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百货公司(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重生1979之逆天改命》最新章节。

陆允川前世做编导时,曾经制作过一部叫做《三合三分》的纪录片,就是专门探讨供销社和商业局的时代故事的。

有些故事说起来也很有趣。

供销社在最初设立时,是独立的。在1958年、1970年、1982年,供销社三次与商业部合并。

又在政策调整下,在1962年、1975年和1995年分别从商业部门里独立出来。

这就是有名的“三合三分”。

一部分分合合的历史,也是国家经济商业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与生活水平变迁的历史展现。

在当下1980年的河山县,供销社和商业局就是分设,彼此平级。

供销社下设有农资公司、棉麻公司、土产公司等等机构。

商业局则坐拥有百货公司、糖酒公司、副食品公司、五交化公司等等重要部门。

区分“供销社”和“商业局”,最显著的区别,就是它们“服务对象”的不同。

粗糙一点理解,在很长的时期里,供销社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农村人口”,乡镇里只有供销社和下辖代销点,没有百货公司。

而“商业局”的服务对象,是“城市人口”。当然,农村人进城时也可以来百货公司消费。

供销社的货品一般杂而全,一个大的卖场里,分为食品部、油酱部、烟杂部、棉布部、五金部、收购部等等。

农民们来一个地方,就基本可以买齐所需,堪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而在城市里,情况就有些不同。

商业局下设百货公司、五交化公司、副食品公司、糖酒公司等等部门,商业服务职能独立却又交叉。

以购买自行车为例,在百货大楼的门市部,市民们可以凭借自行车票购车。在专营五金、交电、化工等产品的五交化公司,他们同样也可以买到。

在某几个时期,因为生产力等问题,百货大楼和五交化公司甚至存在货源竞争的关系。

在河山县还有一个很好玩的故事,70年代初期,在纺织厂的家属大院儿,有两家邻居同时结婚,新娘子都要求要自行车当彩礼,并在婚礼那天接亲。

当时自行车在河山县非常紧俏,商业局一次补货最多也就八九辆。一次商业局通知到货时,两位新郎都连夜过去排队买车。

一个人去了百货公司,一个人去了五交化公司,还都幸运的占据了队伍的前端。

结果因为百货公司分到的自行车少,只有三辆,所以排百货公司的新郎就没抢到。而排五交化公司的新郎因为自行车多,幸运的抢到了。

好在两家关系不错,没抢到那家的新娘也知书达理,同意之后补上。

所以在结婚那天,这辆自行车刚刚接完上一家的新娘,就立刻马不停蹄的去接下一家,当了两次“婚车”。

这件事情在河山县一度传为美谈。

一路说说笑笑,陆有钢也给戴裕迟绘声绘色的描述了河山县“一车接两亲”的美谈,一行人终于来到了百货公司门前。

这时离百货公司开门还有十几分钟。

但令他们惊讶的是,明明是工作日的第一天,百货公司门前的客流依旧不少,甚至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拉着队伍尾端的大婶一问,才知道虽然元旦的三天大假期已经结束,但是80年代第一个元旦的各种余波还远远未平息。

为了庆祝80年代的第一个元旦,河山县商业局使了大力气,居然一口气搞来了10台姑苏产的12英寸孔雀黑白电视机和二十架名牌自行车。

元旦当天在五交化公司开售时,仅仅一个上午,电视机和自行车就被抢购一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