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太阳花”太空发电站(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挖矿太阳系,从奥陌陌开始》最新章节。

于洋不禁感叹,温柔乡是英雄冢,不过现在还不是躺平的时候,还有很多事情、很多人在等着他。

王馨也没有闲着,毕竟已经是集团的副总了,将来的接班人,琼州这边还有很多产业需要她去视察,这一趟算是公私兼顾。

今年一元科技集团战略调整,全面向海外市场进军,琼州这里是南下南洋的重要中转场之一,集团旗下的产品出口,海外原材料的进口,差不多五分之一要经过这里。

集团年会之后开始启动的琼州大型航空物流集散场(机场)、海运集散港(港口)、大型仓储中心、商业大厦、酒店等等这些项目也足够王馨忙一阵子的了。

好在两人都在琼州,为了两人每天晚上下班的时候都可以回别墅休息见面,于洋特意让天鹏航空调来一架“大蜻蜓”直升机供王馨在琼州视察出行使用,以减少在路上奔波的时间。

……

一周后,“太阳花”1号试验型太空发电站,在于洋的参与下调试完成,可以进入最后的发射阶段。

“太阳花”太空发电站,由两段轨道舱组成,和空间站的舱段相似,只不过“太阳花”的舱室里面装的都是固态高能聚合电池和微波发射器,用来存储电能,充放电、发射微波,舱段尾部是电推发动机,用来调整轨道和角度。

另一段轨道舱里面是折叠的柔性太阳翼,到达太空预定轨道之后,这段轨道舱就如同花骨朵一样裂开,最终展开为800平米大小的太阳能发电阵列,外形像一朵盛开的向日葵,因此命名为“太阳花”。

同时在金乌集团在西北的17号太阳能发电站,也已经建好了一座地面微波接收器,用来接收来自太空的微波能量。

这里还配套了大型储能电站,通过高压电缆连接着金乌集团的高能电池制造工厂。

“太阳花”1号试验型太空发电站折叠状态全长24米,直径3米,重量7吨,85%的重量都是电池和轨道舱,柔性太阳翼其实非常轻,支撑的骨架也很轻。

“太阳花”太空发电站主要将被投放到距离地面5000公里左右高度的太阳同步轨道,在这个轨道,“太阳花”太空发电站将始终被太阳光照射,源源不断的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

当然,也有部分“太阳花”太空发电站会被投放到500公里高度的近地轨道,作为他用。

以目前于洋掌握的技术,柔性太阳翼50%左右的光电转化率,800平米的发电面积,24小时光照大概可以发电2000KWh,太空发电站设计寿命是15年,不包含技术研发费用的话,造价是500万元夏币。

如果使用“扶摇”-甲重型火箭发射,一次可携带10枚小型“太阳花”发电站,发射费用是1.2亿元夏币,但这种不是可重复使用的火箭。

这样发射的话,小型太空发电站还是非常不划算的,想要扭亏为盈,还得是那种超过10万平方米的大型太空发电站才可以。

如果使用“扶摇”-乙型可重复利用火箭,一次可携带7枚小型“太阳花”或4枚中型、2枚大型“太阳花”,这样发射费用就会降到3000万元夏币一次,费用主要是火箭燃料和箭体维修保养费用。

第一次实验,只发射一枚实验型“太阳花”太空发电站,使用“扶摇”甲、乙型火箭太浪费,只用“扶摇”丁小型可重复利用火箭发射就可以,发射费用1000万元夏币。

(PS:“扶摇”系列火箭编号研究院重新进行调整,甲型为重型运载火箭不可重复使用,乙、丙、丁型均为可重复使用火箭,对应大中小型,衍生型号编码加上数字。)

所以“太阳花”1号试验型太空发电站只是作为技术验证发射的,研发成本加上这次发射成本,差不多要3500万元夏币,不过这个费用是金乌集团出的,银河集团赚了点发射费用。

等“玄鸟”穿梭机正式运行太空运输任务之后,发射“太阳花”太空发电站的费用就会降下来,到时候就可以大规模普及太空发电站。

……

在一个没有星星的夜晚,“扶摇”丁-3型可重复使用火箭携带一枚“太阳花”太空太阳能发电站,奔向6000公里高度的太阳同步轨道。

虽然发射任务向全球通报,但是发射内容以通信卫星的名义糊弄糊弄过去了,反正银河集团每年要发射大量通讯或者导航卫星,不足为奇。

半小时后,“扶摇”丁-3型火箭助推器顺利返回地面,“太阳花”太空发电站靠发射动能和自身携带的电推发动机进入预定轨道。

经过3分钟的系统自检,地面指挥中心操作“太阳花”1号试验型太空发电站面向太阳缓缓展开。

30分钟后,系统提示柔性太阳翼展开完成,开始光电转化,电能慢慢的在轨道舱内的高能电池中存储。

等“太阳花”到达西北微波接收器上空之后,将电能转换为特定波段的微波发向地面接收站,最终转换为电能使用。

12小时后,“太阳花”1号试验型太空发电站到达微波接收器上空,开始向地面发射微波能量,约合550KWh电量,地面接收后转化电能剩余电量523KWh,耗损率5%,实验成功。

“太阳花”1号试验型太空发电站的轨道舱,电能储存容量20000KWh,每天经过地面微波接收站的时候都可以将积累的电能发射回去。

后续的测试于洋就不再关注,“太阳花”太空太阳能发电项目组的研发人员足以应对,再经过3-6个月时间的测试,技术上没有问题就可以大规模启动太空“种太阳”计划。

于洋将这个项目交给银河集团和金乌集团共同运营,两家集团还计划全球卖电能,尤其是资源枯竭,不发达的地区,只需要建造地面微波接收站,接下来这边就可以躺着收电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