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臣请陛下北上!(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宋:澶州之战?优势在我!》最新章节。
既然如此,北上澶州就再也不需要犹豫。
就像父亲保护自己的孩子,不需要能力、不需要理由,只需要殊死一搏!
“朕决意北上澶州,妄议南逃者斩之!”
......
赵恒——他本有机会成为汉文帝那样的贤君,但最后成了一个“无奈”的帝王。
宋真宗赵恒,北宋的风评不怎么好,他签了“澶渊之盟”,又去“泰山封禅”,大伙可能都会认为他是一个好大喜功、恬不知耻的皇帝。
但论文治,北宋第一个治世“咸平之治”出现在他的任上;论武功,有羊山大捷,野战大胜辽军,前面用了这么多篇幅描述,大家也应该知道了澶州之战,赵恒和大宋面临的压力有多大。
签订“澶渊之盟”无可厚非。
在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以前,赵恒的表现都可圈可点,不说比得上太祖,和太宗扳扳手腕还是可以的。
前期的他真的很像汉文帝,承接了一个不算好的摊子,但积攒一份丰厚的家底留给继任者。
但可惜,他去封禅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开启了一个长达十几年迷信、耗空国库的“天书封禅”运动。
“澶渊之盟”作者就不在这里细讲了,这是主线内容,直接从“天书封禅”讲起。
泰山封禅,其实是真宗在位中后期迷信活动“天书封禅”的一个小枝节。
这场运动的的开头是王钦若进献谗言:“‘澶渊之盟’为城下之盟,今地分南北两天子。”
真宗以为耻。
“澶渊之盟”冲击了中国自古以来“天无二日,民无二主”的世界秩序理想,后澶渊之盟时代如何证明自己是唯一的真命天子,便成了盘旋在真宗心头上的一道难题。
《礼记正义》卷四,崔灵恩言曰:“夷狄唯知畏天,故举天子威之也。”
这种“夷狄唯知畏天”的说法,在大宋传播得还挺广泛的,景德末年至大中祥符初年的“天书”闹剧,最初动力就来源于此。
大宋得和北边的大辽争正统!
当然,灭了北边的大辽就不用争了,那作者前面这么多字就白写了。
所以赵恒想到了“泰山封禅”
实际上此时大宋内部也不太妙。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六·景德元年》:“丙申,是夜,京师地震...葵卯,是夜,京师地震...乙巳,是夜,京师地复震!”
短短两个多月,开封地震了三次、三次!
这种频率的地震,哪怕是弄懂了地震产生原因的现代人知道了,都得说上一句“逆天”。
更何况是封建迷信色彩极为浓厚的北宋初年,而且地震完了后辽人就打过来了。
好不容易签订“澶渊之盟”,还没消停多久,宫中又突发大火,真宗甚至为此降下罪己诏。
《宋史·王旦传》:“宫禁火灾,旦驰入。帝曰:“两朝所积,朕不妄费。一朝殆尽,诚可惜也。”
“旦独请曰:“始火时,陛下已罪己诏天下,臣等皆上章待罪,今反归咎于人,何以示信?且火虽有迹,宁知非天谴耶?”当坐者皆免。”
国中南北大臣之间的派系失衡也越来越严重。
赵恒本来无权当上皇帝,是吕端庇佑他登上皇位的,“澶渊之盟”又是寇准强逼天子上前线。
没人把他这个官家看在眼里啊!
种种糟心事堆在一起,再经过王钦若一推,“泰山封禅”也就顺理成章了。
实际上,如果玉清昭应宫不修,“天书运动”在“泰山封禅”之后就此打住的话,赵恒还是一个好皇帝。
为什么?
