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剽窃(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回到1978年,我从养猪开始》最新章节。

另一个纬度相遇。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使我们再分东西。

不怕天涯海角,

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每一次读这一首双栀船,赵东阳都会有不一样的体验感,而通过自己写出来,这也会完全不一样的,特别是他有了足足七十年人生经历之后,再读一次,感觉完全不一样了。

《双栀船》这首现代朦胧诗,不管是艺术手法,还是表达出来那种爱的意义,在文学上,都是非常有特点的。

有人品论。

这是抒写的是一种理想的现代爱情,为此,诗人使用了“双桅船”、“岸”、“雾”、“风”、“风暴”、“灯”等象征性意象……

其实赵东阳读的不太懂,但是有感觉,就是那种,玄而又玄的感觉。

信写好了。

吹了吹。

笔迹完全干净之后。

他才折叠起来。

放进了信封里面。

信封是公社的,上面已经贴上了邮票了。

只要送出去,就可以了。

…………………………

翌日。

太阳升起来的一瞬间。

赵东阳从屋子里面起来,大家已经下地干活了,小孩子不是去玩,也跟着大人去干活了,家里面就他一个,在厨房里面还热了一碗粥,还有自己家腌的咸菜。

新米煮的粥,很香的。

他洗漱之后,狼吞虎咽的吃完,回屋里面拿上昨天晚上写的信,直奔大队部去了。

不想亲自去公社寄信。

就只能让大队部什么时候有人去公社,帮忙寄一下。

其实有邮差会到向阳大队的。

可一个礼拜,大概来一次而已,估计要好几天,还不如拿去公社寄出去,更快一点。

到了大队部。

大队部也没什么人。

丰收之后,还会种一季的粗粮,比如玉米,土豆,番薯什么的,保证来年精粮不够吃的时候,粗粮能顶上去用。

如果是秦岭以北的气候。

比较难。

但是他们这里是秦岭以南,气候还可以,特别还是山里面,亚热带气候,一年可以种植好几季的粮食,比如两季度的水稻之后,冬天的时间,就可以种植一些好存活的粮了。

所以大丰收之后,就是忙碌翻地什么的。

大队长赵江山和大队会计余文涛同志,正在算账。

“目前的收成,39万6960斤,以我们目前827亩的水田收成,亩产在480斤,比去年的秋粮好太多了,比今年的春粮亩产,高了150多斤,交完公粮之后……”

余文涛细细的给大队长赵江山算一笔账,脸上是高兴的,因为今年的秋粮收成,可能是这几年,向阳大队最好的一个成绩了:“我们向阳大队,312户,1723口人,口粮来说,估计省点用,以粗粮来混合使用,也能撑到明年春夏之间,今年或许可以不用返销粮了!”

向阳大队,三百多户,平均每户五六个人,差不多,比如说赵江山家里就多很多人,可有些人家,三四口人,也顶天了,毕竟只要结婚了,很多就开始分家了。

“亩产还是差点,东关最后的公社,双文公社的永安大队,亩产能达到将近六百斤!”

赵江山还是很忧心:“目前我们最好的成绩,也没有到五百斤,还是有些丢人,这样下去,我们就算是风调雨顺,也很难温饱!”

“亩产我们很难提高了,人家永安大队的水田,质量好,我们比不上啊,不过五队那边曾经有一个提议,在大水泊那边,再开二百亩梯田,半山往上,把灌溉渠,从北面走,绕一圈,工程大一点,但是能绕出二百亩水田来,这对我们大队的生产,有很大的帮助!”

余文涛轻声的说道。

“不是不行,就是……”赵江山说道:“之前开二百亩梯田,把各个生产队都累得不行了,再开的话,他们可能有怨言了!”

“我们大队的亩产本来就不高了,就八百亩的水田,连人均半亩地都不够,做的再好,口粮也肯定不够的,我觉得,辛苦一点,也要干,当初你能带领咱大队,硬生生开出几百亩水田,又把这二十几公里的灌溉渠给啃下来,我相信你也能再开二百亩!”

余文涛就是赵江山同志的忠实小弟,管账,出谋划策,都能做的条条是理。

赵东阳站在旁边,听了一小会,两人都没有发现自己,这心也够大的,他开口:“也不是不能开,但是这事情,不能让老汉你来提出来,得让别人来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