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旅人之歌(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1978从长影厂开始》最新章节。
重回1978年,李子成感受到的是激情燃烧的岁月。正在复苏的生机,是那么的令人澎湃。
直到李香兰站在眼前,他才赫然发觉,滚滚的历史潮流原来并不远。
这个应该出现在史书中的名字,如今幻化为了活生生的人,显得那么不可思议。
“您是李香兰女士?”
张德宁的尖叫声打碎了李子成的畅想。
不怪张德宁如此激动,因为他也是如此。
毕竟李香兰这个名字,是中国电影和中国音乐绕不过去的节点。
虽然这个人的身上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争议,虽然她的作为难说好坏。但往事已矣,如今重头再看,反而颇具研究价值。
和其他人不同,李子成反而知道,李香兰回到日本后的所作所为,是非常值得敬佩的。
不说她为了中日友好所做出的努力,单单她反对参拜厕所这一点,就足以令人对她表达敬意。
“这位漂亮的姑娘也是长影的人吗?”
重游故地,李香兰心情很好。
张德宁双眼都在放光,不知道的还以为是狗仔队挖到了大新闻呢。
“我是燕京文艺的编辑,可以对您进行个采访吗?”
她浑然忘记了来长春的目的,将李子成抛之脑后。
李子成才值几个钱?
要是燕京文艺上能刊登李香兰的采访文章,才有爆炸效果呢。
“这位同志,未经允许,不可以采访。”
旁边的中山装又上来了,目光里的审视依旧强烈。看那样子,估摸着是装作外事部门的特别人员。
至于是做什么的,不可说、不可说。
想想也是,李香兰这样的外国友人必须得谨慎对待才是。
张德宁也意识到了自己的冲动,吓的脸色一白,不敢再乱说话了。
她知道,过后不但是她,就连燕京文艺都得接受审查。
“这位同志,没关系的,我们只是巧遇。”
李香兰显然也对中国的情况很了解,主动开口,替她解了围。
那个外事部门的人见此,也就不再说什么,而是退到了一边。
李香兰反而对李子成和张德宁好奇起来。
毕竟一个是长影子弟,一个是京城的编辑,无论怎么看也是八竿子打不着才对。
“看你们的样子,是在做采访吗?”
明显看的出来,张德宁有点怯了,李子成便主动道:“我侥幸发表了一篇小说,得燕京文艺看重,想要转载。张编辑过来,一是为了得到我的授权,二来也是对我进行一个采访。”
夏珮杰在一旁补充。
“这小子如今可了不得,不但成了作家,还做了我们长影的编剧呢。要不了多久,他的小说改编成电影,就要问世了。”
李香兰惊讶不已,其他两个日本人在高山英子的翻译下也是惊叹连连。毕竟就算是在日本,十八岁的作家和编剧也是令人惊艳的人物。
“还记得,我第一次在这里拍电影,也是十八岁。当时就是王老师担任的摄影,对吗?”
李子成的年纪,让李香兰想起了过往。
王启珉笑道:“是啊,四十年前的事了。那个时候你努力装作中国人的样子,其实呢,大家都知道你是日本人。”
“纳尼?你们都知道我是日本人?”
李香兰很惊讶。
蒲克、夏珮杰、白玫全都一起大笑起来。
“是啊,我们都知道,只有你不知道。”
李香兰愣了片刻,随即也笑了起来。
“你们瞒的我好苦啊。”
她转向李子成和张德宁,邀请道:“既然遇见就是缘份,不如一起划船,畅游南湖如何?”
张德宁没敢说话,小心翼翼地看向旁边的两个外事部门的人。李子成却知道不会有大问题,再说了遇见李香兰这么个传奇人物也是难得。
“好啊,正好听听您说以前的故事。”
于是一行人弄了三艘船,泛舟于南湖之上。
船到湖心,李香兰指着断桥的残垣道:“我记得我的第一张照片,就是在这座桥上,也是王老师拍的。只可惜,我回来了,桥却不在了。”
王启珉年纪也大了,说起回忆不免怅然。
“那时你站在桥上唱歌,好像也是这个时候,那歌声我至今还记得。”
李香兰的眼角已经湿润,情之所动,缓缓开口。
好花不常开
好景不常在
愁堆解笑眉
泪洒相思带
今宵离别后
何日君再来……
当年周璇的名曲,她也是唱过的。此时再次唱起,又是别样滋味。
恐怕她也没有想到,一去就是多年,余生还能重回。
三艘船上静悄悄的,都在听她的歌声。
谁都知道,随着她的年纪越来越大,想要听她唱歌的机会越来越少了。
张德宁只恨自己的手中为何是照相机,而不是录音机?
这要是将李香兰的现场录下来,都能当文物保存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