“封禅”这件事,它是一个政治事件,是证明“天命所归”以及至高无上、独一无二的皇权合法性、权威性的途经。
单看“泰山封禅”后,一批南方出身的大臣因为“封禅”升官,朝堂派系得到平衡。
国家也应这场效果类似于“大阅兵”的活动而民心安定。
隔壁的辽国邻居,辽圣宗为了和真宗争这个“正统”之名,打高丽去了。
高丽是东北亚地区受儒家文化浸润最深的“礼仪之邦”,向来仰慕中华文化,恭行中原正朔,如果辽国在东北获得高丽道统上的认同,则可以超越赵宋王朝的文化胜利。
但辽国连年征战,年年铩羽而归,闹得灰头土脸,十余万大好男儿血沃高丽。
这也没能让高丽君臣最终屈服,只确立了口头上的宗藩关系,还让在高丽君臣连年征战中巩固了统治。
事情如果在“泰山封禅”后就此打住的话,确实挺不错的。
但赵恒他是一个“无奈”的帝王。
他无子!
现在大伙可能对这件事的感触不怎么深,但赵恒他家是真有皇位要继承的。
而且仁宗赵祯不是他第三个孩子,而是第六个。
在咸平六年,赵恒次子早夭后,接下来三到四年的时间里,赵恒又有两个儿子早夭,他的皇后郭皇后再也承受不住丧子的悲伤在景德四年(1008年),香消玉殒。
景德四年末的赵恒已经四十岁了,但连个皇位继承人都没有,他的国家又多灾多难,北宋真宗期和仁宗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朝代天灾极其多的时代,仅次于明末。
这一切对赵恒皇位的合法性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从这点来看,与后世所认为的“无耻、丢脸”不同,这时候进行“泰山封禅”这样的大型活动,的确能安定人心。
那么事情是如何走向失控的呢?
大中祥符元年十月,赵恒泰山封禅。
差不多大中祥符二年六月份左右,仁宗生母宸妃怀孕。
大中祥符三年四月,赵祯出生。
观看这个时间线大家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刚好在真宗泰山封禅完之后,皇子就有了,不仅有了,他还活得很好!
别说宋代了,TM的在现代都得说一句“上天显灵”了。
据说传言,北宋皇宫的地基下埋着有水银,喝水的管子又是用铅做的,赵祯能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
赵恒早夭了五个儿子,但他泰山封禅后,有了儿子,儿子还很健康,他的国家也安定下来。
这TM天命所归啊!
从上帝视角来看,这个故事都有些离奇的,置身其中的赵恒就更难清醒过来。
真宗时期建造的最大型的宫殿群“玉清昭应宫”,丁谓给宰辅王旦的理由就是:“为皇子祈福。”
有没有一种合理的猜测:“赵恒大兴土木,一是为了满足他潜意识里对宗教的追求(修得都是道观),二是为了宣扬自己的皇位合法性,三是为了给大概率是自己最后一个儿子的赵祯祈福?”
而当这种“谄媚于圣上”的风在朝堂上吹起来后,养出了一大批既得利益集团,真宗或许在晚年意识到了自己的不对,但他那时的身体也不好了,无力阻止。
召回寇准或许是他最后一次尝试,但寇准做得又太过火了...
真宗死后,太后刘娥掌权,将真宗的那些“天书”与真宗一齐埋葬,结束了这场持续十几年的闹剧。
不能说是真宗“泰山封禅”拉低了“封禅”的逼格,使后世皇帝不再封禅。
【而是儒家士大夫们经历了这场持续十多年的闹剧之后,便试图从根本上消解被前代视为盛世大典的封禅的政治和文化意义,是政治和文化意义!
他们对封禅的批判祛除了其神圣性,使得后人不再相信它具有新兴王朝“奉天承运”的象征意义。
正是以真宗大中祥符为标志,封禅走到了穷途末路。】
这段话不是我说的,而是邓小南教授在其著作《祖宗之法》里说的。
所以大家应该知道为什么我要说赵恒是一个“无奈”的帝王了吧?
纵观其一生,在即位、澶州之战、“天书封禅”,这三件大事上,帮他做出选择的是吕端、寇准、王钦若...
但赵恒自已并不是单单的随波逐流,但自身能力的平庸是一方面,有庸人在关键时候坑了他一把是另一个方面。
说得就是你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