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决策治国与历史周期律(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欲唤名臣满朝,偏来红颜祸水?》最新章节。
南直隶的事情若是处理的不够妥善,朝廷损失必然比裁撤三万冗员的收益要大很多。
这沈鲤和申时行二人所想的事情有些和珅想到了,
有些连和珅都没考虑到,甚至把所有后果与其他朝代的历史联系在一起。
有一点这二人说的很对,对于江南各地的藩王来说,本身景泰帝的合法性就存疑,
对于士绅集团你剥削了他们的利益,必然在老百姓中抹黑你,
但眼下南直隶的情况已经骑虎难下,兵马都已经到了,
这谋逆大案既要做实,又要保证处理南直隶后不影响江南一地经济政治军事运转。
和珅对南直隶后续的调整方向确实全面,也符合正确的处理方法方式,
这里面的内容有没有后患和改进先暂且不说。
其中派太子朱见深去应天确实可以稳住江南士绅,但难保不是养虎为患,
祁景必须把南直隶的兵权放在一个自己人手中。
此外藩王的兵权还没消彻底,按历史记载,武宗时期还有一位宁王也操作过叛乱,只是倒霉遇到了王守仁。
即便自己有帝国双壁,但是眼下都在边塞,二人也就霍去病现在在军中树立了威信。
将二人今日言论整理好,祁景命人转递给沈炼,让沈炼与和珅配合,除了和珅上书内的办法,也要提前针对这几个方面做好预案。
今日沈鲤和申时行推演一番下来,祁景也收获不小。
尤其是沈鲤和申时行能够结合各朝代历史情况来推演。
治国不仅要掌握权力,找对方向,用对人,否则要么是空架子,要么祸国殃民。
在祁景那个时代,曾经有人提出来过一个词,历史周期律。
指出治国失败的终极困境:失控、失序与王朝崩解的恶性循环。
从历朝历代上看,用人失当→民生凋敝→地方离心→武力反噬中央。
失去权力、方向、用人任一支柱的皇帝,轻则沦为象征性傀儡,重则引爆政权更迭。
三者皆失时,王朝将陷入“权力争夺激化战略错误→错误政策催生用人腐败→腐败加剧权力失控”的死局,
唯有构建制度化的三角制衡方能跳出历史周期律。
唐代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中央权威瓦解,皇帝名义统治实则依赖军阀妥协,这是战略短视引爆系统性崩溃
还比如经济政策的致命偏差,将会导致土地兼并失控:
明代后期皇权放任土地垄断,导致流民四起、税收崩盘,最终李自成起义颠覆政权。
以及清朝乾隆盲目自大拒绝开放,错失技术革命机遇,埋下近代屈辱伏笔。
步子迈的太大则会导致意识形态与治理脱节,不顾封建社会现实需求,
正如宋神宗急于变法却忽视官僚集团利益,王安石新政因用人不当与执行僵化而失败,激化党争。
而王朝合法性瓦解大多是以下三个路径,
1.内部崩塌路径
-民变(如黄巢起义)→财政崩溃→军队哗变→都城陷落,形成不可逆的衰亡链条。
2.外部征服逻辑
-战略失误(如南宋联蒙灭金)→国防虚弱→异族入侵(元灭宋),权力真空招致外敌收割。
3.文化信仰溃败
-天人感应论反噬:天灾频发时(如明末小冰期饥荒),百姓视皇帝为“失德天子”,转而支持起义军“替天行道”。
原本祁景以为当皇帝这种事情,只要掌握了皇权兵权,
自己再把这些人用好,便能轻松达到自己的目的;
但事情远比自己想的复杂,阻力也比自己想到的要大。
这次也确实是自己有疏漏,清朝的臣子怎么能完全理解明朝的行政机构现状,
和珅还有两把刷子,最后看出来问题,而沈炼在他身边埋伏的暗桩也起到了效果,没让这小子独善其身跑了,提出来解决办法。
要不然到时候沈炼和自己必然因南直隶在朝中陷入困境。
当皇帝这件事还真得找个人学习一下,得去翻翻史书,找个既独揽皇权,又造福百姓,强国富民,口碑极好的皇帝,看看是怎么做的……毕竟自己要刷皇威。
祁景沉思片刻,忽然心中一动,想起另一件事情,开口问冯保:
“民间麦子什么时候成熟?”
冯保:“回皇上,四月二十四日的小满已过,麦子应该熟了,但是还不到采摘的时候……”
祁景沉默一阵:“确实,小满不满,还不到时候……”
冯保:“也快了皇上,五月底应该就可以收了,皇上庇佑,百姓都会丰收的。”
——————
文中的月份是农历,
查现在资料(公历)冬小麦一般在10月左右播种,6月下旬至7月上旬收割;
春小麦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进行播种,7月中下旬进行采收
查古代诗词和农书,小麦一般在小满后十五天开始收割。
古代主要粮食作物为稻、黍、稷和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