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从江苏苏州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着名预警机技术专家陆军(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院士之路》最新章节。
院士出生地
陆军院士,1964年11月5日出生于江苏苏州。
苏州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长江三角洲中部,东傍上海,南接浙江,西抱太湖,北依长江,是太湖平原的主要组成部分。
苏州历史悠久,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已有4000多年历史。
公元前11世纪,西周泰伯、仲雍南来,号勾吴。
春秋时,吴王阖闾于公元前514年始建苏州城,为吴国都城。
战国时,这里先后属越、楚,秦代建置吴县,为会稽郡治所。
汉代设吴郡,三国时属孙权吴国,南朝时属梁,设吴郡。
隋开皇9年(589年)始称苏州。
宋为平江府,元改平江路为治所。1356年张士诚改称隆平府,明洪武2年(1369年)称苏州府,清代续为苏州府。
民国元年撤苏州府,设吴县,1928年建苏州市,1930年撤销,复称吴县。
新中国成立后,苏州分为苏州市和苏州专区两个行政区,后经多次调整,形成如今的行政区划。
苏州人文底蕴深厚,这里有众多古城、古典园林、水乡古镇等。
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等9个古典园林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苏州园林景区、周庄古镇景区、同里古镇景区等6家景区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苏州的昆曲、古琴、苏州端午习俗等7个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而苏绣、缂丝、苏州评弹等传统技艺和艺术形式,至今仍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苏州名人辈出,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范仲淹,在苏州兴水利,建立文庙、创办府学。
春秋吴国军事思想家孙武,被后人尊称为孙子、兵圣等,着有《孙子兵法》,苏州是其第二故乡和功成名就之地。
明代着名画家、书法家、诗人唐寅,被称为“江南第一风流才子”。
唐朝吴县人张旭,以草书着名,与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并称为“三绝”,被后世尊称为“草圣”。
出生地解码
苏州对陆军院士的成长有着一定的影响。
苏州有着崇文重教的传统,深厚的文化底蕴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学子。
这种氛围使陆军从小受到感染,对知识和学术产生尊重与向往,激励他努力学习。
苏州“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的观念深入人心,让他在成长过程中树立了通过学习知识、钻研学术来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
苏州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陆军毕业于苏州市昇平实验小学、苏州中学等百年老校。
这些学校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优秀的师资队伍和良好的教学传统,能为学生提供系统、优质的基础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为陆军日后在学术道路上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苏州是陆军的家乡,他出生在苏州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一名转业军人,母亲是教师。
父母作为知识分子,注重对他的教育和培养,以严谨细致的家庭教育,让他明白“凡事需自立自强”的道理。
父亲的军人经历也可能培养了他的纪律性、责任感和坚韧不拔的品质。
这些品质对他在科研道路上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地追求目标起到了重要作用。
苏州地处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
这为当地的教育和科研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
学校能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和科研仪器,举办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和科技竞赛。
这让陆军有更多机会接触到前沿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拓宽视野,激发他的科研兴趣和创新思维。
院士求学之路
1981年9月,陆军考入南京工学院无线电工程系(现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水声工程专业本科,1985年7月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85年9月,陆军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无线电系通讯与电子系统专业硕士研究生,1988年6月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求学之路解码
陆军院士的求学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有着多方面的深远影响。
陆军在南京工学院无线电工程系水声工程专业本科学习阶段,为他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
水声工程专业涉及电子技术、信号处理等多个领域知识,这让他对无线电相关技术有了系统学习,培养了他对复杂工程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为后续从事更深入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底层技术支撑。
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有着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优秀的师资力量。
在本科学习期间,陆军可能受到了老师们的言传身教和学术引导。
这激发了他对学术研究的兴趣,初步培养了他的科研思维和探索精神,为他日后走上科研道路埋下了种子。
陆军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无线电系通讯与电子系统专业攻读硕士学位。这一阶段他在无线电领域进一步深耕。
通讯与电子系统专业更侧重于信息传输、处理等方面的研究。
这使他的专业知识得到了深化和拓展,能够站在更高的层次理解和把握相关技术,为其开展创新性的科研工作奠定了更坚实的理论基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有着良好的科研环境和丰富的科研资源。
在硕士学习期间,陆军有机会参与到实际的科研项目中。
通过实践锻炼,他的科研能力得到了显着提升,包括文献调研、实验设计、数据分析、论文撰写等方面的能力。
这些能力是他日后在科研道路上取得成功的关键。
同时,在科研过程中,他也学会了如何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培养了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创新精神。
这些品质对他成为院士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