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和珅给自己挖的坑(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欲唤名臣满朝,偏来红颜祸水?》最新章节。

费尽心机和一番折腾后没成功逃走的和珅,只得在沈炼来之前苦苦思索两全之法。

和珅明白,景泰帝要裁撤南直隶六部是为了减少官员俸禄,这个是本质问题,

但南直隶辖区占全国赋税35%(据《明会典》),其布政使司、按察使司与应天府的三角治理模式,维系着长江流域的漕运管理(年运粮400万石)、盐政(两淮盐场占全国产量45%)等核心职能,骤然裁撤必然导致跨省协调机制失效。

即便自己用计谋栽赃南直隶核心官员谋反大案,沈炼带兵来清洗,能弄掉南直隶的官员,

但恐怕用不了一年,皇上就会明白裁撤南直隶这招是多么坑的,到时候自己还是死路一条。

沈炼没来之前,和珅以为也许沈炼有好办法解决裁撤南京的后患,或者另行有命,

结果沈炼单纯抓人审问,眼中只有裁撤南直隶,根本没想这回事。

而这段时间和珅其实也想出来了办法,首先裁撤南直隶面对的最大问题其实是财政系统崩溃:

苏州府(年税粮280万石)、松江府(棉布输出占全国60%)等经济引擎失去南直隶的统筹;

甚至可能导致宣统年确立的“金花银”折粮制度瓦解,直接影响九边军饷供应。

而且南直隶这边还有巨大的手工业体系,南京龙江船厂(年造船200艘)、苏州织造局(供应皇室70%丝织品)等官营作坊依赖南直隶行政,

直接裁撤将切断工匠户籍管理(轮班匠21万户)。

除了财政影响,还会产生军事防御漏洞:

包括江防体系失序,长江水师(1200艘战船)与沿海卫所(金山卫、镇江卫等)的联防机制依赖南直隶兵部调度,直接裁撤也有可能加速导致倭寇与流民势力突破防线,和珅是知道大明朝中期是会被倭寇泛滥所影响的。

再有就是大明卫所田制也会面对危机南直隶军屯占全国18%(约42万顷),其屯田子粒征收体系需要专门机构维持,裁撤或引发军户逃亡。(宣德时期逃亡率已达40%)。

通过调查这些资料,理清南直隶重要的部分后,和珅想出来办法其实也简单,

把南直隶无用的部分裁撤掉,其他重要暂时不能处理的部分,采用过渡的办法替换

总共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关于行政架构过渡

首先虚化留都职能,将南京六部改为巡抚衙门,逐步转移漕运总督(驻淮安)、河道总督(驻济宁)职能至山东;然后设立江淮行省试点,合并凤阳、庐州、安庆三府先行改制

第二关于财政缓冲机制。这里先设立跨省转运使司,将苏松常镇税赋直输户部太仓库;然后将推行“折色银”革新试点,在应天府试行白银征税以降低物流依赖。

第三利益集团安抚策略也就是对江南士绅的补偿

根据和珅的判断,要安抚江南士绅集团,就要扩大南京国子监招生规模,将招生扩大至3000人,吸纳江南士子;

然后再授予松江棉布商“皇商”特许权,用利益换取其对行政改革的支持。

第四军事系统重组,将江防水师改编为长江巡防营,直属五军都督府然后再在徐州设立总兵府,统辖原南直隶卫所军队

第五在民生经济替代方面,建立运河经济带建设,扩建临清钞关成为北方物流枢纽,分流苏州阊门商税,发展天津卫盐场以替代两淮盐课(年产量需提升至200万引)

最后迁移南京铸币局工匠至北京宝源局

再在河间府设立新织造局,复制苏州织造技术体系

……

沈炼看着和珅写的满满的分析,神色微微动容:“这是你自己想出来办法?”

“正是,沈大人可有什么疑问?”

沈炼看着眼前这人,忽然觉得这人虽然品行可能有亏,可确实是个治理朝廷的人才,

但眼下沈炼并不想夸奖和珅,低头又仔细看了一遍,用朱笔划过军屯改制条款,应是找出一处问题:

“四十二万顷军田三成改种棉桑,兵部的勘合如何交代?”

和珅的算珠声稍滞:

“所以下官添了军户转匠籍的补偿条款——您看这南京轮班匠的名册......“

沈炼看着和珅,目光炯炯有神的逼视:“这些算计经得起科道查验?”

和珅额角沁汗却堆起笑:“六成把握!但若加上河间府的新织造局......”

他忽然压低声音:“下官已说动苏州匠户带三百张织机北迁......”

“明日卯时递折子。”

沈炼扯过信笺疾书。

和珅:“还有一点,不知道当说不当说。

沈炼:“讲”

和珅:“最好能把太子移到南京来,一来稳住江南士绅人心,二来……”

沈炼沉默片刻:“我先按你说的写封奏疏请奏皇上,

是你想的办法我不会多占,你也莫打其他小算盘想拉我下水,沈某做事不怕脏,只怕不能为皇上尽忠,

帝心非你所能测,至于这些办法皇上能不能准奏,也不是你我二人说的算的。”

说完沈炼停顿一下,觉得今日似乎对和珅似乎有些过于苛责,毕竟和珅现在是在想办法解决问题,也是为大明江山和皇上着想。

“刚才我说的话有些过分,你不要我心里去,这番奏对看得出你也是为皇上和朝廷着想,沈某虽然看不惯你的做派,但不会为难你。”

和珅堆起笑脸:

“沈公,下官知道一家好吃的应天菜馆,你来应天一路风尘,这几日一直未好好歇息,不如我来做东,我们边吃边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