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攻心(求追读)(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我大唐盛产逆子》最新章节。
所以李象写下《悯农》二首,《割刈麦》《卖炭翁》等几首为百姓发声的诗。
表达自己爱民的一面。
如果光有这些,那指向性太明显了,太像精心设计的了,李世民看了未必不多心。
一旦多心,把自己归类到上面那些“勇力”“辩口”“谗谀”“奸诈”,“嗜欲”等“攻心者”一类上。
那就得不偿失了。
所以,虽然李象“想要”,但他不能表现出“想要”的心思来,反而要极力展现自己“不想要”的一面。
夫唯不争,而莫能与之争。
他要李世民主动给他。
不给李世民就不舒服。
这样才行。
为啥,还是那句话,因为李世民太聪明,也太清醒了。
拿历史上李承乾李泰争太子的事举例子。
也就是明年的事。
在李承乾被废,李泰威胁李治,又说出杀子传弟的话,暴露了他奸诈的一面后,李世民只剩下李治一个选择。
一下醒悟过来,于是下诏:“自今太子不道,籓王窥嗣者,两弃之。传之子孙,以为永制。”
李世民是忌讳子孙争权夺利的。之所以隐形鼓励李泰争太子,那是因为李承乾悖逆,加上李泰是他最宠爱的儿子。
唯此一个。
别人可不一定了。
所以,这点不能不预防。
李象怕就算计谋瞒过天,城府深如海,就算自己不暴露,但防不住李世民醒悟察觉的那一天。
到那时,自己目的性太强,会引起李世民怀疑。
所以李象要掩饰自己对权力的想法。
要反着来。
所以他写了《长安古意》《行路难》《帝京篇》《道德三皇五帝》与几首怀古诗。
“露出”自己蔑视皇权,渴慕隐世之意。
在李象“眼中”,“大唐必亡”,“大唐已亡”,大唐他都不在乎了,更别说“权力”了。
也侧面为他“告发生父”做一个辩解。
他都对皇权没有敬畏心了,告发太子也就不奇怪了,只不过太子刚好是他父亲罢了。
谁让这么巧呢。
仅此而已。
再说,他也不是没有掩饰,并没有直接告发生父,他告发的是“东宫有人谋反”,不是“太子谋反”。
至于为何选择写诗的方式,来“自述心志”。
那是投李世民所好,谁让李世民不光武功惊人,才学也极高呢。
真正的文成武德。
其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举办宴会,酒酣耳热之际,自己趁兴做诗,又让众臣作,每每少不了上官仪。
上官仪都成了李世民的御用诗人了。
不光李世民如此,是整个大唐都如此。
唐人最喜欢的文学体裁就是诗了。
楚辞汉赋唐诗宋词,简单一个词汇,代表的却是一个时代的文学印记。
既然存在,自有其道理。
所以,李象也就选择了诗。
且李象为了不突兀,是从贞观十三年开始,到贞观十六年,历时三年,编造了一整个剧本,给李世民看。
李象相信,只要李世民看到,就不怕他不上钩。