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天生一世之才(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欲唤名臣满朝,偏来红颜祸水?》最新章节。
(本章中有一大段典籍资料,明日会删改添加到评论中去。)
阳光透过斑驳的窗棂洒在户部大堂,张居正此时正在一侧厢房内翻看一本本账册。
“条目清晰,必暗有激流。”
有明一朝,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要使国家机器正常运转,朝廷必须掌握并控制足够的赋税资源。
一方面,朝廷要遏制贵族、官僚等特权势力大肆兼并土地的趋势,防止国家赖以存在的赋税资源的匮乏乃至枯竭。
另一方面,要与时并进,适应形势的变化,改革赋役制度,做到利国利民。
这是张居正上一世革故鼎新所总结出来的经验。
户部作为国家的财政部,在六部中仅次于吏部与兵部,而户部账目极其繁多驳杂,即使这些账目是明账公开的,
要核查已是十分费神费时,若是外人看这些账目,即便用数月时间理清,也不能入目三分的看到这些账目后边的问题。
纷繁复杂的账目却难不倒张居正,所看过的账册不仅过目不忘,而且极其善于从数据中发现问题,快速排除干扰,抓住问题本质,这便是天才与普通人之间的区别。
这数天的时间里,张居正不仅熟记户部每个人的职责,甚至已经看出其中派系关系,最重要的是,他用了7日的时间,根据这些繁杂的账目已经推测出了国库的真实状况。
这里张居正在查询过程中,也发现了景泰年间土地流失的问题,以及因为土木堡之变,官兵四散奔逃,导致空饷的问题。
这些事情张居正摸清后,接下来就是做计划扳倒朝廷中的一些核心派系人,虽然张居正是贤臣,能臣,但是不代表张居正不用权谋,甚至张居正的权谋不比严嵩差。
严嵩被认为是奸臣,但是张居正掌权的时候,他的政敌比严嵩还要多,也必然比严嵩多。
因为张居正动了所有官员的利益。
“张首辅,您为什么要这么闹腾?”
“您已经爬上了大明朝权力最高的宝座,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您压倒了所有人。”
“张首辅,您可以占据土地,您可以聚集财富,您可以培养党羽,您可以扶植手下。”
“只要您不找大家的麻烦,没有人会反抗您,也没有人敢找您麻烦。”
“我们大家都是官员,都是既得利者。”
“您非要搞一条鞭法,让我们不能从百姓那获得收入。”
“您偏要丈量土地,让大户不能逃避赋税,兼并土地。”
“您非要搞什么考成法,我们不能赋闲吃响……”
“农民的死活跟我们这些读书人,这些官员有什么关系,您为什么要帮助他们,折腾我们呢?”
脱离回忆的思绪,谋划已毕,张居正合拢手中的账本,抬头看了一眼晕染进房间的光,轻轻笑了一下。
……
商辂这边刚与那人商议下如何应对严嵩这份奏疏,管家又派人来报,说又有阁员遇到一份奏疏不知如何票批阅处理,抄录一份送到府上。
“考成法?沈鲤?”
商辂微微一怔,这个人名他有印象,今科探花。
商辂打开看了一眼,脸色瞬间就变了,甚而流露出激动的情绪,把奏疏展开,与那人一同观看。
“臣在书中看到,尧对舜说:“询问事情,考察言论,然后说的话才能取得成效。”
皋陶谈论治理国家时说:“带头做事,勤奋努力,多次反省才能成功。”
大概天下的事情,制定法令并不难,难的是法令必须得到执行;
听取意见也不难,难的是这些意见必须产生实效。
如果询问了事情却不考察其结果,兴办了事务却不加以多次反省,上面没有综合考核的明智,人们心中就会抱有苟且应付的念头。
即使让尧舜做君主,禹皋做辅佐,也恐怕难以取得成效而有所成就。
臣等在吏部观察到,近年来奏章繁多,各个衙门上报回复,几乎没有空闲的日子。
然而虽然上奏陈述很勤勉,但真正产生实效的却很少。
言官提议制定一项法令,朝廷说“可以”,通过驿站传达到四面八方,那么言官的责任就完成了,
不必管这法令是否真的便利。
部臣提议革除一项弊病,朝廷说“可以”,通过驿站传达到四面八方,那么部臣的责任就完成了,不必管这弊病是否真的革除了。
某人犯了罪应当审问,或许因为碍于私情请托,就一概拖延;
某件事情应当商议处理,或许因为被可行不可行的说法所牵制,难以上报。
征收赋税、征发徭役都有规定的期限,却往往拖延数月乃至数年,催促检查、考核验收,得到的只是一些空话虚文。
虽然多次奉到皇上明确的旨意,不是说“切实执行”,就是说“该科记着”,然而上面督促虽然恳切,下面听从的却总是轻蔑怠慢。
有句俗语说:“丈夫嘴硬,媳妇耳软”,现在的从政者大概就像这样。想要取得成效而有所成就,难道不难吗?
现在皇上具有非凡的资质,励精图治,百官也都兢兢业业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敢因为懈怠而荒废;
唯独那所谓考察言论、多次反省的事情,还没有加以重视,臣私下担心治理国家的道理,还有未尽之处。
臣查阅到《大明会典》中的一条规定:“凡是六科每天收到各衙门题奏的本状,奉有圣旨的,各自列出奏目,送交司礼监查收;
又设置文簿,陆续编号,开具本状内容,都送交司礼监查收。”
还有一条规定:“凡是各衙门题奏过的本状,都附写在文簿后面,五日后,各衙门具发落日期,到六科注销,过期拖延的,参奏。”
还有一条规定:“凡是在外司、府衙门,每年将完结注销过的两京六科行文勘合,填写底簿,送交各科收存,以备查考。”
以及查阅到现行的事例,在六科,上半年和下半年,仍然列出奏目缴回奏本;在部院,则上半月和下半月,仍然具手本,到六科注销。由此可知,稽查奏章,本是祖宗定下的成规,只因年深日久因循旧例,把它看作是例行公事罢了。
请从今以后开始,重申旧有的规章,凡是六部都察院,遇到各种奏章,或是题本上奉有明确的旨意,或是覆奏得到钦准,转发各相关衙门,都先根据路程远近、事情缓急,立定期限,设立文簿存查,每月底注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