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章 从江苏镇江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着名软件应用专家孙家广(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院士之路》最新章节。

孙家广在美国惠普公司从事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的系统设计与分析工作。企业实践与学术研究不同,它更注重实际应用和解决现实问题。

在惠普的这段经历,让他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学会从工程应用的角度思考问题。

他参与实际项目,深入了解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在企业中的运作流程,为后续研发有我国知识产权的相关系统提供了实践蓝本。

回顾孙家广院士的求学经历,从清华奠定理论根基,到国外访学开阔视野,再到企业实践积累经验,各个阶段层层递进、相辅相成。

扎实的理论基础,让他在接触国际前沿知识时能够快速理解吸收。

国际视野为他指引研究方向,企业实践则赋予他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能力。

这一系列的求学经历,最终成就了他在软件及应用领域的卓越成就,使其成为推动我国制造业信息化、提升软件产业化能力的领军人物 。

院士从业之路

1970年,孙家广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

1977年—1978年,孙家广在日本伊藤忠商社工作。

1986年—1987年,孙家广担任美国硅谷IDVIEW公司总工程师。

1990年,孙家广晋升为清华大学教授。

1999年9月,在孙家广的主持下,创建了清华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同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1年,清华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正式转编成清华大学软件学院,孙家广先后担任学院的常务副院长和院长。

2006年10月—2016年6月,孙家广担任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

2017年2月,清华大学牵头成立大数据系统软件国家工程实验室,孙家广出任首任主任。

2018年9月,清华大学大数据研究中心揭牌成立,孙家广出任首任主任。

从业之路解码

孙家广院士的从业之路,犹如一部中国工程科技发展的缩影,其跨越学术、产业与教育的多重实践,不仅塑造了他作为技术领军者的格局,更成为其当选院士的核心驱动力。

在清华大学自控系任教期间,孙家广参与了多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

时值"文革"后期,清华师生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坚持科研。

例如1970年代,他参与的核燃料后处理项目("712任务"),这种"边干边学"的实践模式培养了他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1975年,他主导开发的计算机辅助电路分析软件,成为国内最早的工程应用软件之一,初步展现了将理论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

作为改革开放后首批赴日技术人员,他深入接触了日本企业的精细化管理与质量管理体系。

伊藤忠作为综合性商社,其"全产业链服务"理念(如从纤维到机械的跨领域整合)启发了他对技术与产业协同的思考。

这段经历使他意识到,技术创新必须与市场需求深度融合。

孙家广在担任美国硅谷IDVIEW公司总工程师期间,他主导开发了基于实体造型技术的CAD系统,突破了传统线框建模的局限。

IDVIEW的技术路径(如参数化设计、特征建模)直接影响了他后来在清华的研究方向,为国产CAD系统研发奠定基础。

孙家广在惠普从事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开发时,他参与了全球首个基于UNIX的商用CAD/CAM系统研发。

这段经历让他深刻理解到软件系统需兼顾技术先进性与工业级可靠性。

他理解标准化重要性,惠普的开发流程(如模块化设计、版本控制)成为他后来推动国产软件产业化的方法论。

晋升教授后,他牵头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二维CAD系统(THCAD),并在全国数百家企业推广。

该系统通过"参数化绘图工程标注自动化"等功能,将设计效率提升3-5倍,直接推动了制造业信息化进程。这一成果不仅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更成为他1999年当选院士的核心支撑。

孙家广从人才培养到学科重塑,他创建软件学院,他的办学理念提出"三位一体"培养模式,即理论教学+企业实训+科研创新。

他引入微软、IBM等企业参与课程设计,首创"软件开放日"等实践环节。

在学科体系构建上,他设立"软件理论与系统信息系统工程"等研究所,推动计算机科学与控制理论、运筹学的交叉融合。

例如,他主导的"复杂系统建模与验证"方向,为国产工业软件的可靠性提供了理论支撑。

孙家广在担任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期间,他推动成立"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开创"国际化、跨学科、产学研"的培养模式。

2017年,他牵头组建大数据系统软件国家工程实验室,聚焦"数据安全智能分析"等卡脖子问题,研发的工业大数据平台已在航天、汽车等领域应用。

从THCAD到大数据平台,孙家广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的研究路径。

他的科研成果不仅发表于顶级期刊(如《Computer-Aided Design》),更通过企业合作实现规模化应用。

这种"顶天立地"的科研模式符合工程院院士评选中"应用成效显着"的标准。

孙家广创建的软件学院,累计培养5000余名毕业生,其中30%进入华为、阿里巴巴等企业,20%从事科研工作。

这种"金字塔型"人才结构(基础研究+工程实践)为我国软件产业提供了持续动力,也体现了院士"培养工程科技人才"的职责。

在战略视野与国家需求的契合方面,孙家广提出的"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理念,在2015年"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得到体现。

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他推动设立"复杂系统智能计算"等重点专项,引导科研资源向国家重大需求倾斜。

由此可见,孙家广院士的从业之路,是一部中国工程科技自主创新的奋斗史。

从技术攻坚到产业赋能,从教育革新到战略布局,他的每一步选择都精准锚定国家需求。

这种"以学术为根、以产业为翼、以教育为魂"的实践路径,不仅成就了他个人的学术巅峰,更塑造了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轨迹。

正如他在清华大学软件学院成立时所言:"我们不仅要培养工程师,更要培养能够定义未来的科技领袖。"

这种格局与担当,正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精神的生动写照。

后记

孙家广院士能取得如今的成就,其出生地、求学与从业之路都发挥了关键作用。

江苏镇江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包容开放的城市气质。

这里的人文环境滋养了孙家广,让他从小就被赋予了创新的基因和开阔的视野,为他日后投身科研并勇于突破传统思维奠定了精神根基。

在求学阶段,孙家广就读于清华大学自控系,在学术资源丰富的清华,他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养成了严谨的治学态度,这成为他科研生涯的基石。

后来,他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做访问学者,接触到国际前沿技术和理念,拓宽了视野,也看到差距,激发了他科研报国的决心。

孙家广在美国惠普公司的工作经历,让他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学会从工程应用角度思考问题,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 。

从孙家广留校任教起,他开启了从业之路。

在日本伊藤忠商社工作,让他理解了技术与市场的关系。

在美国硅谷IDVIEW公司担任总工程师,他积累了领导和实践经验。

回国晋升教授后,他不断钻研,成果频出。

他创建清华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并当选院士,此后在教育领域不断创新,为国家培养大量人才。

他牵头成立相关实验室和研究中心,致力于解决国家在相关领域的关键问题 。

以上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最终使他成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