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考不上科举的名臣(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欲唤名臣满朝,偏来红颜祸水?》最新章节。

明朝的科举考试,历来被视为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其制度之严密、程序之繁琐,已经算得上是封建社会时代之最了。

这里面也有老朱的功劳,朱元璋称帝后,一度对科举制度产生怀疑,并用行政手段强行废止,但最后的结果使他大失所望。

朱元璋不得不恢复科举,并制定了更为完备的考试制度,所以才使明代科举制度更具广泛的影响。

“第一场考四书义三道,经义四道。”祁景坐在御书房内,手中握着一份奏疏,口中轻声复述着科举的考试内容。

“这第一场考试,其实是最为关键。”这一场考试不仅要求考生对儒家经典有深入的理解,更要求他们能够将这些经典中的义理融会贯通,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然而,现实却往往与理想背道而驰。

“那些考生们,大多只是死记硬背,将书中的陈词滥调倒背如流,却缺乏对经典的真正理解。”祁景摇了摇头,心中不禁有些感慨。这样的考试制度虽然看似公平,实则却存在着诸多弊端。

那些真正有才华、有见识的人才,往往因为缺乏应试技巧而名落孙山;

而那些只会死记硬背的考生,却往往能够脱颖而出,成为朝廷的栋梁之才。

“第二场考论一篇,判语五条,还有诏诰章表类的一道题目。”

这一场考试虽然对考生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但同样也存在着不少漏洞。

那些擅长八股文的考生,往往能够轻松应对;而那些真正有思想、有见解的考生,却因为不擅长八股文而难以发挥。

“第三场考经史时务策五道。”

这一场考试虽然旨在考察考生的实际能力和对时局的判断,但同样也难以避免权力和金钱的干扰。

有权有势的家庭,往往能够通过各种手段来影响考试的结果;贫寒家庭的考生,则往往因为缺乏资源和人脉而难以施展才华。

“这样的考试制度,真的能够选拔出真正的人才吗?”

简单来说,这就是一场文科似的考试,不需要真正融会贯通,也不需要深入探究,只需背诵书里刻印的那些陈词滥调,学习那些空洞浮华的对偶语句。

但是即便是这样,能到京城中参加全国考试,中得进士的人数也低的可怜。

即便这次祁景放开标准,不限制非举人才能参加本次“春闱特招”,恐怕也不会有多少人能考中。

而且腐朽的封建社会必然夹杂着权力和金钱,关系与派系的因素。

科举制度虽然为贫寒子弟提供了改变命运的机会,但同样也成为了权贵们巩固地位、扩张势力的工具。

这样的循环一旦形成,便很难打破。

祁景面前这份奏疏里写的就是对科举弊端的奏议,而且还是兵部尚书于谦写的,奏疏里说:

自从民间上把科举考试当作学习的唯一出路后,老师和学生之间传授的知识,大多只是那些堆砌辞藻、华而不实的文章,而对于真正的道理和学问,心里却没有真正领会和掌握。因此,当他们在一起时,就像是假装合作;一旦分开,就像是彼此抛弃。

这种情况,比起那些从事各种手工艺和技艺的师徒关系,反而显得逊色不少。

那么,这样的师生关系,又能有多少真正的恩情和道义存在呢?

臣听闻有人说:“现在读书人的心态越来越浮躁,社会风气也大大败坏。那些深入研究经典的人,往往偏离了经典的真正主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