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试探(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葬明1644》最新章节。

说话间,赵麦冬拿起讲台上的炭笔,转身在木板上用力写了起来。

“一、二、三、四、五……”

“1、2、3、4、5……”

丁树皮伸长脖子望着木板上的字。

他刚才听说今天要认二十个字,吓了一大跳,差点从凳子上滑到桌子下面。

但是看到赵麦冬起初写的那几个字后,又一点都不慌了。

好巧不巧,这第一排的十个字,丁爷我全都认识。

只不过,第一排的十个字他都认识,但是第二排那些歪歪扭扭,奇奇怪怪的字,他就有点傻眼了。

这是咱们中国的字么?

(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的时间相当早,但一直没有被接受。元末的时候,阿拉伯数字随着某教教徒再度传入中国,但依旧没有得到大规模的应用。天启崇祯年间的大儒李之藻,在与利玛窦合译《同文算指》的时候,依旧把书中的阿拉伯数字转写成汉字。)

赵麦冬放下炭笔,轻声将这两行字各念了一遍,然后又说道:“这便是今天要认识的二十个字,大家面前都有炭笔,可以在桌上试着写一写,用心记忆,明天要考核的。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啊?”丁树皮双眼瞪大,脱口而出道:“这么快?”

……

……

“原来也不会这么快的。”

仁和坊靠近县衙的青云酒楼内,王宗周低声说道:“不过据说今日杨大人在南营中有些不愉快,因此幕友张维桢张先生一听说韩千总手里有几十个家丁,想要投效,便立刻说要见你。”

王宗周这么一说,韩复就明白了。

如今襄阳城内的政治气候,是妥妥的武贵文贱,杨彦昌和路应标虽然不在政府系统里面任职,但人家手上有兵,等于说就是襄阳城里的说话最管用的老同志。

这两位又都是做贼出身,当然谈不上什么温良恭俭让。

而且据说路应标脾性尤为酷烈,脾气上来了,连防御使李之纲的账都不买,更不要说一个小小的县令杨士科了。

杨士科今天去南营干嘛的,韩复不知道,但估计这位杨大人应该没少受气。

但偏偏还发作不得。

这个时候听说自己要带兵来投,那还不是干柴烈火,一颗心立时躁动了起来?

“王兄,待会张先生问起我手下的人数,我是照实说,还是夸大一些?”韩复问起了等下会谈时,可能会遇到的技术性问题。

“嗯……”王宗周想了一下:“韩千总就照实说,手下有五六十个家丁即可,张先生自然明白。”

大家都是从前明过来的人,都知道前明官军的人数都是虚的,真正能打仗的只有家丁,其他人根本不算人,没有聊的必要。

韩复应了下来,又准备聊一聊银子的事情。

这时。

楼梯处响起噔噔噔的脚步声,紧接着,胖道士瓮声瓮气的嗓门响起:“站住,干什么的?”

一个声音说道:“你是那位韩……韩千总的部下?我约了你家大人在此见面。”

听到这个声音,韩复和王宗周对视了一眼,后者说道:“是张先生来了。”

两个人急急忙忙起身,到楼梯口去迎接。

张维桢大约五十来岁,面容清瘦,穿了件松江布制成的道袍,颌下留着一部山羊胡,看起来倒颇有几分仙风道骨的味道。

明代之时,道袍非常流行,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百姓,几乎人人都穿,不仅仅是道士的专属。

张维桢先是冲着王宗周点了点头,又看向韩复,微笑道:“这位便是韩千总吧?贵属生得真是雄壮至极。”

韩复前世参观过很多座县衙,看过许多关于师爷的介绍,知道这些人在某种程度上,能当大半个县令的家,当下也不敢怠慢,上前一步,就要先奉上见面银子。

谁知张维桢却侧走了一步,让开当面。

韩复这才看到,原来张维桢身后还站着一个人。

那人看着比张维桢年轻不少,大概也就二十来岁的样子,面白无须,个头以韩复的估算来看,也就将将一米七的左右。

面容沉静,眼眸内似有郁闷之色。

一见到此人,王宗周脸上笑容飞快散去,嘴巴大张,正准备上前见礼,张维桢折扇一摆,指了指对面的包房,“到里面再说。”

王宗周应了一声,规规矩矩的垂手肃立在旁边。

韩复有样学样,也站到了旁边。

那年轻人也不说话,当仁不让的迈开大步,第一个走到了包房里面。

张维桢收起折扇,跟在后头,第二个走了进去。

王宗周拉了拉韩复的衣袖,语气又是诧异又是兴奋:“这便是如今襄京县令杨大人!”

杨士科?

韩复刚才其实也隐约猜到了对方的身份,只不过没敢确定。

只是杨大人作为县衙领导班子的一把手,现在就跟过来,会不会显得有点沉不住气?

还是说遇到了什么事情?

他也来不及细想,跟着王宗周就进了包房。

关上门,韩复犹豫了那么两三秒,作势要拜,张维桢一把将他扶住,笑呵呵的说道:“我大顺胜朝之新气象,与前明自有不同,不兴跪礼。”

韩复本来也不想跪,这个时候顺势站了起来,但脸上却满是遗憾的说道:“小人虽是前明的千户,到襄京时日不长,但便是这两日,出门采买、游历之时,耳中时常听到城中百姓称赞杨大人爱民如子、仁德广被。便是有杨大人这样的父母官在,我襄阳城中才百业兴旺、百姓安居。小人心中感佩,今日竟不能拜见,可引为生平之憾事。”

杨士科很是诧异的看了韩复两眼,不过并未开口说话。

张维桢把着韩复的手,满脸的笑容:“杨大人既为襄京县令,身为父母官,岂有不爱子民的道理?韩千总原是前明千户,如今却心向王化,弃暗投明,亦足见是能明事理的好汉子。”

“张先生谬赞了。”韩复连忙说道:“小人虽心向王化,有意报效官府,但小人不曾读过什么书,以后还要请张先生多多教诲。”

“好说好说。”

张维桢原本以为,韩复是个粗鄙武夫,没想到不仅生的风流倜傥,而且也是个会说话,懂规矩的,他对这个韩千总第一印象相当不错。

正想着再聊几句呢。

那杨士科忽然冷冷开口,问道:“你说是前明的千户,原先是哪个卫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