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内阁权谋策万机(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欲唤名臣满朝,偏来红颜祸水?》最新章节。
紫禁城内,内阁也接到了严嵩被提拔卓耀的旨意。
阁员无不惊讶诧异,因为这份旨意并没有经过内阁,甚至也不是首辅商辂拟稿。
从永乐时期以来,政治的枢纽全在内阁。
明朝时期的内阁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内阁是完全不同的组织。
现代西方的内阁,是议会政治的产物;它的权力是相当的庞大,有时甚至成为国家的统治者,除了偶然受到议会制裁以外,不受任何的限制,整个的内阁,人员常在六七人以上,有时多至二三十人;
全体阁员不是出于一个政党,便出于几个政见不甚悬殊的政党;
内阁总理,纵使不一定能够操纵全部的政治,但是他在内阁的领导权,任何阁员都不能加以否认。
明代的内阁,是皇帝的辅政部门,也是朝廷的最高行政机关,因此又称“政府”。内阁首席阁臣称“首辅”,是政府的首脑。
明代内阁制度大体经历了六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洪武年间,废除丞相制。
第二阶段,永乐、洪熙、宣德年间,内阁制度形成。
成祖朱棣即位后,为了更有效地推进封建国家机器的运转,开始设立内阁。
本着“用人惟贤、惟材”的精神选拔官员入阁。因文渊阁地处皇宫午门之内东角门,故称“内阁”。
入阁之臣称“阁臣”、“阁老”、“辅臣”。
他们品位虽然不高,但“专典机密”,“职知制诰,日备顾对,参决政机,隐然相职”。
阁臣朝夕侍于皇帝左右,“备问代言,商榷政务,极其宠密”,是皇帝的“腹心之臣”。
他们品位虽然不高,但“专典机密”,“职知制诰,日备顾对,参决政机,隐然相职”。
永乐时期内阁的职责是:
入内阁,预机务,出纳帝命,率遵祖宪,奉陈规诲,献告谟猷,点检题奏,拟议批答,以备顾问,平庶政。
不得专制九卿事,九卿奏事亦不得相关白。
截止到宣宗的这个时期,内阁还未发展驾驭六部,内阁中的大学士称谓相当于是皇帝的秘书;此时的内阁简单来说,是皇上的秘书部门。
第三阶段,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年间,形成内阁与司礼监双轨辅政格局。
此时内阁的权力一直在跟司礼监做斗争,但是被司礼监做遏制,这个是时期司礼监权高于内阁。
第四阶段,嘉靖、隆庆、万历年间,宦官势力受到抑制,内阁制度进一步完善,居首辅者“责任龙专”,“几几真相”,是明代内阁权势最重的时期。
除了内阁首辅以外,内阁的人员数量是不定的,多的时候有超过8人,一般的时候有四五人,而少的时候,只有一个人。
第五阶段,天启年间,“内外大权一归(魏)忠贤”,宦权再次压倒相权。
第六阶段,崇祯年间,崇祯皇帝刚愎自用,猜忌好杀,一手抓内阁,一手抓司礼监,使其相互制肘,内讧不已。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内阁权力也不一样。内阁的权力有时竟是非常渺小,在拥有绝对皇权的永乐帝手中,只能当做参谋。
而当皇权即为弱势的时候,这个内阁的权力便会极其的大。
在景泰这个时期,内阁还未发展成彻底驾驭六部,但已经隐隐成为了朝廷权力的中心。
皇帝的一切诏谕,都由首辅一人拟稿,称为票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