河西驻防勋贵。
至此勋臣从初始的北方——南方勋贵对立,到北方南方对立仍然存在,又被到处调动形成河北河东河西在京四个勋臣大派系。错综复杂让人头晕。
而勋臣按照皇家的设计,也有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比如广陵侯府的联姻对象除了淮南士子官宦家族,在勋臣中只与南方贵族,河西贵族联姻。河东河北汴京的概不考虑。
江都侯府镇守真定,长期与河北贵族,南方贵族,淮南士子联姻,河东河西汴京的概不考虑。
勋臣的力量在一次次派系分拆重组中始终不能凝聚,自然也不能威胁皇权。但真宗时期勋臣的话语权大于被竭力扶持的文臣。
事情的转折点在辽国太后萧燕燕发起的南征作战。除了广陵侯府(南方人,势力小,信任度高)在内的少数几个勋爵府。绝大部分勋爵府尽起兵马跟随皇帝亲征河北。
包括江都侯府在内的大部分府邸伤亡惨重,公爷侯爷小公爷小侯爷战死的不胜枚举,勋臣的私兵也伤亡巨大。
真宗皇帝在战后抓住机会,一方面故意拖延还残留有勋臣影响力的禁军部队补充。一方面优先让赵家的上四军齐装满员,趁着勋爵府几乎都受到重创的有利时机,推动一批府邸弃武从文(比如齐国公府)。
连立下大功,将静难军余孽剿的抱头鼠窜的姐夫李定也被真宗找机会卸下兵权,回家养老。西夏李家因此躲过灭门之灾。
在真宗后期,勋臣集团的私兵总兵力已经下降到十万以下,再也不复旧观。文官在真宗的扶持下,趁着勋臣几乎一口气送掉两代人的机会崛起。
真宗封禅泰山的动机,很可能不是因为击退了辽人,而是彻底驯服了勋臣集团,稳固了皇权,以此作为坚持封禅的内核原因。
仁宗时期,彻底将军队管理交给文官,勋臣连枢密院都不能把持,所有枢密使和枢密副使由进士出任。
不过也刻意提拔几个中进士的勋臣家族子弟进入枢密院系统,他们中出了枢密副使(三代广陵侯李勤,上错花轿嫁对郎男主之一,真宗朝一甲进士,托孤重臣,保护仁宗登基亲政,亲政后第一年被踹回家退休,元昊造反后重新启用,开赴灵州)。
枢密使(顾偃中,上错花轿嫁对郎男主之二,历任地方及枢密院官职,官至枢密使,真宗朝进士,也是官家伴读襄阳侯的堂弟,倍受信赖,受封忠毅伯。)
仁宗时期,勋臣话语权衰落,私兵被主动裁撤节省费用以供贵族享受,但仍受尊重,枢密院的人员设置中必有一名出自勋臣之家,很幸运仁宗有足够的勋臣子弟进士可用。
到赵宗权时期,他之所以一开始就要顾廷烨袭宁远侯爵,又拉拢英国公。就是为了在南北两边的勋臣中都有自己人,方便稳固皇权。这也是赵家历代天子的传统。
比如太宗亲近李继隆(当时李继隆很年轻,父亲早死,势力不强但是爵位高关系硬)
真宗亲近勇毅侯(太宗时期由军官直接册封的侯爵,与太祖朝及之前的旧贵族不是一路人,还是金陵人,属于南人贵族,不强势)
刘大娘娘时期继续信任勇毅侯,恩养勇毅侯独女,又扶持起广陵侯世子李勤,拉拢广陵侯府(南方人,党羽不多且军力犹存。)
仁宗亲政后亲近襄阳侯(南方人,党羽不多,伴读,从小关系好)
主角所处的大时代,就是这样一个混沌的过渡时代,勋臣们日薄西山但太阳还没有落山。文臣已经崛起,但还没有建立心理优势和绝对的实力优势。
皇权已经成为彻底的控股方,小心翼翼的掌握着文武之间的平衡,甚至仁宗在后期开始注重培养新一代勋臣,希望把勋臣力量扶植起来一些,好平衡越来越强势的文臣。
在主角这一代勋臣手中,随着边境的逐渐稳定,朝廷没有继续开边的意思,自家的侯府该选择什么样的道路,何去何从就成为这一代人必须做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